大国重器擎起中国标准 潍柴助力共创中国柴油机油D1新标准 7月18日下午,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通过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向全球直播正式发布。山东重工旗下潍柴作为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在直播现场见证中国标准化事业的里程碑时刻。中国工业发展的壮阔画卷中,总有一些企业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担当篇章。作为中国工业装备领域的先锋企业,山东重工旗下潍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当中国柴油机油标准制定面临国外技术垄断、国内标准缺失的困境时,潍柴在山东重工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挺身而出,以强烈的家国情怀、雄厚的技术实力,积极投身于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的开发之战,为国家产业发展贡献山东重工潍柴力量。国家情怀:以担当之心,破行业之困多年来,我国虽已成为全球发动机和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柴油机技术也实现了自主可控,但在柴油机油标准领域,长期以来,却一直沿用美国API标准。国外标准凭借先发优势形成垄断地位,而国内却缺乏一套真正贴合中国复杂路况、燃油特性及发动机技术的柴油机油自主标准。这一现状不仅制约着中国汽车和及发动机行业的自主发展,更让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大打折扣。随着我国柴油机技术自主化率的不断提高,开发适合中国发动机的中国柴油机油标准迫在眉睫。2016年,在行业的急切呼吁下,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汽研、潍柴等42家单位组建“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这支跨行业创新联盟,剑指润滑油标准与认证体系被国外垄断的“卡脖子”困局。国家的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的主动担当。山东重工集团是有着厚重底蕴的红色国企,作为山东重工旗下核心子公司、中国柴油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重型柴油机制造商,潍柴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行业号召,成为联盟的核心成员之一。潍柴深知,没有自主的标准,中国的柴油机油产业就如同在别人搭建的舞台上跳舞,始终受制于人。正是这份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驱使着潍柴义无反顾地投身到D1标准的开发浪潮中。然而,作为中国首个柴油机油标准,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为了保障标准制定的顺利进行,潍柴组织了跨部门的专业团队,涵盖了发动机研发、测试、材料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同时,潍柴还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展开合作,充分利用各方的技术优势,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车用油液技术室主任吴春玲表示,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拥有全球领先、国内权威的汽车行业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与潍柴在产品检测认证领域保持着长期紧密的合作。双方在D1柴油机油WP13评定方法的开发上可谓“强强联合”。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秘书长李树生介绍,在标准制定的近10年时间里,潍柴作为创新联盟的核心攻坚力量,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其中,与联盟其他成员单位紧密协作,凭借在产业链中龙头地位的号召力,高效协同上下游企业,推动标准的行业共识与快速落地,打通标准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更为关键的是,潍柴对润滑油性能的严苛要求与联盟目标高度一致。从联盟成立初期的方案研讨,到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技术攻关,再到后期的试验验证,潍柴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第一线,通过关键数据共享与工程化验证,推动建立真正适配中国发动机的润滑油标准体系,助力建成中国首个“自主标准+自主认证”双闭环体系。技术实力:以硬核之技,筑标准之基在D1标准的开发过程中,确定合适的发动机试验台架是关键环节。经过联盟专家组的充分讨论和广泛意见征求,最终确定以潍柴WP13等为主体建立D1标准的发动机试验台架。潍柴WP13发动机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技术特点,成为标准制定的核心支撑。李树生表示,WP13是潍柴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代表性机型,其技术路线深度契合中国实际工况,是构建本土化柴油机油标准验证体系核心应用场景与技术验证支撑的最佳选择。吴春玲认为,开发中国自主润滑油评价标准,必须选择最能体现中国自主技术水平的发动机作为评价载体。潍柴是我国重型商用车发动机产销量最大、技术路线最全的企业之一,WP系列发动机覆盖长途干线、工程自卸、特种车辆等诸多典型应用场景,能够充分代表国内重负荷柴油机的润滑需求。事实确实如此,经过市场充分验证的WP13发动机凭借出色的技术优势,在台架试验中能够精准模拟高温清洁、烟炱分散、抗磨损等极端工况,设计出强化400小时超长测试周期,指标全面覆盖国六发动机润滑需求。在长达近10年的台架试验过程中,WP13发动机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它能够在不同转速、负荷、温度等工况下持续稳定运行,精准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性能变化数据。润滑油标准的制定并非一家企业或一个机构能够独立完成,需要整个行业的深度协作。