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匠心赋能动力“智”造 曼恩D2862发动机亮相BICES 2025

    近日,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及矿山机械展览会(BICES2025)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盛大启幕。作为拥有超过120年发动机制造历史的技术先行者,曼恩携D2862发动机亮相,以德系匠心与创新技术,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注入动力。曼恩的发动机研发基因可追溯至1897年——公司工程师鲁道夫・狄赛尔发明的世界第一台柴油发动机,为全球商用车及非道路机械动力系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历经百年技术迭代,曼恩全系列发动机产品凭借出众的可靠性和坚固耐用性,在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市场持续领跑。如今,曼恩正以更新换代的产品矩阵,回应行业对高效、低碳、可靠动力的迫切需求。在本次展会上,曼恩重点展出的D2862V型12缸非道路发动机,堪称应对行业成本与效率压力的“破局之作”。这款排量达24.2升的动力核心,输出功率覆盖588千瓦至816千瓦,适配重型挖掘机、大型装载机等高端工程机械需求。为平衡强劲性能与运营经济性,该发动机采用多项先进技术:共轨喷射系统实现燃油的精准雾化与高效燃烧,配合各缸排独立的旁通式废气涡轮增压器,在提升响应速度的同时,显著降低燃油消耗,满足中国非道路国III与欧五双重严苛排放标准。完全集成的博世EDC17发动机控制单元,实时优化运行参数,确保设备在严苛工况下平稳输出。此外,其紧凑的结构设计(尺寸1660×1460×1430毫米)为机械制造商提供了更大的安装灵活性。当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面对行业日益增长的时间与成本压力,可靠性和经济效率已成为核心竞争力。曼恩将持续以精益求精的德国匠心与多年蓄积的技术积淀,与制造商伙伴并肩前行,共同追逐行业更高标准,助力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09-26 15:28
  • Höegh Autoliners订购全球首批用于汽车运输船的氨燃料发动机

    多台EverllenceB&WME-LGIA发动机将配备于汽车运输船HöeghAutoliners已订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EverllenceB&WME-LGIA氨燃料发动机,标志着航运业在脱碳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四台7S60ME-LGIA(液态氨燃料喷射)双燃料发动机将交付给一家未公开的亚洲造船厂,用于建造四艘9,100CEU“极光(Aurora)”级汽车运输船(PCTC)。Everllence认为,这份订单标志着全球航运清洁推进技术迈入全新阶段。这批新船将交付给HöeghAutoliners,该公司是主要的PCTC运营商,也是LeifHöegh&Co.航运公司的子公司。这批发动机将由现代重工有限公司在韩国制造。HöeghAutoliners首席运营官SebjørnDahl表示:“发动机是船舶的‘心脏’。Everllence选择在我们最后四艘极光级船舶上安装全球首批二冲程氨燃料发动机,是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凭借近百年的行业经验,HöeghAutoliners非常荣幸能成为首批与Everllence共同引领这一重要转型的企业之一。此次合作彰显了他们对我们作为零排放航运转型可靠领跑者的信任。实现零排放是我们共同的愿景,而Everllence在帮助我们实现从2027年起使用零碳燃料运营大型PCTC船舶这一目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verllence二冲程业务负责人BjarneFoldager表示:“该订单是我们在中国、日本和韩国开展的多个氨燃料试点项目之一,它印证了我们技术路线的正确性,业界对我们进展的广泛关注也让我们倍感鼓舞。鉴于氨燃料的特殊风险特性,我们在开发这款发动机时采取了负责任、安全第一的策略,并相信氨燃料最终将与甲醇和甲烷并列成为市场上三大主要替代燃料。”Everllence二冲程销售和推广负责人ChristianLudwig表示:“自2023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运行二冲程氨燃料测试发动机,并可以确认,ME-LGIA发动机的燃烧性能完全符合预期。ME-LGIA发动机概念采用狄塞尔循环原理,与我们十多年前已投入运营的双燃料发动机具有诸多共同优点。受这些发动机的启发,除其他创新外,我们还为燃油增压喷射阀采用了相同的密封油设计,该方案已被证明高效可靠。我们预计,到2026年底将有少量示范项目投入运营,以便基于积极的服务经验,将G50、S60、G60、G70和G80多种缸径的ME-LGIA发动机全面推向商业市场。”极光(Aurora)级Höegh的极光级船舶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最环保的汽车运输船,这将进一步加速HöeghAutoliners的脱碳进程,并为更可持续的远洋运输树立新标准。作为PCTC领域首批获得挪威船级社氨燃料就绪和甲醇燃料就绪认证的船舶,极光级也将是首批配备由Everllence设计、具备零碳氨燃料推进能力的主发动机的船舶。ME-LGIA发动机渲染图Everllence(前身为MANEnergySolutions)是全球航运、能源经济及工业领域中动力推进、脱碳化和能效优化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公司秉持着“重之所趋,零碳未来”的坚定理念,致力于帮助全球经济关键行业攻克难减排领域的碳排放挑战,其技术对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具有可量化的实质影响。Everllence总部位于德国,在全球140多个地点拥有约15,000名员工。旗下售后服务品牌EverllencePrimeServ通过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可靠支持。
