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精酿走红背后是食品机械工业的温热脉搏
当下,啤酒行业正在悄然经历一场“口味革命”。一种不同于传统拉格的大绿棒子,也有别于精英主义式威士忌的新型饮品,正在年轻群体中火速蔓延。它名为“新中式精酿”——既是饮品形态的再造,也是文化消费方式的重塑。而其真正的腾飞,离不开食品加工设备的工艺演进、柔性制造的崛起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精酿火了,机械产业的机会也来了。
一瓶精酿的诞生:设备工艺背后的技术锚点
啤酒本是古老饮品,但精酿却是一场当代工艺革新的集中体现。以新中式精酿为例,其口感上的“花样百出”——从龙井小麦、信阳毛尖到荔枝白啤、桂花IPA,背后是极高的对酿造设备模块化、控温系统精度、添加系统灵活性的要求。
传统拉格工艺注重规模与稳定,工业化程度高,但在风味表现上趋于保守。而精酿则强调小批量、强风味、多品种,对发酵罐的精细分控、调香投料的一致性控制、酵母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提出更高挑战。
尤其是新中式精酿中的“增味设计”——茶叶、水果、花材、香草等天然食材的引入,要求生产线不仅能实现固液混配的精准度,更要保障原材料活性与风味释放曲线的一致性。
这并非简单在啤酒罐里“撒点料”,而是通过食品级冷萃系统、动态均质设备、低温封闭输送等一整套工艺装备,才能让“果香、茶香、酒香”三香融合、且不抢不腻。
换句话说,一瓶龙井精酿,既是风味创新的载体,更是食品机械工程化设计水准的综合体现。
精酿之兴,装备先行
近年来,中国精酿行业发展迅猛。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已突破100亿元,并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而在这个过程中,成套精酿设备、微型啤酒工坊设备、发酵系统控制模块、智能CIP清洗系统等细分领域迅速崛起。
一些国产设备制造商敏锐捕捉到趋势,推出专为中小型酒厂、手工坊设计的柔性模块化酿造系统。以安徽某精酿设备厂为例,其自主研发的“可编程控温发酵罐+自动投料系统”组合方案,支持单批次小于500L的多口味并行操作,成为不少新品牌的首选设备。
“中国精酿要在味道上打差异化,就必须在设备上实现差异化。”一位设备企业负责人如此总结。
从清洗到灭菌,从添加到灌装,新中式精酿的设备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大流量,而是“小批量、强风味、高柔性”的全线标准化。这要求机械设备必须具备高自动化、强配方适配、可追溯等能力,真正实现“工艺即产品”的一体化交付。
精酿“本地化”:食品机械链路的下沉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式精酿的火爆不仅局限于一线城市的文艺街头,在越来越多三四线城市、县域市场乃至街边烧烤摊,也开始出现“香柚IPA”“乌龙小麦”的身影。
这背后,是饮品工业能力的“本地化下沉”趋势。越来越多地方酒企、便利店连锁、小型餐饮品牌开始自建或合作微型酿造厂,满足小范围、快速上新、社交型消费的精酿需求。
这对食品机械行业提出了“低成本、高效率、易部署”的新课题。例如:
小型多功能酿造线:3吨以下单体模块,支持10种以上风味投配;可移动式冷链发酵设备:便于短期租赁与区域共享;低能耗清洗与杀菌系统:符合环保与成本双重标准;智能包装+美学标签一体化输出系统:满足小厂出圈传播的需求。
这些装备既是制造技术的延伸应用,也为广大中小品牌提供了“以小搏大”的现实抓手。
精酿营销“快变”,设备也需“快反”
与传统啤酒动辄按季度出品不同,新中式精酿品牌更新频率之快令人瞠目。
半月一更、月月上新,已成为行业常态。这就要求生产线具备“配方快速切换、产线即刻调整”的快反能力。
例如,2024年上海某知名精酿品牌平均每月推出6款限定产品,其工厂采用自主研发的快切换酿造中控系统,可在72小时内完成不同口味切换,满足产品上架节奏。
这背后,是一整套以PLC+物联网系统为核心的食品智能制造体系,支持配方调用、工艺建模、在线监控与异常预警,真正实现了“柔性化+高响应”的工业级支持。
可以说,谁拥有柔性能力,谁就拥有精酿时代的产业话语权。
从风味创新到设备创新,精酿只是开始
如果说,新中式精酿是一场关于“味道与情绪”的革命,那么食品机械行业所做的,正是将这种“情绪”稳定、规模化、工业化地输出。
在每一罐果茶IPA、每一瓶茉莉世涛背后,都站着一套套智能化、柔性化、高标准的食品设备。
食品工业的未来,不仅是吃喝的艺术,更是技术的美学。而新中式精酿的热潮,或许正是这场美学跃迁的序曲。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联会领导出席聊城市供需对接活动 机械工业 10月17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聊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城市协同发展大会(聊城)暨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聊城举办。大会以“链动产业共赢未来”为主题,围绕十二大重点产业链开展对接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李春生等领导受邀出席会议。苏波、侯云春和李春生并做了大会致辞。大会举行了聊城供需对接清单发布及签约项目仪式,50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大会。会后,徐念沙会长和聊城市分管工业的相关领导就目前地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痛点,中国机械联发挥行业组织的优势,帮助地方诊断、服务,赋能地方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李燕霞总工程师和国际合作部有关同志参会并参加交流。
-
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机械工业 10月16日下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于2004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22届,今年由台方主要承办。此次会议以“智能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为主题,汇聚了包括四十余位台湾代表在内的近150位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工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次会议得到了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的大力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秘书长宋晓刚,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庄大立、秘书长许文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秘书长牛辉、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专家委主任侯睿、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崔鹤松、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副会长殷和平、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监事长邸敏洁以及中国锻压协会等行业专家,南通市台办主任陈鸣华以及南京市台办等地方台办代表出席此次活动。