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李培:踔厉奋发,共推汽车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一级巡视员李培在202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开幕大会上的发言
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共同主办,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3年9月1-3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本届论坛以“高质量·新未来”为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2日“开幕大会:引领中国汽车产业新征程”中,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一级巡视员李培发言。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一级巡视员 李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出席2023泰达汽车论坛。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一年,在全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汽车产业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在逆境下整体复苏向好,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转型活力。在这关键时点,举办泰达汽车论坛意义重大。借此机会,我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内容。
一、峥嵘十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就举世瞩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通过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发布与实施,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深度调整,大气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从2013年到2022年,十年间我国GDP总量增长了69%,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了十连降,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2%,二氧化硫浓度降至个位数。从“雾霾重重”到“蓝天常在”,我国成为全球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特别是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每年58天降为3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北京奇迹”。我们实现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二、真抓实干,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取得显著成效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已逐步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之一。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60%和23%。我们采取了深入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等一系列措施,统筹“车、油、路、企”治理,十年间在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近1.5倍的同时,机动车NOx下降10%左右,挥发性有机物下降了近10倍,实现了环境质量改善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双赢。近来我们采取的措施包括:
一是科学实施排放标准,重点提升机动车排放控制水平。今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汽车国六b排放标准,较2001年国一标准相比,各项污染物减排幅度都超过了95%以上,发动机、后处理装置、整车控制技术不断进步。目前,满足国六b排放标准的国产汽车基本无需变动,即可满足欧美等国家环保技术要求。我国排放标准的升级为车企国际化战略和全球竞争提供有力支撑。为保证国六b排放标准顺利实施,今年年初,我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了解行业企业实际情况,成功实现了标准有序切换,助推疫情后市场平稳恢复。
二是持续开展汰旧励新,重点推动车辆结构绿色转型。2013年以来,我们持续将高排放车辆淘汰更新作为每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的任务目标之一,各地通过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共淘汰3700多万辆高排放老旧汽车,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国三柴油车的淘汰更新。今年,宁波、杭州等地陆续发布了国四柴油车的淘汰补贴标准,为车队结构绿色转型腾出了空间,提供了条件。
三是创造推广应用场景,重点推动新能源重卡替代。我部充分利用环保约束和倒逼机制,以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清洁运输要求为切入点,率先在钢铁全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应对重污染天气实施的行业绩效分级政策中,提出采用新能源车或国六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的要求,钢铁行业将使用新能源重卡作为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的一项重要措施,连续数年成为全国第一大新能源重卡销售市场。截止到今年7月,钢铁等重点行业领域新能源重卡使用量已经突破2万辆,占整个新能源重卡市场一半左右,为新能源车推广应用打开了市场。
四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重点打造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数字化监控系统,统筹3000多个不停车自动排放监测点位、14000多家排放检验机构联网、280多万辆重型车远程排放监控和全国现场执法检查实时数据,实现了柴油车排放全天候、全方位监管。机动车环保自动化监管平台和大数据监管发挥出重要作用,这些数据在实时发现超标在用车的同时,也为我们发现系统性的车辆排放超标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有助于准确定位发现车企的设计或生产问题,为精准发现超标车型提供依据。
三、踔厉奋发,共推汽车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今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要求持续深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明确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要求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水平发展,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近期,我们正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措施,和汽车行业相关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推动交通结构调整,实现车辆结构清洁化发展。在公交、出租、环卫、邮政等公共领域继续推广新能源车。在物流园区、机场、港口等车辆使用集中的,同时适合新能源重卡使用的重点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重卡。在大中城市,积极推动外集内配,通过铁路将货物集中至陆港,通过新能源重卡实现城市内部清洁运输。研究打造清洁运输先行引领区,培育一批清洁运输企业。同时,持续推进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置换空间。
二是借力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新能源重卡应用场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探索将清洁运输要求作为加强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完成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在新、改、扩建煤矿、钢铁、火电、焦化、煤化工等重点行业核准类项目中,将清洁运输保障作为项目申请书的重要内容和审核要点,并作为后续监管重点。借鉴钢铁行业探索形成的经验和模式,在焦化、水泥、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分别进行适配,开展全行业和全链条的改造,推广零排放重型货车和新能源机械。
