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生态专场】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室主任王攀:基于EPR的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政策及产业发展研判

2025-09-12 18:59    来源:泰达汽车论坛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将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汽车产业低碳发展与资源循环利用新机遇”中,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室主任王攀发表题为“基于EPR的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政策及产业发展研判”的演讲。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室主任  王攀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行业同仁: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借此机会,发布《基于EPR的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政策和产业发展研判》智库报告。接下来,我将从汽车产业发展动态、EPR制度实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未来发展方向四个维度展开分享。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动态与资源循环利用潜力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产业规模与创新活力持续凸显。首先,产业规模稳居全球领先地位,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6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是持续攀升——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渗透率已达44%,充分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其次,产业发展正面临内外环境的双重驱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叠加国内消费转型升级需求,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以创新为核心,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主旋律。

   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汽车及动力电池资源循环利用开辟了广阔市场空间。从“量”的维度来看,汽车工业作为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辐射范围广,经测算,每年汽车生产消耗的金属、塑料、橡胶等材料超4000万吨,若能实现这些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带来可观的碳减排效益。近年来,随着“以旧换新”政策加持,报废汽车回收加速推进,全年报废汽车更新超290万辆、置换更新超370万辆,报废汽车市场已进入高峰期。

   从“质”的维度来看,我国报废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潜力较大。当前,通过精细化拆解,报废汽车可实现23%的零部件层级循环利用(如零部件再制造、回用),72% 的材料层级循环利用(如废旧金属、塑料回收),既能有效缓解资源压力,又能创造显著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催生了庞大的动力电池回收需求。据统计,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当年退役量将超 100万吨。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不仅是消除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的关键举措,更是弥补锂、钴、镍、锰等关键金属资源供应缺口的重要途径,对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EPR 制度内涵与汽车领域实践探索

   在资源循环利用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与理念支撑。首先,明确 EPR 制度的核心内涵,“生产者”指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则是将生产者对产品的资源与环境责任,从生产制造环节向上延伸至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环节,向下延伸至消费、流通、回收利用及最终废物处置环节,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依托EPR制度,可有效推动汽车产业绿色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EPR制度的试点实践可追溯至2021年,当年工信部联合相关部委印发《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汽车EPR制度建设迈入新阶段。试点聚焦四大重点任务:建立回收体系、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并明确了定性与定量目标。试点期间,11 家主流车企及产业链上下游60余家企业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相较于试点前,回收利用水平提升近20%;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多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 称号,示范效应突出。

   试点过程中,关键支撑平台与模式的搭建同步推进。一方面,开发建设汽车产品EPR公共服务平台,采集报废汽车拆解、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信息,逐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多元化部件选取、清晰材料源头追溯,初步构建“从车到车” 的闭环循环商业模式,并在再生铝循环利用、制造件多元化应用等领域形成先进模式,为降本降碳提供有力支撑。

   行业层面也在持续推进经验总结与能力提升。通过开展 “汽车EPR企业行”系列调研,总结行业经验、挖掘先进案例、搭建交流平台,形成试点优秀案例上报主管部门,并编制《车用再生塑料专项研究报告》,分析车用再生材料发展趋势。针对国内外政策趋严(尤其是海外绿色贸易壁垒对汽车出口的挑战),以及行业对 EPR 经验推广、标准统一的迫切需求,我们组织发起 “EPR 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企业通过自选任务、制定目标、组建联合体的形式,共同探索EPR实施路径与商业模式,该计划聚焦关键零部件绿色生态设计、再生材料循环使用、零部件再制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任务,目前已有车企、材料企业、回收拆解企业、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行业协同氛围。

   三、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演进与管理升级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为汽车资源循环的重要板块,已历经近十年发展历程。首先,梳理政策演进阶段:2018年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元年”,当年发布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资源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奠定行业发展基础;此后,随着产业出现新情况、新模式、新问题,政策持续更新调整。2025年是关键节点,一方面,行业进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的“第二阶段”;另一方面,“第三阶段”(立法阶段)已启动,相关部门正开展《锂电池回收利用国务院条例》的研究工作。

   2025年的重点政策举措聚焦多维度发力。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行动方案》,作为未来三年的 “作战计划”,从 5 个方面、32 项举措明确工作方向,并设定三个关键时间节点:一是 2025年11 月左右,发布2.0版本《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二是启动动力电池数字身份证制度研究与建立;三是 2027 年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升级为行政法规,以国务院令形式发布,标志着管理力度持续强化。

   2.0版本管理办法的核心变化体现在多方面。新办法将从电池生产编码、综合利用、信息报送等方面补足此前管理空白,同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监管依据、监管内容及惩戒措施,增强法规强制约束力。此外,立法研究工作已同步启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五大关键问题展开探讨:电池绿色生态设计、电池维修与回用、综合利用企业管理、动力电池数字身份证、电池回收积分管理创新,为后续立法提供实践支撑。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未来管理趋势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管理范围将从动力电池扩展至锂离子电池相关领域;另一方面,管理力度将全面提升,且始终贯彻EPR理念,依托EPR制度开展电池回收积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欧盟电池法中“电池护照” 要求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我们已较早启动“中国电池 ID” 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自主研发并上线“中国电池 ID 平台”。该平台整合了电池ID数据采集系统、DIC数据交互工具(含数字身份验证、数据加密与签名技术)、电池ID服务平台(含结果披露与检索功能),可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法规政策的一站式应对方案,既奠定中国电池数字身份证管理基石,也为行业构筑数据安全屏障、构建产业数字空间、搭建全球互信互认数字桥梁提供支撑。

   四、汽车资源循环利用的未来方向与保障措施

   面向未来,我们需聚焦汽车资源循环利用的 “断链痛点”,依托 EPR 制度实现破局。通过梳理汽车资源循环利用结构框架,可发现材料、部件、整车循环三个维度存在断点与难点,需从四大方向发力:一是强化 “研用协同”,优化产品绿色生态设计;二是丰富售后维修配件选择,促进零部件循环使用;三是通过补贴积分、线上引导等模式,规范回收行为;四是推动产业协同攻关,共同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标准体系建设是汽车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保障,需构建 “1+X” 配套标准体系,填补标准空白。其中,“1”指顶层纲领性标准《生产者延伸制度实施指南》,明确 EPR 的实施主体、内容与流程,解决 “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X” 指配套标准,涵盖再生材料实际良率、汽车零部件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规范等,为行业提供明确的操作依据,确保EPR工作“有标准可依”。

   在企业服务支撑方面,中汽数据围绕“政策合规”与“降本增效”两大方向,为企业提供汽车EPR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更好地适应政策要求、提升运营效率。

   综上,无论是汽车EPR制度的深化实践,还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管理升级,核心都在于以EPR为抓手,打通资源循环链路、完善标准体系、强化产业协同。未来,我们将持续依托智库优势,深入调研行业需求,为政策制定与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责编:lxh)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协会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