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大合照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但大陆机械工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大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台湾企业坚定信心,抢抓大陆发展机遇,共享政策红利。他强调,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与AI深度融合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两岸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他同时指出,中国机械联打造了智库、标准、国际合作等多个平台,愿为陆台企业搭建桥梁,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两岸行业交流和企业务实合作,促进两岸机械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徐念沙会长致辞庄大立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连续举办二十余载不曾间断,已成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两岸机械工业不断进步和融合发展。当下,智慧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正引领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两岸机械工业更应紧密携手、深化合作。他衷心期望与会代表能够借助交流会搭建的优质平台,共同探寻智慧机械与AI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开创两岸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庄大立理事长致辞会议延续历年惯例,报告两岸机械工业产业发展情况。中国机械联宋晓刚秘书长和台湾机械公会许文通秘书长就两岸机械工业发展概况、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共同推动两岸产业智能化升级与融合发展提出建议。随后,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侯睿主任就机械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与实践进行分享,希望推动两岸机械工业绿色协同发展,实现减碳共赢。宋晓刚秘书长做大陆机械工业发展报告许文通秘书长做台湾机械工业发展报告在大会的交流环节,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四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做专题演讲。大陆方面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小艳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磨床制造领域的应用探索,宁波海天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胡炳谦博士分享了企业在智能化升级和AI探索方面的经验和思考,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台湾方面上银科技公司总经理张云杰就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发展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华物联网自动化事业群副总经理蔡奇男分享了AIoT驱动场景革新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智能装备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两岸行业企业代表进行专题分享会后交流晚宴上,两岸代表热络交流,增进了解,探讨合作。活动期间,台湾代表团还参观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机械工业企业,实地了解了当地机械工业的发展情况和科技创新成果,为未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合作部)
-
关于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CRIC2025)的通知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各有关单位: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装备、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整机产品性能质量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应用场景从工业主导到向千行百业加速渗透、多个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产业综合实力实现大步跨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今年“智能机器人”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创新平台构建、关键部件研发、应用场景开放、金融人才支持等多要素共同发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更是布局智能机器人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于11月10-12日在上海组织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大会主题: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会议地点: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市普陀区光复西路2739号)报名咨询:戴应奇13758030699商务合作:朱函18500968033扫码报名参会详见通知正文:(机器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