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生态专场】维新宇航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何威:“陆”与“空”的融合:汽车产业如何驶向低空新蓝海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将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低空与数字技术群共筑汽车新生态”中,维新宇航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何威发表题为“陆”与“空”的融合:汽车产业如何驶向低空新蓝海”的演讲。
维新宇航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何威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何威,来自维新(西安)宇航,今天主要讲的也是我们低空经济和汽车产业链在融合方面做的一些努力。
其实刚刚郑总也给大家简单介绍过了,低空经济这个概念今年已经提的比较多了,从2023年、2024年到现在,无论是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航空产业很多企业都在做低空经济方面的事情,低空经济不仅eVTOL一件事情,其实涵盖了通航、无人机、传统的发动机的飞机以及现在提到的电动飞机。
电动飞机就是eVTOL,刚刚郑总说了好几个关于电动飞机的点,在我们的思路里面电动飞机会解决低空经济里面很多之前高成本以及难以大规模铺开的痛点问题。那么我们团队关注的其实是这个痛点解决之后谁在付费?说到底是经济问题,产品要有市场的。
这个里面我们看到可能85%的厂商在关注的事情是未来的城市交通,也就是说UAM,也可以理解是全世界40%在做低空经济的国家也把最重要的政策导向放在这个事情上面。我们看到很多未来2026年、2027年大规模应用这个场景的情况下,可能看到的会是UAM,我们也认为5-8年之后UAM会是一个很大的增长空间。
可能受限于我们国内的以及美国、欧洲的民航体系限制,大规模让我们乘客出门去坐一架飞机到另外一个地方,无论是从安全的考虑还是从大家现有的认知上会有一些距离。所以我们的思路是什么呢?其实维新(西安)宇航从2021、2022年组建团队开始,2023年发布了概念的机型,2024年完成了试飞,今年也把我们的大飞机完成了下线。
我们的思路偏小众一点,在我们的概念里面最先可以进入市场的可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即应急医疗、救援和支撑体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整个目前低空经济当中我们看到的,唯一一个已经有人在付费的项目。什么叫做已经付费的项目呢?我们看到过去的30年当中,无论是国内的、国际上的低空飞行器运营企业或直升机运营企业,警用、医用是过去30年消费最多的市场。卖的最多的飞机是两款,一个是空客的7座的,一个是阿古斯塔7座的,这两款飞机在过去30年直升机销售量当中领先第二名80%。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产品是有人在为它付费的,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做这样一款产品,也是我们觉得一开始可能市场上大家会买的,付费的产品,不是每天日常在用的,而是相对于解决医疗、应急救援刚需的产品。
有几个特点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能坐7个人的。,因为我本身是一个飞行员,飞了十10多年了,那么从我们的思路来看,在这样一个审批体制下,你一定需要有1-2个工作人员在机上,或者是一个在机上一个在机下,造成了目前能量密度相对还比较低的电池下,载重有限的,做大空间必须有大的升级方式,所以我们会做一个相对较大的飞机,唯一一个可以达到700公斤级有效载荷核的飞机。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刚才提到已经产生了销量的这些传统直升机的内部空间是什么样的?怎么样布局?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放下标准担架,可以有完整的供氧工业体系,这个是我们设计一开始的时候,从产品定义了它的外形、结构以及方式。
这个是我们看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现在新的市场会参考,大家之前付费买什么东西,这个是之前传统直升飞机可以实现的东西。因为我们在看付费用户的时候看他买什么东西,他买的不是飞机,是买的有效载核荷,可以带给他什么?就是这三种布局。传统动力方式和电力方式,对于用户来讲只要成本下去之后安全还在,一样会付费的,这个是我们做这三种布局的逻辑在。
刚才提到的就是为什么我们专注于这个赛道,也是看到了这个赛道是目前有人在付费,我们提供一个低60%的采购成本,低85%的运营成本这样一个市场来做。再一个刚才大家都会提到的城市公共交通,这个不再详细讲了。
回到我们的主题,其实我们对于汽车的这样一个产业来讲,有点小众,我们怎么和汽车产业结合呢?从今年的上半年陆续在我们的样机发布之后,我们也在和很多汽车的厂商做交流,一方面是我们和很多一级和二级供应商讨论一些产线、整备、生产方式的问题,再一个看未来和一个比较成熟的企业怎么可以做协同?因为汽车产业比飞机产业还是早了80年左右,真正的航空工业其实是从1910年左右开始的,那个时候有了载人动力的飞机。
那么航空行业和汽车行业在过去的一百100多年里面,其实是非常割裂的在发展,两个比较大的因素,一个是对于安全冗余度的要求,所有航空级的产品对于安全误差的冗余度要求远远高于汽车产品的,再一个成本的敏感度,尤其是近30年以来,从日本企业打破了美国欧洲的垄断开始,再到中国的新能源重塑整个汽车格局,车辆乘用车市场对成本非常敏感,由于航空业的高附加值,过去50年一直维持了相对高利润的产业,所以供应商体系和生产体系其实非常割裂的,那么我们看在国内做这件事情比美国有优势,毕竟我们航空工业相对落后的情况,我们可以整合很多汽车工业现有的资源。