在与润滑油及添加剂行业的合作中,潍柴以“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充分利用自身先进的测试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团队,与润滑油和添加剂企业共享发动机的运行数据和性能需求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润滑油和添加剂企业有针对性地研发和调整产品配方,以满足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对润滑油的特殊要求。海量且精准的实验数据,不仅为D1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核心素材,更彰显了潍柴的技术自信。这种自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山东重工集团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山东重工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在研发投入上,潍柴可谓“出手不凡”,以发动机板块为例,10年累计投入超3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高达6%以上,在全球同行业中位居前列。潍柴牵头筹建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内燃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多个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仅发动机板块就汇聚了6000余名高端研发人才,硕士占比70%、博士超300人,精心培育了一支行业顶尖领军人才队伍。正是这种对技术研发的执着追求,让潍柴在发动机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也让其有底气、有能力为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的制定贡献关键力量。吴春玲告诉记者,标准制订过程中,中汽研率先完成了D1柴油机油WP13评定方法的开发验证,这离不开潍柴在发动机安装调试、ECU刷写、故障排查、数据分析、成果提炼及标准撰写等各个环节提供的大量技术支持。双方在互信基础上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模式。可以说,在开发过程中,潍柴已成为中汽研“最可靠的技术合伙人”。行业发展:以标准之力,领未来之航花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走了一百多年的路。在近十年的标准制定过程中,潍柴无偿提供整机及核心部件,并派驻专家团队全程支持,深度联动产学研机构,推动标准研发、验证、应用全链条高效贯通,显著缩短自主标准产业化进程。追赶过程中的艰辛不言而喻。潍柴发动机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参与标准制定的近10年间,潍柴先后有近百人参与其中。为了让WP13在添加不同润滑油的情况跑出精准的差异化数据,工程师在工况条件设置、发动机安装调试上煞费苦心,一次试验动辄需要持续上百小时,都需要全程监测记录,并作出专业的数据分析,D1新标准背后有潍柴人近十年的一丝不苟和坚持不懈。“潍柴以‘破局者’姿态超额完成其使命,其贡献直接攻克了柴油机油中国评价体系‘卡脖子’技术,实现了从标准追随到标准引领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秘书长李树生对潍柴的评价。作为联盟理事单位,潍柴不仅鼎力支持台架试验装备研发与测试平台建设,更是直接参与制定了NB/SH/T6062等4项行业系列标准,推动检测方法国产化。为支持打造非营利性第三方认证平台,打破跨国机构认证垄断,潍柴还参与发动机润滑油评分员考核管理规范、台架试验运转质量监控规范、D1规格台架设备要求与实验室管理规范等8项标准的起草。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中国油”适配“中国心”。D1标准的诞生,对潍柴自身及整个中国汽车及发动机行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潍柴而言,D1标准的制定过程,也是自身产品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在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潍柴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深入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发动机与润滑油之间的匹配关系,为发动机的设计改进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明确方向。这一变化,直接提升了潍柴发动机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和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客户在选购发动机时,将潍柴产品作为首选。对终端用户而言,经过整整一年的严格测试,D1新油品换油周期从6万公里提升到12万公里,极限测试甚至到了14万公里,这意味着卡车司机一年可以少进几次修理厂,多跑几趟活儿。可以说,潍柴动力将D1标准的技术红利转化为持续的产品竞争力与用户价值,实现了“发动机技术进步”与“润滑油技术跃迁”的同步升级。对此,吴春玲认为,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中的WP13评定方法源于WP13发动机,意味着潍柴发动机在国六乃至国七阶段将拥有“原生适配”的润滑油体系,可进一步释放高热效率、长寿命和低排放的潜力。中汽研与潍柴作为润滑油性能D1柴油机油WP13评定方法的主导方,在发动机—润滑油协同领域形成了坚实的技术话语权,将进一步巩固潍柴“中国动力”的高端品牌形象。随着D1标准的推广应用,中国柴油机油产业将加速摆脱对国外标准的依赖,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而潍柴,作为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将继续秉持家国情怀,凭借技术自信,在引领中国动力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为中国工业的崛起贡献更多力量。