    2025-08-29 16:22
  • 亚星客车携精品车型彰显潍柴客车风采

    8月12日,“我帮企业组主场”-动力装备产业链上企业“走进潍柴”专题活动在山东省潍坊市潍柴工业园成功举办,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近200人参加。活动当天,参会嘉宾首先参观了潍柴工业园内的二号工厂、室外展区与科技展馆,近距离感受潍柴在动力装备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制造底蕴。潍柴集团相关负责人作集团情况介绍,系统展示集团在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与优势;最后,亚星客车、雷沃重工、潍柴雷沃智慧农业、潍柴新能源商用车等权属公司分别进行产品推介,全方位呈现各业务板块的核心产品与技术成果。亚星客车:潍柴体系赋能的客车行业标杆作为潍柴集团旗下核心权属公司,亚星客车是中国客车行业的“老字号”,更是专注客车制造70余年的企业。自1949年成立以来,亚星从中国第一台专用客车JT663的诞生,再到融入潍柴集团体系后依托其全球领先的动力总成资源(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已发展为集传统与新能源客车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行业中坚力量。如今,亚星客车业务覆盖国内80%以上一线城市、90%以上二线城市,同时出口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亚星客车拥有自动化的零部件加工生产线,高精度的智能焊接平台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来确保骨架制作精度和整车的强度;同时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电泳生产线,凭借全承载轻量化车身、自主三电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以及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等权威认证,持续为全球客户提供“科技引领、安心出行”的客车产品。本次活动中,亚星客车高度重视,由相关领导负责人组成的核心团队参会,深度参与交流推介,展现了亚星对潍坊及山东市场的深耕决心。五款展车亮相,尽显产品硬实力活动现场,亚星客车携五款明星车型精彩亮相,包含传统动力和新能源动力,覆盖商务、公交、旅游等多元场景,每款车型均彰显潍柴体系下的技术沉淀与市场适配性,为客户每一趟运营创造更多价值。本次重点展出:5.9米柴油大VAN、7.5米柴油大VAN、14米高端旅游客车、7米级纯电动公交车,11米纯电城市旅游客车,这几款展车在山东地区都有大批量订单,其中14米高端旅游客车YBL6148H1QE1车型配备了超大座椅空间分布,超大行李舱,豪华不失舒适的内饰;在动力方面,搭载潍柴发动机,搭配法士特变速箱和汉德车桥(带液力缓速器)。这一黄金动力链与全承载骨架相结合,不仅带来了强劲的动力输出——换挡顺畅自如、提速轻快敏捷,即便爬坡时也能保持稳定状态,更凭借高效的动力传输效率实现了优异的燃油经济性,为运营过程中的节油降耗提供了有力支持,满足客户长途出行时的高运载需求。深耕山东市场,品质赢得认可亚星客车在山东市场扎根多年,已在烟台、青岛、潍坊等多地实现批量运营。从城市公交到旅游客运,亚星车型以可靠性能、安全保障与高效服务,赢得了当地客户的广泛信赖。依托潍柴集团,共启发展新篇作为潍柴集团客车业务的核心承载者,亚星客车未来将持续深化与集团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拓展本地市场,以“不把市场当试验场,要把试验场当市场”的严苛标准,为潍坊及山东地区提供更适配的客车产品。此次活动,不仅是亚星客车展示产品实力的舞台,更彰显了潍柴集团在客车领域的布局与决心。未来,亚星客车将与潍柴集团一道,以产业链协同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为动力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客车力量”。
    2025-08-18 15:43
  • 百余家动力装备产业链上企业“走进潍柴”

    8月12日,百余家动力装备产业链上企业“走进潍柴”,参观潍柴高端重型发动机生产制造基地、科技展馆及主题产品展区,零距离感受“链主”潍柴硬核智造实力。潍坊市重卡、轻卡、客车、工程机械、发电、船舶等领域头部企业与潍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力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链”出动力装备产业新动能。以潍柴为“链主”的动力装备产业是潍坊市9条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约占全国动力装备产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活动现场,潍柴展示了涵盖动力系统、商用车、农业装备、工程机械等全系列、全品类的动力装备产品解决方案,旗下潍柴雷沃智慧农业、雷沃重工、潍柴新能源商用车、亚星客车等权属公司作产品推介,并重点介绍潍柴WOS运营管理模式。