对标一些我们看到的海外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在供应商上面可以省很多初期预研的费用,比较大的优势一个是我们的电池电驱系统,刚才大家提了很多次,其实过去十年我们乘用车市场给我们的电机、电池,尤其是这几年我们的永磁电机也是大大提升了,比如说我们看海外的公司,包括我们国内一些早期做eVTOL的公司,用的唯一两款有过适航经历的电机,单颗价格大概在10-15万欧元,一颗电机的费用就是一个小公司卖飞机的价格了。
今年以来,因为国内很多电机供应商把一颗电机的价格达到了15万人民币,其实这种量级的差距就是我们带来的差距,说到底最后这个产品一定要交付到客户手中的,你在研发的时候所有的费用最后都要分摊到每架飞机里面,因为航空产业还不太一样,汽车产业你看毛利率只需要看汽车研发的一部分成本以及直接生产成本,航空产业除了30%的直接成本,我们30%所说的是研发预留成本,其实还有10%-15%的适航费用,10%-15%的未来诉讼预留费用,因为航空生产企业大家看过去国内也有一些,美国和欧洲最多,30%的航空企业被重组或者说被收购了,很大问题因为诉讼问题,航空业造成了灾难,虽然说比例很小,但是往往造成的索赔金额很大。
这个考虑下我们看到,当你成本大规模降下来之后,如何保证安全性以及规避带来的诉讼?再一个我们看到,很多我们国内目前的车厂包括新能源车,以及车辆生产企业的一二级供应商可以在产业链上提供很多帮助和提示。
因为我们大部分团队是来自航空工业体系,所以对于这种相对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其实不了解的,那么通过这一年多的沟通交流我们看到有很多在国内发掘的机会。同时我们学习国内供应商体系的时候,我觉得航空业会给汽车行业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和概念,例如高C值充放的电池是因为eVTOL的概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很多车辆需要做高C值充放来源于加速快,我们需要做一些毫秒级的响应,很多东西当我们对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供应商愿意花预研费用做这个研发和实验,这个实验结果不仅我们可以使用,很多高端车厂或者特种用途的车辆也会用到我们供应商预研做出来的产品,同时不止三电、车辆结构、复合材料以及线缆。
这个是刚才提到的目前我们大概率还会在三元概念上做,包括我们和宁德一些比较深入的合作。
当然其实我们觉得未来很快也会有一些半固态,包括所谓的氢燃料电池应用到长续航产品当中。碳纤维概念上,国内两个思路,一个是我们汽车产业帮助我们降低成本,另外一个思路可能我们可以帮助一些汽车产业的供应商走一些差异化的路线。因为我们看到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我们碳纤维的产业,中国做的很卷了,比国际上价格低很多。,那么在我们产业链当中其实整个结构成本比较低,我们对于材料价格不是很敏感,有时候达到相对高的品控率我们愿意付出更高成本的。,这些供应商可能也会差异化的竞争到一个不那么卷的行业当中。
比如说我们其实对于相对高标耗的800、1000、1100的会更高,大家看到这个照片是我们飞机旋翼的实拍图。,再就是组合辅助驾驶,其实飞机的自动驾驶和汽车不一样,我们航空的组合辅助驾驶实现了所谓L4驾驶,完全人不干预的驾驶,十10多年前就出现了,以及十10多年前飞机已经在商业化运用了。
大家平时坐的这些飞机无论是737、787、777都可以实现全流程自动驾驶的,从飞机到跑道上开始,到起飞、巡航、落地、刹车都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其实我自己飞行的时候遇到很多,国内像春秋、吉祥已经大规模使用自动落地了。飞机的自动驾驶环境,高空来讲远远优于地面的,本质上脱离了跑道这样一个密集环境就没有任何干扰了,这个东西我们可以和车有很多的互动,一个如何大规模实现的技术推向日常的应用,一个是合乎我们借鉴很多车规的在低高度的这样感知的需求。
我们看到车规企业把激光雷达、视觉传感的东西成本打的很低,是我们美国竞争同行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价格,再一个可以提供新的思路,我们现在飞机上日常用的东西,价格是很高的,但是当以车规概念来做的时候,其实是大大降下来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HUD抬头显示,这种技术最早是航空设备在用,其实25-30年前一开始军机上实验,后来大规模从十年前推展到民机上,这个技术慢慢下放车辆企业可以用很多更低成本价格实现同样的功能,这个也是我觉得航空产业和汽车产业在一些联动上可以给大家带来的思路。
上面是我们公司的一些简单介绍,也是我们相对而言专注于一个小众的市场,觉得会在短期内实现正向现金流或者有一些交付,会是一个相对小众以及已经有付费的市场。
简单给大家的分享,希望和大家能有更多的交流,谢谢大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张文宏副会长出席2025年中国商品和服务(白俄罗斯)展览会开幕式并率团访问白俄罗斯 机械工业 9月1日至4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文宏率团访问白俄罗斯,出席2025年中国商品和服务(白俄罗斯)展览会开幕式并致辞,拜会白俄罗斯工业部与中白工业园管委会,调研中白工业园及入园企业,走访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明斯克拖拉机制造厂及别拉斯矿用卡车制造厂等。国际合作部有关同志陪同出访。