玉柴与京东汽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7月3日,京东集团政企业务事业部谭聪率队到玉柴,与玉柴股份董事长李汉阳、总裁吴其伟等领导,围绕产业链合作等内容展开深度探讨。期间,京东汽车与玉瑆科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推动双方跨界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签约仪式上,京东集团介绍了企业概况,侧重分享了京东汽车及政企业务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与生态布局。玉柴详细介绍了发动机主业、玉瑆科技的业务定位与优势。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京东汽车与玉瑆科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玉柴与京东此次携手,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全品牌车辆维保、运营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双方在汽车后市场的竞争力,还能推动行业服务标准的升级,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带来更完善、更高效的车辆服务体验,促进汽车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京东汽车领导团队,玉柴股份党委书记蒋飞、副总裁姚华雄等领导参加交流。
内燃机 2025-07-14 13:56

Everllence庆祝第1000台ME-GI发动机订单,与赫伯罗特共铸行业新篇

在赫伯罗特德国汉堡总部举行的仪式上,Everllence首席执行官UweLauber博士向赫伯罗特首席执行官RolfHabbenJansen和船队董事总经理SilkeLehmköster正式颁发纪念牌匾,以庆祝该公司订购的EverllenceB&WME-GI双燃料发动机——这是市场上订购的第1,000台ME-GI发动机。这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7G95ME-GI型发动机将被安装在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正在建造的一艘集装箱船,该船的船号为#1721。HabbenJansen表示:“与战略合作伙伴Everllence共同达成这一重要里程碑,我们深感荣幸。第1,000台ME-GI发动机的订单彰显了我们致力于推动全球供应链脱碳的坚定承诺。ME-GI这类创新双燃料技术的应用,是我们构建低排放船队战略的关键一步,也将有力支持我们助推整个行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的雄心。”Lauber博士表示:“ME-GI发动机在集装箱航运领域备受青睐,因此,由赫伯罗特这样的行业翘楚达成第1,000台订单,可谓实至名归。在航运业迈向净零排放的征程中,需要先行者引领变革,而赫伯罗特正以实际行动树立标杆,推动行业向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Lauber进一步强调:“2025年ME-GI发动机订单量将迎来显著增长,这得益于甲烷是航运业脱碳进程中较为理想的过渡燃料。凭借其市场领先的能效表现、成熟可靠的技术方案以及行业最低的甲烷逃逸率,ME-GI发动机已成为航运业双燃料甲烷发动机的首选解决方案。"ME-GI发动机自2014年面世以来,已在各航运细分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成为业界公认的标杆产品。关于赫伯罗特赫伯罗特拥有308艘现代化集装箱船,总运力达240万标准箱,是全球领先的班轮运输公司之一。在班轮运输领域,公司在140个国家拥有1.4万名员工和400个办事处。赫伯罗特的集装箱运力达370万标准箱,其中包括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冷藏集装箱船队之一。全球共有135条班轮服务,确保全球600多个港口之间快速可靠的连接。在码头和基础设施部门,赫伯罗特在欧洲、拉丁美洲、美国、印度和北非拥有21个码头的股份。该部门拥有3,000名员工,除了码头运营外,还在指定地点提供补充物流服务。赫伯罗特德国汉堡总部合影(左至右):Everllence首席执行官UweLauber博士、赫伯罗特船队董事总经理SilkeLehmköster、赫伯罗特首席执行官RolfHabbenJansen(照片鸣谢:赫伯罗特)ME-GI发动机Everllence(前身为MANEnergySolutions)是全球航运、能源经济及工业领域中动力推进、脱碳化和能效优化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公司秉持着“重之所趋,零碳未来”的坚定理念,致力于帮助全球经济关键行业攻克难减排领域的碳排放挑战,其技术对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具有可量化的实质影响。Everllence总部位于德国,在全球140多个地点拥有约15,000名员工。旗下售后服务品牌EverllencePrimeServ通过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可靠支持。如需了解更多有关Everllence的信息,欢迎关注Everllence官方公众号
内燃机 2025-07-09 15:35