该模式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十大标杆模式”,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方法论,已向100多家企业进行输出,有效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潍柴以高强度研发筑牢产品竞争力根基,产品动力性、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全面引领,以深度智能制造与体系化管理保障产品品质,建成行业首个发动机数字化无人工厂,拥有行业唯一的国家内燃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装备保障、数字化管控、产品过程控制等能力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行业提供最强的产品竞争力与最卓越的产品品质。同时,潍柴在全国范围内搭建了超5500个服务站,打造了“5分钟响应、4小时解决”的高效服务模式,建立起了行业覆盖最广、响应速度最快的客户服务网络,推出TCO全生命周期业务模式,为客户定制全价值链服务方案,为客户提供行业最快、最全面、最极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验。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一直以来,潍柴始终坚持“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青岛啤酒(潍坊)制造有限公司、英轩重工有限公司等大客户代表,分享了与潍柴的合作情况,十分认可潍柴产品及服务。
    2025-08-14 14:50
  • 潍柴后市场 与全球客户共挖价值“金矿”

    从拓荒者到领军者,潍柴在后市场行业的20年深耕,是一场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长期主义实践。潍柴以“中国动力心”这一荣耀光环,为后市场服务提供品牌背书,用20年时间,重塑后市场行业的价值逻辑。从“用得起”到“用得值”重构客户信任的价值坐标系2005年,潍柴怀揣“服务创造价值”的初心,率先开启了后市场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之路。超前认知背后,是对客户深层需求的精准把握——客户的核心诉求从来不是“买便宜”,而是“买放心”“买高效”。20年来,潍柴用持续的行动将这一认知转化为行业共识。正品防线的坚守从统一“蓝白包装”的品牌件标准,到“无红包非正品”的一物一码防伪体系,潍柴用技术手段为客户筑起“真假防火墙”,让每一次配件更换都成为运营安全的保障。性价比的极致追求通过“省护”品牌打破传统,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通用产品,从源头降低客户养护成本,让“物美价优”从口号变为现实。服务模式的数字化重构“潍柴同行”APP与潍柴商城的上线,彻底改变了客户线下“找件难、比价累”的困境,让正品配件的选购从“奔波打听”变为“指尖操作”,将“触达便利”纳入客户价值体系。潍柴后市场用20年积累的信任,成为客户心中最可靠的“运营保险”。从“单一服务”到“全生命周期守护”客户需求驱动的能力进化潍柴后市场的20年,是一部“客户需求响应史”。从单一的服务模式到生态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每一次服务升级都直指客户最核心的痛点。产品矩阵的“全场景覆盖”从装机件、维修件到再制造件,从传统油品到中国自主D1标准的新一代润滑油,从柴油发动机核心部件到新能源三电维保产品,潍柴构建的后市场产品网络,为客户打造了覆盖全领域的“工具箱”。服务模式的“成本革命”2025年推出的W-TCO全生命周期托管服务,以“金盾、银盾、蓝盾、星盾”四大套餐将“发动机医保”概念落地。从“卖配件”到“卖解决方案”,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潍柴用能力进化证明:后市场的价值不在于“卖多少”,而在于“帮客户省多少、赚多少”。从“企业担当”到“生态共建”客户价值延伸的行业红利潍柴用20年时间,打造出一座潜力巨大的业务“金矿”,但潍柴的“金矿”从不独享,而是拉着全行业一起挖。立标准,让技术红利人人享参与制定中国首个自主柴油机油D1标准,为行业树立“更高性能、更适配国情”的用油标杆,让所有客户受益于技术进步。建秩序,让市场更透明全国统一价、渠道赋能、正品保障,把后市场从“乱象丛生”拉回“明码实价”。帮助渠道伙伴靠实力赚钱的同时,也让客户告别价格虚高、以次充好的困扰。作为山东重工旗下核心子公司,潍柴将继续积极推进后市场转型的战略要求,依托独有资源优势,与合作伙伴并肩破局,共同挖掘业务“金矿”,实现后市场业务突围和价值升级。
    2025-07-29 14:39
  • 大国重器擎起中国标准 潍柴助力共创中国柴油机油D1新标准

    7月18日下午,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通过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向全球直播正式发布。山东重工旗下潍柴作为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在直播现场见证中国标准化事业的里程碑时刻。中国工业发展的壮阔画卷中,总有一些企业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担当篇章。