开幕式剪彩仪式9月3日上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的2025年中国商品和服务(白俄罗斯)展览会在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隆重开幕。作为中白及欧亚经济联盟产业对接核心平台,本届展会汇聚中白130家高科技企业,集中展示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机床、智能制造、物流仓储、智慧农业等领域创新成果。中国驻白俄罗斯经济商务参赞王蕊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文宏、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晓煜,中白工业园开发公司总经理蔡志勇,以及白俄罗斯工业部副部长巴凯、中白工业园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列别江采夫、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首席科学秘书古尔斯基、白俄罗斯工商会副主席马利诺夫斯卡娅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及为开幕式剪彩。张文宏副会长在开幕式致辞张文宏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依托中国机械联超34万家会员的网络优势,将加速推进机械行业国际化布局,通过“一带一路”与白俄罗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深度对接,持续注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绿色发展和人才培养动能,未来将与白方共建多层次国际交流平台,深化务实合作。该展会自2019年已连续举办四届,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与白俄罗斯工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并交换文本9月2日,张文宏率团拜会白俄罗斯工业部副部长巴凯,双方聚焦产业链联动主题深入对话。巴凯强调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扎实推进机械行业合作,欢迎中国企业来白发展;张文宏详述中国机械联会员优势及合作目标,指出双方基础良好,未来将聚焦企业合作与需求对接,通过工业园载体推动资源共享。双方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以趋势对话、贸易对接、科技协同三大路径推动产业链融合,为后续企业入驻、项目落地奠定机制基础。张文宏副会长出席GreatBusinessDay商业论坛代表团在中白工业园合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驻白俄办事处与中白工业园管委会座谈调研中白工业园中联重科白俄罗斯基地出访期间,代表团开展多维度产业调研。9月3日下午张文宏出席GreatBusinessDay商业论坛,围绕“金融对话与合作”主题深入交流,并探访中白工业园及国机火炬园,并与国机集团副总经理黎晓煜一同调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驻白俄罗斯办事处;9月4日赴中白工业园管委会座谈,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列别江采夫感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助企参展并指出园区优先引进中国优质机械企业,双方就入园政策、优惠条件及产业优势进行深入交流;实地走访中白工业园中联重科白俄罗斯基地、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明斯克拖拉机制造厂及别拉斯矿用卡车制造厂,全面了解当地产业生态、机械制造业发展历史与现状、机械装备产品和技术需求。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会谈调研明斯克拖拉机制造厂调研别拉斯矿用卡车制造厂代表团企业代表在展会现场向嘉宾及专业采购商介绍产品代表团企业代表参加“点亮丝路·链接欧亚”专场推介及供需对接会此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代表团一行17人赴白俄罗斯开展经贸对接、市场调研及交流活动,成员涵盖京、沪、川、辽、鲁、浙等机械行业重点省市,形成跨区域、多领域的协同力量。中国机械联全程贯穿企业赋能主线,系统性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展会专属展位、专场对接会等多维度推介,助力企业对接海外资源。部分企业代表已与白方采购商达成初步意向,有效拓宽国际渠道。中国机械联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中白机械工业合作注入发展动力,彰显行业协会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价值。(国际合作部)
-