潍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日前,山东全省科技大会在济南召开,现场表彰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潍柴动力“面向工业智能的高可靠高质量高安全数据价值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项目和“高压大排量柱塞泵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分别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山东省科技界的至高荣誉。依托“面向工业智能的高可靠高质量高安全数据价值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项目,潍柴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深度挖掘制造全流程数据价值,以数智化为引擎,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数据驱动的数智化应用生态,充分展现了潍柴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引领作用。“高压大排量柱塞泵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提升了我国高端液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了我国液压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链技术升级,对于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潍柴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坚持以大投入撬动科技成果大产出,先后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未来,潍柴将持续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全面筑牢优势主业,加快突破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积蓄超越引领的磅礴“新势能”。
内燃机 2025-07-04 14:36

潍柴集团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6月27日,潍柴集团召开以“红心永向党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回顾总结集团党建工作,表彰在各条战线上作出突出贡献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励全体员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汇聚磅礴奋进力量,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集团党员干部及党员代表等900余人参会。入党誓词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终身标尺。全体与会党员面向党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接受精神再洗礼、党性再锤炼。大会表彰了潍柴集团202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激励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发挥好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昂扬斗志和担当精神“走在前、挑大梁”。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现场,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分享了他们立足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故事;潍柴员工代表献上诗朗诵《最美党务工作者》和原创情景剧《高原上的党课》,生动彰显了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强大战斗力。真诚质朴的话语,感人至深的事迹,激起全场阵阵热烈掌声。会前,集团党委组织党员干部代表前往陈少敏纪念馆参观学习,重温红色历史,缅怀先烈伟绩,接受革命文化教育,赓续红色基因。
内燃机 2025-06-30 15:39

潍柴集团首届大学生智能算法科创大赛总决赛火热举行

6月20日-21日,潍柴集团首届大学生智能算法科创大赛总决赛在潍坊圆满落幕。比赛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共吸引全国88支高校战队参与,近300名本硕博精英同台竞技。最终,14支队伍成功晋级决赛。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动力化赛队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决赛现场,选手们全神贯注,指尖在键盘上飞舞,代码在屏幕上流淌,一天的仿真比拼充分检验了算法模型的实战能力与效率。答辩环节,各参赛队伍在限定的时间内,清晰阐述算法原理、创新点及解决方案,面对评委的专业提问从容应答,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敏捷的思维与优秀的表达能力。评委们认真聆听,精准点评。潍柴相关业务负责人为获奖团队颁发了象征荣誉的奖杯、证书及奖金,并合影留念,记录下这荣耀的时刻。潍柴集团首届大学生智能算法科创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切磋技艺的平台,更是潍柴深化校企合作、前置化精准引才、布局未来科技的重要举措。通过“参观+交流+竞技+文化”的立体化活动设计,参赛学子们深度感知潍柴雄厚的产业实力、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未来,潍柴集团将持续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科创赛事平台,汇聚天下英才,共同探索数智化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无限可能,为产业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内燃机 2025-06-24 14:44

