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分拣机器人:食品工业的“火眼金睛”正加速普及
在食品工业加速迈向智能制造的进程中,一双“双眼”正悄然改变着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方式。那便是具备高速识别、精准分拣能力的机器视觉分拣机器人。10月16日,Global Info 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机器视觉食品分拣机器人市场收入约为4.64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7.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9%。在制造业整体趋稳的背景下,这一增长曲线无疑展现出智能装备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巨大潜能。
长期以来,食品分拣环节被视为劳动密集型、重复性高且依赖经验的“灰色地带”。以往的生产线上,工人需要在流水线上持续目视检测、手工挑拣异物或不良品,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受疲劳与主观误差影响,造成食品质量波动与浪费。而机器视觉分拣机器人正是在这一痛点中崛起。它结合高速摄像系统、AI图像识别算法与多轴机械臂执行机构,能够在毫秒级完成识别、判定、分拣的全流程,实现“眼”“脑”“手”的一体化协同。对于需要高精度筛选的食品加工线而言,这意味着效率与良品率的双重跃升。
从技术层面看,机器视觉分拣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算法与感知能力。新一代系统通过多光谱成像、深度学习与高动态范围识别技术,已能在复杂背景中识别出细微差异。例如在果蔬分级中,它可识别出直径差仅0.2毫米的表皮缺陷;在坚果、谷物分选中,则能区分颜色、纹理与形态差异,从而实现高精度分类。而在海产品与肉类加工领域,红外与X射线视觉系统的引入,使机器人能检测异物、骨刺乃至脂肪比例,实现了传统人工检测难以企及的准确率。
技术的突破直接推动了应用场景的扩展。如今,从速冻食品到预制菜、从果蔬深加工到烘焙原料分级,机器视觉分拣机器人几乎渗透到食品加工的每一条生产线上。在大型食品企业的中央厨房中,它不仅承担分选任务,更成为数字化生产的“前端传感器”,将每一个识别数据、缺陷图像与批次编号实时上传,为后端的追溯系统提供精准依据。由此,食品质量管理从“抽检”走向“全检”,食品安全的防线也由人工经验升级为智能算法。
报告指出,全球机器视觉分拣机器人市场的主导力量正从传统设备制造商转向智能系统集成商与算法提供商。欧美企业在高端传感器与算法模型上保持领先,如荷兰的TOMRA、意大利的Raytec等已将AI识别技术与光谱成像深度融合,实现了分选速度与准确度的极限突破。而在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本土企业在系统集成与柔性制造方面迅速崛起,通过定制化方案与本地化服务打开了市场空间。无论是面向坚果与干果的小型视觉分选机,还是针对肉制品和水产的大型流水线集成系统,中国制造的“AI之眼”正在成为出口增长的新动力。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机器视觉分拣机器人的普及带动了上游核心器件与下游食品装备的整体升级。高帧率工业相机、光源模块、AI芯片、伺服控制系统等环节需求同步增长,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生态。与此同时,软件定义的生产模式也正在出现。企业不再单纯采购设备,而是引入“算法+硬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按需训练模型、远程监测系统、持续优化识别逻辑,使生产线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学习”。这种模式的成熟,使得机器视觉从“辅助工具”转变为“生产主体”。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机器视觉分拣机器人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食品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精准识别与分类,它减少了原料浪费,提升了资源利用率;通过数字追溯,它增强了供应链的透明度与消费者信任度;通过减少人工依赖,它帮助企业应对劳动力短缺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这场由视觉驱动的革命,正在让食品加工从“量的制造”走向“质的智造”。
可以预见,在未来五至十年,随着深度学习算法迭代与成本下降,机器视觉分拣机器人将在全球食品工业中实现大规模普及。它不仅代表着效率的提升,更是工业智能化的象征。当“火眼金睛”成为食品生产线的标配,整个行业的安全、品质与竞争格局,都将被重新定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联会领导出席聊城市供需对接活动 机械工业 10月17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聊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城市协同发展大会(聊城)暨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聊城举办。大会以“链动产业共赢未来”为主题,围绕十二大重点产业链开展对接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李春生等领导受邀出席会议。苏波、侯云春和李春生并做了大会致辞。大会举行了聊城供需对接清单发布及签约项目仪式,50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大会。会后,徐念沙会长和聊城市分管工业的相关领导就目前地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痛点,中国机械联发挥行业组织的优势,帮助地方诊断、服务,赋能地方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李燕霞总工程师和国际合作部有关同志参会并参加交流。
-
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机械工业 10月16日下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于2004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22届,今年由台方主要承办。此次会议以“智能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为主题,汇聚了包括四十余位台湾代表在内的近150位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工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次会议得到了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的大力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秘书长宋晓刚,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庄大立、秘书长许文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秘书长牛辉、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专家委主任侯睿、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崔鹤松、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副会长殷和平、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监事长邸敏洁以及中国锻压协会等行业专家,南通市台办主任陈鸣华以及南京市台办等地方台办代表出席此次活动。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大合照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但大陆机械工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大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台湾企业坚定信心,抢抓大陆发展机遇,共享政策红利。他强调,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与AI深度融合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两岸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他同时指出,中国机械联打造了智库、标准、国际合作等多个平台,愿为陆台企业搭建桥梁,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两岸行业交流和企业务实合作,促进两岸机械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徐念沙会长致辞庄大立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连续举办二十余载不曾间断,已成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两岸机械工业不断进步和融合发展。当下,智慧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正引领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两岸机械工业更应紧密携手、深化合作。他衷心期望与会代表能够借助交流会搭建的优质平台,共同探寻智慧机械与AI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开创两岸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庄大立理事长致辞会议延续历年惯例,报告两岸机械工业产业发展情况。中国机械联宋晓刚秘书长和台湾机械公会许文通秘书长就两岸机械工业发展概况、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共同推动两岸产业智能化升级与融合发展提出建议。随后,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侯睿主任就机械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与实践进行分享,希望推动两岸机械工业绿色协同发展,实现减碳共赢。宋晓刚秘书长做大陆机械工业发展报告许文通秘书长做台湾机械工业发展报告在大会的交流环节,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四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做专题演讲。大陆方面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小艳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磨床制造领域的应用探索,宁波海天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胡炳谦博士分享了企业在智能化升级和AI探索方面的经验和思考,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台湾方面上银科技公司总经理张云杰就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发展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华物联网自动化事业群副总经理蔡奇男分享了AIoT驱动场景革新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智能装备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两岸行业企业代表进行专题分享会后交流晚宴上,两岸代表热络交流,增进了解,探讨合作。活动期间,台湾代表团还参观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机械工业企业,实地了解了当地机械工业的发展情况和科技创新成果,为未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合作部)
-
关于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CRIC2025)的通知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各有关单位: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装备、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整机产品性能质量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应用场景从工业主导到向千行百业加速渗透、多个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产业综合实力实现大步跨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今年“智能机器人”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创新平台构建、关键部件研发、应用场景开放、金融人才支持等多要素共同发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更是布局智能机器人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于11月10-12日在上海组织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大会主题: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会议地点: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市普陀区光复西路2739号)报名咨询:戴应奇13758030699商务合作:朱函18500968033扫码报名参会详见通知正文:(机器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