三是制订引领行业发展,满足环境需要,切实可行的标准,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研究制定下一阶段轻型车、重型车排放标准。我们正在组织标准编制组积极开展下阶段排放标准预研。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大力推进近零排放技术发展和车联网智能监管技术应用。同时,我们也在开展重型汽油车排放标准、汽车和摩托车噪声标准、实际道路行驶测量技术规范等其他标准的研究。希望汽车行业、零部件行业的同仁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中,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四是严格执行标准,把好机动车排放源头关。严格执行标准是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的法律责任。当前,我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已经全面实施,标准的生命力就在于严格执行。对于企业来说,必须毫不打折扣的做到标准的要求,不但型式试验能满足标准要求,实际行驶过程中也要确保达标排放。希望企业能够自律,严格把控质量,营造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我们将不断完善标准法规,提升监管能力,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五是加强空调制冷技术研发,促进实现国际公约履约目标。2024年将是确定我国履行《基加利修正案》的总量控制目标元年,我国开始进入强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削减的履约新阶段,我们正在制定化工生产行业配额分配方案。汽车空调主流使用的制冷剂四氟乙烷(HFC-134a)是重点管控的氢氟碳化物,目前,据了解车用空调制冷剂的替代研发中,CO2路线已取得明显突破,丙烷路线也有很好的进展。希望汽车行业充分抓住履约缓冲期,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形成中国自主的替代技术路线,推动产业链转型,提升我国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个月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期间,中汽中心、中汽协也将联合举办“2023汽车行业空调制冷剂论坛”,共话车用制冷剂替代。
女士们、先生们,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特别是今年我国面临着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的双重压力,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要实现今年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有不小的压力,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决心,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衷心的希望,在这个减污降碳,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全行业同心协力,把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将减污降碳做好做优,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及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对接活动成功举办 汽车工业 7月4日,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在武汉开幕。本届台湾周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两岸企业家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作为支持单位。峰会大陆方面副理事长张平,湖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赵世通,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曾永权,台湾苗栗县县长钟东锦,峰会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出席活动并共同启动开幕。峰会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专项组”)大陆方面牵头人苏波,台湾方面召集人杜紫军,陆方信息产业组召集人刘利华,智能装备组副召集人宋晓刚,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许舒博,台湾工商建研会理事长雷宏毅等重要工商团体负责人,企业家、基层台胞及青年代表等1700余人与会,其中约1100人来自岛内。台湾周期间,两岸企业家峰会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作为指导单位支持举办了“海峡两岸(武汉)汽车产业技术与产品对接会”以及“海峡两岸(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这两场活动以“汉台联动智创未来”为主题,由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和武汉市台办等承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武汉汽车行业协会和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协办。7月3日上午,海峡两岸汽车产业技术与产品对接会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举行。峰会新能源汽车专项工作组作为指导单位出席会议并参观企业产品展览展示。本次对接会专门设立了新能源动力系统和与智能网联两大专业会场,精准推动与会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产品对接。两岸行业组织、企业代表等200余人聚焦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交流对接,有效推动了台湾汽车电子企业与东风公司、武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交流与协作配套。会后,与会人员赴东风猛士汽车科技公司、中国车谷展厅等地实地考察。7月4日下午,海峡两岸(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在武汉经开区成功举办。峰会新能源汽车专项组陆方牵头人、智能装备组陆方召集人苏波,新能源汽车专项组台方牵头人、能源环保组台方召集人杜紫军出席活动并致辞。峰会信息组陆方召集人刘利华,智能装备组陆方副召集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智能装备组办公室副主任孙媛媛,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徐金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轮值会长陈斌波,全国台企联副会长、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会长陈宏钦,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副秘书长蔡松慧,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子清、湖北省台办副主任张丹青等参加此次交流活动。“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在本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活动期间正式成立并落户武汉经开区。开幕式上,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为“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授牌。交流会上,苏波、杜紫军召集人,刘子清书记,张丹青副主任为示范基地揭牌。武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以“两岸同心筑梦,共创世界车谷”为主题作推介发言,并发布《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汉台汽车产业深入合作明确了新路径。活动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作专题演讲,他介绍了汽车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并就汽车碳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东风汽车科技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研发总院副院长张衡发布技术产品规划。台湾用友资讯、岚图汽车、上海寅家电子、恩高光学等两岸企业代表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前沿趋势与创新实践进行分享交流。本届台湾周活动以“融合发展共建支点”为主题,在武汉设主会场,在襄阳、宜昌、黄石设分会场,开展主体活动、鄂台经贸产业对接、青年交流交往等三大板块14项活动,推动了鄂台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并且取得了务实的成果。开幕式上,39个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139.75亿元。签约项目涵盖半导体、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4个,5亿元以上项目6个。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上,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与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现场签约。双方将深化产业合作,推动技术、产品、人才、市场、资本等要素深度融合,实现共赢。本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实现了汉台经贸交流不断向纵深推进,新能源汽车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汉台两地产业交流合作及融合协同发展,为海峡两岸汽车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国际合作部)
-