作为中国工业装备领域的先锋企业,山东重工旗下潍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当中国柴油机油标准制定面临国外技术垄断、国内标准缺失的困境时,潍柴在山东重工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挺身而出,以强烈的家国情怀、雄厚的技术实力,积极投身于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的开发之战,为国家产业发展贡献山东重工潍柴力量。国家情怀:以担当之心,破行业之困多年来,我国虽已成为全球发动机和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柴油机技术也实现了自主可控,但在柴油机油标准领域,长期以来,却一直沿用美国API标准。国外标准凭借先发优势形成垄断地位,而国内却缺乏一套真正贴合中国复杂路况、燃油特性及发动机技术的柴油机油自主标准。这一现状不仅制约着中国汽车和及发动机行业的自主发展,更让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大打折扣。随着我国柴油机技术自主化率的不断提高,开发适合中国发动机的中国柴油机油标准迫在眉睫。2016年,在行业的急切呼吁下,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汽研、潍柴等42家单位组建“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这支跨行业创新联盟,剑指润滑油标准与认证体系被国外垄断的“卡脖子”困局。国家的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的主动担当。山东重工集团是有着厚重底蕴的红色国企,作为山东重工旗下核心子公司、中国柴油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重型柴油机制造商,潍柴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行业号召,成为联盟的核心成员之一。潍柴深知,没有自主的标准,中国的柴油机油产业就如同在别人搭建的舞台上跳舞,始终受制于人。正是这份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驱使着潍柴义无反顾地投身到D1标准的开发浪潮中。然而,作为中国首个柴油机油标准,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为了保障标准制定的顺利进行,潍柴组织了跨部门的专业团队,涵盖了发动机研发、测试、材料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同时,潍柴还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展开合作,充分利用各方的技术优势,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车用油液技术室主任吴春玲表示,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拥有全球领先、国内权威的汽车行业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与潍柴在产品检测认证领域保持着长期紧密的合作。双方在D1柴油机油WP13评定方法的开发上可谓“强强联合”。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秘书长李树生介绍,在标准制定的近10年时间里,潍柴作为创新联盟的核心攻坚力量,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其中,与联盟其他成员单位紧密协作,凭借在产业链中龙头地位的号召力,高效协同上下游企业,推动标准的行业共识与快速落地,打通标准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更为关键的是,潍柴对润滑油性能的严苛要求与联盟目标高度一致。从联盟成立初期的方案研讨,到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技术攻关,再到后期的试验验证,潍柴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第一线,通过关键数据共享与工程化验证,推动建立真正适配中国发动机的润滑油标准体系,助力建成中国首个“自主标准+自主认证”双闭环体系。技术实力:以硬核之技,筑标准之基在D1标准的开发过程中,确定合适的发动机试验台架是关键环节。经过联盟专家组的充分讨论和广泛意见征求,最终确定以潍柴WP13等为主体建立D1标准的发动机试验台架。潍柴WP13发动机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技术特点,成为标准制定的核心支撑。李树生表示,WP13是潍柴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代表性机型,其技术路线深度契合中国实际工况,是构建本土化柴油机油标准验证体系核心应用场景与技术验证支撑的最佳选择。吴春玲认为,开发中国自主润滑油评价标准,必须选择最能体现中国自主技术水平的发动机作为评价载体。潍柴是我国重型商用车发动机产销量最大、技术路线最全的企业之一,WP系列发动机覆盖长途干线、工程自卸、特种车辆等诸多典型应用场景,能够充分代表国内重负荷柴油机的润滑需求。事实确实如此,经过市场充分验证的WP13发动机凭借出色的技术优势,在台架试验中能够精准模拟高温清洁、烟炱分散、抗磨损等极端工况,设计出强化400小时超长测试周期,指标全面覆盖国六发动机润滑需求。在长达近10年的台架试验过程中,WP13发动机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它能够在不同转速、负荷、温度等工况下持续稳定运行,精准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性能变化数据。润滑油标准的制定并非一家企业或一个机构能够独立完成,需要整个行业的深度协作。