潍柴多燃料全系列全领域发电动力重磅亮相

6月11日,第24届上海国际动力设备及发电机组展览会(GPOWER动力展)正式开展。潍柴携全系列全领域发电动力产品惊艳全场,向全行业展示全球领先的细分市场解决方案。展会现场,潍柴20M61陆用发电柴油机、6M31陆用发电柴油机、12M55陆用发电燃气发动机、WP13陆用发电甲醇发动机等全新发电动力集结亮相。产品覆盖多种燃料类型,以行业领先的性能优势为数据中心、油田、矿山、电站等全领域细分行业提供可靠电力支持,充分彰显了潍柴在发电动力领域技术实力。20M61陆用发电柴油机作为本次展出的“巨无霸”大缸径发动机,吸引了现场众多与会嘉宾驻足。快速启动,瞬态性能满足G3标准,快速响应,保障电力安全;拥有5450kW的发动机功率,强劲动力,全球领先;采用潍柴自主开发ECU,数据安全有保障;启动冗余设计,配置更加高端;零部件通用化程度高,维保更便捷。6M31陆用发电柴油机动力性能行业领先;支持瞬态响应、快速加载,提供可靠电力供应;潍柴自主ECU,保障安全可控;体积小,重量轻,高压共轨系统,有效提高燃油经济性,助力客户发电成本控制。12M55陆用发电燃气发动机机体和气缸盖采用高强度蠕墨铸铁材料,结构优化设计,零部件寿命更长,保障发动机可靠运行;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和策略,强化系列安全保护功能,超高自动化,可实现无人值守,是智能可靠的发电动力选择。WP13陆用发电甲醇发动机采用绿色清洁能源,污染物排放较柴油机降低80%;依托潍柴高热效率平台,使用成本较柴油机低40%;零部件通用化率超90%,低温启动性、可靠性经充分验证;换油周期500h,维保成本低,让发电动力更加经济环保。经过多年布局,潍柴在发电动力领域已具备产品开发、生产交付、售后服务等核心竞争优势,多燃料、全系列、全领域产品多点开花。面向未来,潍柴将持续开展发电动力技术攻坚,坚持打造行业领先、全球领先的发电动力产品,用更卓越的产品、更贴心的服务,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一站式电力解决方案,守护多领域、全场景用电安全。
内燃机 2025-06-12 14:55

山东重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志坚到德国、奥地利调研权属企业、走访战略合作伙伴

5月28日至6月2日,山东重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志坚到德国、奥地利调研,召开欧洲权属企业业务调度会,走访FEV、AVL等战略合作伙伴。强化协同持续推动海外业务质效双升5月28日,王志坚主持召开凯傲集团经营工作会议,围绕进一步深化潍柴与凯傲的全方位业务协同进行研究调度。他强调,中国拥有成熟的新能源产业链,凯傲要与潍柴集团强化新能源动力系统配套合作,提前布局、迅速转型,抢抓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5月29日上午,王志坚主持召开欧洲子公司上半年经营运行分析会议,详细听取潍柴卢森堡公司、德国液压传动、法国博杜安、德国欧德思、奥地利威迪斯等企业高管工作汇报。他强调,上半年欧洲各子公司均取得较好经营业绩,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复杂严峻挑战,下半年要进一步做好风险分析、提升抗压能力,提前研判市场形势并做好产品储备,确保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5月29日下午,王志坚主持召开欧洲子公司业务协同会议,听取欧洲子公司与集团国内业务协同工作开展情况和欧洲供应链建设情况的汇报。他要求,集团内部存在广阔的协同空间,要统筹做好内部采购协同、研发协同、市场协同,发挥大集团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链合创新推动集团科技创新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潍柴动力欧洲科技创新中心位于亚琛,专注于液压动力系统前沿技术研究。5月30日,王志坚到创新中心调研,参观了电控仿真试验台架,详细听取了前沿技术创新以及与总部协同研发情况。他强调,潍柴欧洲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技术优势、强化功能定位、拓展业务领域,为集团各权属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同研发服务。5月30日,王志坚走访德国FEV公司,参观了新能源和燃料电池试验室,与FEV公司董事长皮辛格博士以及技术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明确将在皮卡、VAN车、大缸径发动机、重卡气体机、新能源实验舱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6月2日,王志坚走访奥地利AVL公司,参观了AVL新投入的新能源试验室,与AVL公司首席运营官卢卡斯·沃尔特座谈交流。双方明确将在商用车虚拟仿真、新能源动力总成正向设计等方面继续加强交流合作。
内燃机 2025-06-05 16:17