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带队赴中汽协开展规划专题调研 汽车工业 2025年7月7日下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带队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中汽协副秘书长李邵华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与了此次调研座谈。李邵华对调研组表示欢迎,详细介绍了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特点及问题。与会人员围绕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全球化发展、未来五年技术发展重点及市场竞争态势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陈斌副主任总结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在国家有关政策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内需不足、外需不稳、装备与芯片软件短板、内卷与效益问题等多重挑战。尽管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出口市场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增长,但全行业仍需保持冷静,稳健推进产业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去”,从政策、标准、法规、金融、知识产权、人才乃至文化等多方面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创造有益的帮助和支持。中国机械联行业发展部、教育培训部、科技工作部、会员工作部等部门有关同志一同参加调研。(行业发展部)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举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 机械工业 为深化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推动行业国际化布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于7月4日下午在北京共同主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迪拜商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卢塔阁下出席会议并致辞。迪拜商会亚洲区域总监马万·迈利、北京首席代表王亢,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剡水等九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国机集团、北京探能科技、晶澳太阳能、中国水环境集团、奇瑞汽车、七腾机器人等18家重点行业企业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主持,中国机械联国际合作部相关人员参会。会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在机械领域战略协调、务实合作迈入新的阶段。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阿机械产业合作基础,指出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29%,双方合作空间广阔。他结合5月访问迪拜商会总部达成的共识,强调阿联酋在金融、科研、制造等领域的战略性优势及其作为辐射中东、非洲、欧洲和东南亚枢纽的区位价值,提出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对接、市场准入、需求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助力构建中阿机械产业生态共同体。迪拜商会总裁穆罕默德·卢塔高度评价中国机械工业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他指出,目前在迪拜注册的中国会员企业已超6000家,双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并系统阐释迪拜三大核心优势:世界级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覆盖27个自由贸易协定的政策环境、辐射全球的市场网络。卢塔强调,备忘录签署将深化新能源汽车、绿色技术、发电设备等领域合作,助力中国机械企业通过迪拜枢纽拓展全球市场。随后,李燕霞总工程师与马万·迈利总监代表双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将共建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为双边企业深化技术交流、贸易往来、投资合作提供支持,助力迪拜现代化建设及中国企业把握中东市场机遇,推动实现全球化布局。迪拜商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王亢以"迪拜作为中东出海首选地"为主题进行专题推介,重点阐述其作为阿联酋最具影响力商业组织的战略定位。依托其广泛国际网络、以及迪拜开放营商环境和多元化产业优势,迪拜商会为全球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尤其在连接中东、非洲和亚洲市场中发挥桥梁作用。其主办的"ExpandNorthStar"科技初创盛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活动,彰显迪拜作为新兴经济中心的创新活力。自由交流环节中,与会代表围绕政策对接、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议题展开深度互动,结合迪拜市场需求探讨具体合作路径。双方约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组织企业考察、搭建信息平台、参加展会、组织专项对接会议等方式,推动中阿机械产业在研发、制造、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协作。此次圆桌交流会为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注入新动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以备忘录签署为契机,依托迪拜区位与政策优势,推动中国机械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同时促进阿联酋企业来华投资,实现资源互补与互利共赢,为中阿产业合作贡献机械行业力量。(国际合作部)
-
徐念沙会长会见波兰驻华大使并出席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 汽车工业 2025年6月26日下午,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在北京举行。波兰驻华大使古天卫发表开场致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应邀出席并随后发表讲话。波兰东方研究中心代表、波兰卡托维兹经济特区负责人、波兰主要汽车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中国机电商会代表分别发言。古天卫大使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汽车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令全球瞩目。他强调,波兰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外交关系,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已成为连接欧洲东西部市场的核心枢纽。大使进一步表示,汽车工业是波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供应链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充沛,汽车产业规模在欧盟位居前列,这为中国企业拓展中东欧市场提供了独特机遇。他特别提到,波兰作为中欧战略要地,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天然门户,乐见两国企业依托各自优势深化合作,共同挖掘区域产业协同潜力。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技术集成平台,既是中波产业合作的关键领域,也是两国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他提到,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注入新动能。波兰在精密制造、欧洲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及数字化创新能力形成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徐念沙进一步指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始终以推动国际产业合作为己任,覆盖机械行业全产业链的14个专业领域,代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他呼吁中波两国以汽车产业为切入点,深化技术合作及供应链协同,共同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张旭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文清分享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经验,对话嘉宾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展开深入探讨,重点聚焦技术联合研发、本地化生产及市场合作等议题,为两国企业务实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国机械联联合中汽协特别组织了奇瑞、吉利、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代表参会,与波方代表就产业合作展开深度对接。此次论坛为中波汽车产业对接搭建了行业对话平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支持两国企业开展政策沟通、项目对接及资源整合,助力中波汽车产业合作迈向新阶段。期间,徐念沙会长还应邀与古天卫大使举行单独会见。双方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的具体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古天卫大使表示,波兰政府支持两国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化合作。徐念沙会长回应称,中机联将依托自身行业资源,协助波兰企业精准对接中国供应链体系,助力波兰工业转型与中国“智造”能力对接,推动双向务实合作落地。(国际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