在与润滑油及添加剂行业的合作中,潍柴以“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充分利用自身先进的测试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团队,与润滑油和添加剂企业共享发动机的运行数据和性能需求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润滑油和添加剂企业有针对性地研发和调整产品配方,以满足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对润滑油的特殊要求。海量且精准的实验数据,不仅为D1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核心素材,更彰显了潍柴的技术自信。这种自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山东重工集团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山东重工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在研发投入上,潍柴可谓“出手不凡”,以发动机板块为例,10年累计投入超3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高达6%以上,在全球同行业中位居前列。潍柴牵头筹建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内燃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多个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仅发动机板块就汇聚了6000余名高端研发人才,硕士占比70%、博士超300人,精心培育了一支行业顶尖领军人才队伍。正是这种对技术研发的执着追求,让潍柴在发动机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也让其有底气、有能力为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的制定贡献关键力量。吴春玲告诉记者,标准制订过程中,中汽研率先完成了D1柴油机油WP13评定方法的开发验证,这离不开潍柴在发动机安装调试、ECU刷写、故障排查、数据分析、成果提炼及标准撰写等各个环节提供的大量技术支持。双方在互信基础上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模式。可以说,在开发过程中,潍柴已成为中汽研“最可靠的技术合伙人”。行业发展:以标准之力,领未来之航花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走了一百多年的路。在近十年的标准制定过程中,潍柴无偿提供整机及核心部件,并派驻专家团队全程支持,深度联动产学研机构,推动标准研发、验证、应用全链条高效贯通,显著缩短自主标准产业化进程。追赶过程中的艰辛不言而喻。潍柴发动机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参与标准制定的近10年间,潍柴先后有近百人参与其中。为了让WP13在添加不同润滑油的情况跑出精准的差异化数据,工程师在工况条件设置、发动机安装调试上煞费苦心,一次试验动辄需要持续上百小时,都需要全程监测记录,并作出专业的数据分析,D1新标准背后有潍柴人近十年的一丝不苟和坚持不懈。“潍柴以‘破局者’姿态超额完成其使命,其贡献直接攻克了柴油机油中国评价体系‘卡脖子’技术,实现了从标准追随到标准引领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秘书长李树生对潍柴的评价。作为联盟理事单位,潍柴不仅鼎力支持台架试验装备研发与测试平台建设,更是直接参与制定了NB/SH/T6062等4项行业系列标准,推动检测方法国产化。为支持打造非营利性第三方认证平台,打破跨国机构认证垄断,潍柴还参与发动机润滑油评分员考核管理规范、台架试验运转质量监控规范、D1规格台架设备要求与实验室管理规范等8项标准的起草。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中国油”适配“中国心”。D1标准的诞生,对潍柴自身及整个中国汽车及发动机行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潍柴而言,D1标准的制定过程,也是自身产品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在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潍柴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深入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发动机与润滑油之间的匹配关系,为发动机的设计改进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明确方向。这一变化,直接提升了潍柴发动机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和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客户在选购发动机时,将潍柴产品作为首选。对终端用户而言,经过整整一年的严格测试,D1新油品换油周期从6万公里提升到12万公里,极限测试甚至到了14万公里,这意味着卡车司机一年可以少进几次修理厂,多跑几趟活儿。可以说,潍柴动力将D1标准的技术红利转化为持续的产品竞争力与用户价值,实现了“发动机技术进步”与“润滑油技术跃迁”的同步升级。对此,吴春玲认为,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中的WP13评定方法源于WP13发动机,意味着潍柴发动机在国六乃至国七阶段将拥有“原生适配”的润滑油体系,可进一步释放高热效率、长寿命和低排放的潜力。中汽研与潍柴作为润滑油性能D1柴油机油WP13评定方法的主导方,在发动机—润滑油协同领域形成了坚实的技术话语权,将进一步巩固潍柴“中国动力”的高端品牌形象。随着D1标准的推广应用,中国柴油机油产业将加速摆脱对国外标准的依赖,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而潍柴,作为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将继续秉持家国情怀,凭借技术自信,在引领中国动力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为中国工业的崛起贡献更多力量。