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入选全国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第二批76个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山东重工集团旗下潍柴动力高端发动机智能工厂建设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入选,彰显了潍柴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硬核实力。据介绍,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征集,旨在发挥标准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制造业企业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形成一批标准化、高水平的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试点项目承担单位要及时总结创新举措、典型经验,并面向行业上下游复制推广。潍柴动力高端发动机智能工厂建设标准应用试点项目,通过对标国家标准,围绕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建设需求,开展智能工厂集成应用、供应链协同应用、新模式创新应用的标准试点行动,将车间制造设备、生产资源、工艺设计、车间信息交互、制造运行管理等实现数字化,使车间实现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可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及绿色制造,建设发动机企业的标杆数字化工厂。近年来,潍柴不断加快创新步伐,以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AI+工业元宇宙应用,赋能工艺优化和装备预测性维护,打造智能制造新生态。
内燃机 2025-06-05 15:29

全球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发动机面世

凭借最新的非凡里程碑,MANEnergySolutions持续推动脱碳进程MANEnergySolutions欣然宣布,将于2025年6月交付全球最大功率的二冲程甲醇双燃料发动机。该发动机为MANB&W12G95ME-C10.5-LGIM(甲醇液态喷射)型号,额定功率为82440kW@80rpm,目前由MAN的中国专利合作伙伴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制造。该发动机将应用于目前正在建造的12艘24,000teu集装箱船系列中的首艘。其中,7艘由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承建,船东为东方海外货柜航运有限公司;另外5艘由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船东为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每台发动机还将配备MANEnergySolutions专利的EGRTC(废气再循环)排放系统,这是迄今为止二冲程发动机上规模最大的双通道EGR(废气再循环)系统。MANEnergySolutions二冲程业务负责人BjarneFoldager表示:“在MANEnergySolutions,‘重之所趋,零碳未来’的愿景激励着我们为开发发动机技术而做的一切努力,以应对多元化燃料市场的挑战。这一最新的、意义非凡的里程碑——世界上最强劲的甲醇双燃料发动机——正是这一目标的最新成就。通过充分发挥甲醇燃料的潜力,我们助力航运业更接近零排放解决方案。我们坚信,甲醇将在未来船用燃料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非常感谢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和东方海外货柜航运有限公司等战略合作伙伴的长期支持,期待未来继续携手共创佳绩。”MANEnergySolutions二冲程销售和推广负责人ChristianLudwig表示:“在航运业向多元化燃料转型的进程中,人们对甲醇的兴趣正稳步增长。目前,在新造发动机和改造发动机当中,我们已累计获得230多台ME-LGIM订单,其中仅使用甲醇燃料的累计运行时间就超过600,000小时。ME-LGIM技术已上市十年,是一项历经市场考验的成熟技术,充分展现了MANEnergySolutions在推动航运业低碳转型方面的技术实力。此外,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甲醇,因其低碳特性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船用燃料选择,而且使用绿色甲醇的发动机甚至可以实现碳中和运行,这进一步提升了ME-LGIM的市场优势。”关于MANB&WME-LGIM发动机MANEnergySolutions开发的ME-LGIM双燃料发动机可任意选择甲醇或者传统燃料的模式运行。该发动机以公司成熟的ME系列发动机为基础,目前约有8,500台ME发动机投入使用,并依托于狄塞尔循环原理运转工作。当运行绿色甲醇时,该发动机可为大型商船提供碳中和推进力。甲醇运输船已使用该发动机在海上运行多年,因此,MANME-LGIM发动机在提供高可靠性和高燃油效率方面有良好的业绩记录。MANB&WME-LGIM发动机渲染图中船三井柴油机有限公司对新型ME-LGIM发动机进行工厂验收测试MANEnergySolutions可帮助客户在向碳中和未来的过渡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为应对未来在海洋、能源和工业领域面临的诸多挑战,我们在系统层面对效率和绩效进行了提升。250多年来,我们在先进工程领域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拥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组合。MANEnergySolutions总部位于德国,全球有120多个工厂,拥有约14,000名员工。我们的MANPrimeServ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中心网络,可为全球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如需了解更多有关MANEnergySolutions的信息,欢迎关注曼恩官方公众号
内燃机 2025-05-21 14: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