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新闻发布会成功举行 机械工业 9月9日,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德阳举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罗俊杰、四川省经信厅装备二处处长王俊海、德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文强、德阳市经信局局长龚军、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树洁、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邹建新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主持。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德阳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将于本月16日至18日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大会以“绿色新能源•智造新未来”为主题,构建了丰富立体的“1+1+19”活动矩阵,即1场开幕式主旨大会,1场高端装备展览会,19场专题会议活动。内容深度覆盖水电、风电、光伏、核电、氢能、新型储能等清洁能源装备的全产业链环节。大会将聚焦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及国际合作,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大会创新组织模式,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会同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联合举办专题会议活动,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从产业应用到金融支持的全链条无缝覆盖,使大会真正成为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创新合作、产业培育、供需对接的高能级平台。目前大会筹备工作按计划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已有12个国家的国际组织、国际商会协会以及驻华使领馆的国际嘉宾明确参会。同时,还有众多来自能源及能源装备、能源装备供应链企业的国内重要嘉宾确认出席大会。会期将至,我们诚挚邀请关心支持清洁能源装备产业的各界朋友齐聚德阳、共襄盛举,共同描绘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
-
李奇副会长出席2025中国(温州)国际汽摩配博览会 机械工业 9月4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的2025中国(温州)国际汽摩配博览会在温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奇副会长在致辞中表示,2025年,中国汽摩配产业正以“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为三重引擎,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温州作为中国汽摩配产业的发祥地,始终走在变革前沿,4000多家汽配工厂构建起覆盖全品类的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200亿元。本届展会以“中国汽配,特色工厂展”为主题,展示面积约4万平米,参展企业1500余家,首日接待专业采购商突破万人。展会还特别设置“出海与全球化发展峰会”“精益数智化改善大会”等主题,为行业转型提供“温州解法”。展会依托温州汽摩配产业基础和丰富的产业链资源,链接上下游资源,致力于推动汽摩配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通过平台的作用,推动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汽摩配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展览工作部)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制定的三项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 机械工业 2025年8月2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颁布拍卖服务师等33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人社厅发〔2025〕35号),标志着又一批国家职业标准被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并开始施行。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组织开发的《复印设备制造工》《印刷设备装配调试工》和《汽车生产线操作工》三项国家职业标准位列其中。这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推进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职业标准是开展职业技能评价、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基础依据。此次发布的三项标准内容科学、结构合理、贴合行业实际,充分反映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与技术变革的新趋势,将为相关企业用工、院校教学、人才评价及职工晋升等方面提供权威、统一的规范指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作为全国机械行业人才评价归口专业机构和权威评价主体,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机械行业职业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与有效实施,为促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