    2025-07-22 15:17
  • 玉柴与京东汽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7月3日,京东集团政企业务事业部谭聪率队到玉柴,与玉柴股份董事长李汉阳、总裁吴其伟等领导,围绕产业链合作等内容展开深度探讨。期间,京东汽车与玉瑆科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推动双方跨界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签约仪式上,京东集团介绍了企业概况,侧重分享了京东汽车及政企业务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与生态布局。玉柴详细介绍了发动机主业、玉瑆科技的业务定位与优势。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京东汽车与玉瑆科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玉柴与京东此次携手,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全品牌车辆维保、运营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双方在汽车后市场的竞争力,还能推动行业服务标准的升级,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带来更完善、更高效的车辆服务体验,促进汽车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京东汽车领导团队,玉柴股份党委书记蒋飞、副总裁姚华雄等领导参加交流。
    2025-07-14 13:56
  • Everllence庆祝第1000台ME-GI发动机订单,与赫伯罗特共铸行业新篇

    在赫伯罗特德国汉堡总部举行的仪式上,Everllence首席执行官UweLauber博士向赫伯罗特首席执行官RolfHabbenJansen和船队董事总经理SilkeLehmköster正式颁发纪念牌匾,以庆祝该公司订购的EverllenceB&WME-GI双燃料发动机——这是市场上订购的第1,000台ME-GI发动机。这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7G95ME-GI型发动机将被安装在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正在建造的一艘集装箱船,该船的船号为#1721。HabbenJansen表示:“与战略合作伙伴Everllence共同达成这一重要里程碑,我们深感荣幸。第1,000台ME-GI发动机的订单彰显了我们致力于推动全球供应链脱碳的坚定承诺。ME-GI这类创新双燃料技术的应用,是我们构建低排放船队战略的关键一步,也将有力支持我们助推整个行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的雄心。”Lauber博士表示:“ME-GI发动机在集装箱航运领域备受青睐,因此,由赫伯罗特这样的行业翘楚达成第1,000台订单,可谓实至名归。在航运业迈向净零排放的征程中,需要先行者引领变革,而赫伯罗特正以实际行动树立标杆,推动行业向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Lauber进一步强调:“2025年ME-GI发动机订单量将迎来显著增长,这得益于甲烷是航运业脱碳进程中较为理想的过渡燃料。凭借其市场领先的能效表现、成熟可靠的技术方案以及行业最低的甲烷逃逸率,ME-GI发动机已成为航运业双燃料甲烷发动机的首选解决方案。"ME-GI发动机自2014年面世以来,已在各航运细分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成为业界公认的标杆产品。关于赫伯罗特赫伯罗特拥有308艘现代化集装箱船,总运力达240万标准箱,是全球领先的班轮运输公司之一。在班轮运输领域,公司在140个国家拥有1.4万名员工和400个办事处。赫伯罗特的集装箱运力达370万标准箱,其中包括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冷藏集装箱船队之一。全球共有135条班轮服务,确保全球600多个港口之间快速可靠的连接。在码头和基础设施部门,赫伯罗特在欧洲、拉丁美洲、美国、印度和北非拥有21个码头的股份。该部门拥有3,000名员工,除了码头运营外,还在指定地点提供补充物流服务。赫伯罗特德国汉堡总部合影(左至右):Everllence首席执行官UweLauber博士、赫伯罗特船队董事总经理SilkeLehmköster、赫伯罗特首席执行官RolfHabbenJansen(照片鸣谢:赫伯罗特)ME-GI发动机Everllence(前身为MANEnergySolutions)是全球航运、能源经济及工业领域中动力推进、脱碳化和能效优化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公司秉持着“重之所趋,零碳未来”的坚定理念,致力于帮助全球经济关键行业攻克难减排领域的碳排放挑战,其技术对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具有可量化的实质影响。Everllence总部位于德国,在全球140多个地点拥有约15,000名员工。旗下售后服务品牌EverllencePrimeServ通过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可靠支持。如需了解更多有关Everllence的信息,欢迎关注Everllence官方公众号
    2025-07-09 15:35
  • 潍柴多燃料全系列全领域发电动力重磅亮相

    6月11日,第24届上海国际动力设备及发电机组展览会(GPOWER动力展)正式开展。潍柴携全系列全领域发电动力产品惊艳全场,向全行业展示全球领先的细分市场解决方案。展会现场,潍柴20M61陆用发电柴油机、6M31陆用发电柴油机、12M55陆用发电燃气发动机、WP13陆用发电甲醇发动机等全新发电动力集结亮相。产品覆盖多种燃料类型,以行业领先的性能优势为数据中心、油田、矿山、电站等全领域细分行业提供可靠电力支持,充分彰显了潍柴在发电动力领域技术实力。20M61陆用发电柴油机作为本次展出的“巨无霸”大缸径发动机,吸引了现场众多与会嘉宾驻足。快速启动,瞬态性能满足G3标准,快速响应,保障电力安全;拥有5450kW的发动机功率,强劲动力,全球领先;采用潍柴自主开发ECU,数据安全有保障;启动冗余设计,配置更加高端;零部件通用化程度高,维保更便捷。6M31陆用发电柴油机动力性能行业领先;支持瞬态响应、快速加载,提供可靠电力供应;潍柴自主ECU,保障安全可控;体积小,重量轻,高压共轨系统,有效提高燃油经济性,助力客户发电成本控制。12M55陆用发电燃气发动机机体和气缸盖采用高强度蠕墨铸铁材料,结构优化设计,零部件寿命更长,保障发动机可靠运行;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和策略,强化系列安全保护功能,超高自动化,可实现无人值守,是智能可靠的发电动力选择。WP13陆用发电甲醇发动机采用绿色清洁能源,污染物排放较柴油机降低80%;依托潍柴高热效率平台,使用成本较柴油机低40%;零部件通用化率超90%,低温启动性、可靠性经充分验证;换油周期500h,维保成本低,让发电动力更加经济环保。经过多年布局,潍柴在发电动力领域已具备产品开发、生产交付、售后服务等核心竞争优势,多燃料、全系列、全领域产品多点开花。面向未来,潍柴将持续开展发电动力技术攻坚,坚持打造行业领先、全球领先的发电动力产品,用更卓越的产品、更贴心的服务,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一站式电力解决方案,守护多领域、全场景用电安全。
    2025-06-12 14:55
  • 山东重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志坚到德国、奥地利调研权属企业、走访战略合作伙伴

    5月28日至6月2日,山东重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志坚到德国、奥地利调研,召开欧洲权属企业业务调度会,走访FEV、AVL等战略合作伙伴。强化协同持续推动海外业务质效双升5月28日,王志坚主持召开凯傲集团经营工作会议,围绕进一步深化潍柴与凯傲的全方位业务协同进行研究调度。他强调,中国拥有成熟的新能源产业链,凯傲要与潍柴集团强化新能源动力系统配套合作,提前布局、迅速转型,抢抓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5月29日上午,王志坚主持召开欧洲子公司上半年经营运行分析会议,详细听取潍柴卢森堡公司、德国液压传动、法国博杜安、德国欧德思、奥地利威迪斯等企业高管工作汇报。他强调,上半年欧洲各子公司均取得较好经营业绩,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复杂严峻挑战,下半年要进一步做好风险分析、提升抗压能力,提前研判市场形势并做好产品储备,确保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5月29日下午,王志坚主持召开欧洲子公司业务协同会议,听取欧洲子公司与集团国内业务协同工作开展情况和欧洲供应链建设情况的汇报。他要求,集团内部存在广阔的协同空间,要统筹做好内部采购协同、研发协同、市场协同,发挥大集团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链合创新推动集团科技创新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潍柴动力欧洲科技创新中心位于亚琛,专注于液压动力系统前沿技术研究。5月30日,王志坚到创新中心调研,参观了电控仿真试验台架,详细听取了前沿技术创新以及与总部协同研发情况。他强调,潍柴欧洲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技术优势、强化功能定位、拓展业务领域,为集团各权属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同研发服务。5月30日,王志坚走访德国FEV公司,参观了新能源和燃料电池试验室,与FEV公司董事长皮辛格博士以及技术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明确将在皮卡、VAN车、大缸径发动机、重卡气体机、新能源实验舱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6月2日,王志坚走访奥地利AVL公司,参观了AVL新投入的新能源试验室,与AVL公司首席运营官卢卡斯·沃尔特座谈交流。双方明确将在商用车虚拟仿真、新能源动力总成正向设计等方面继续加强交流合作。
    2025-06-05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