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耿晋军在泰达汽车论坛开幕大会上发言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共同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联合协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本届论坛以“风雨同舟二十载 携手并肩向未来”为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8月31日“开幕大会:壮阔二十,共赴新质生产力涌动下的产业未来”中,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耿晋军发言。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 耿晋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参加本次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运输服务关系国计民生、关联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和物流高效运转的重要支撑,也是汽车等载运工具装备的重要应用场景。
刚才辛副部长在演讲中提到,汽车产业具有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安董事长在致辞中介绍,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量已经达到87.8万辆,在历史上首次超过燃油汽车。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本次论坛的一项重要议题,我结合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工作,给与会各位同志汇报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个方面,交通运输部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近年来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部署,将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作为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应用。
一是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依托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等示范创建项目,指导各地在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等领域,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城市公交车总量55.7万辆,占比81.9%,新能源巡游出租车总量41.7万辆,占比30.7%,77个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总量超过53万辆。规范新能源道路运输车辆达标车型已发布44批,并面向行业发布了2200余个新能源道路运输车型。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实施城市公交车辆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以及老旧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和新购置新能源城市冷链配送货车补贴工作,指导各地用好、用足支持政策,鼓励引导动员广大道路货运经营者和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主动报废更新老旧货车和公共汽电车,进一步强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二是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布局。我部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通知》《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地加快推进公路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站场和公共交通枢纽等重点场所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建设,同时将推动服务区充电桩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充电的短板。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累计建成2.72万台充电桩,并基本实现服务区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抓好《城市公共交通条例》的宣贯落实,以及九部门《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民生实事的办理。今年年内,高速公路服务区计划再新增3000个充电桩,5000个充电停车位,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
三是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我部先后制定发布《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电动营运货车选型技术要求》《纯电动城市客车通用技术条件》等技术标准。同时加快研究建立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标准体系,发布《纯电动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新能源汽车维修维护技术要求》等标准,开展《动力蓄电池维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营运纯电动汽车换电服务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的制定,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维修和使用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维修作业安全要求》、《氢气(含液氢)道路运输技术规范》等重点标准的制定工作,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维修、氢气道路运输等能力和水平,切实支撑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四是开展氢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依托于交通强国试点,指导北京、四川等地开展固定线路氢能源汽车推广试点,指导国电投、中国能建等企业开展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厂区园区特定场景下氢能源汽车的推广实践。截至目前,我国氢能源汽车保有量近2万辆,建成加氢站400座,新能源商用车保有量及加氢站数量目前居世界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交通强国试点,在固定线路和特定场景继续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梳理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试点推广,更好助力我国氢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
第二个方面,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需高度关注的若干问题
在看到新能源汽车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急需引起高度关注。所以,借大会的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需要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推广节奏上,个别城市存在盲目跟风倾向。以氢能源汽车为例,近年来我国氢能源汽车取得很大的技术进步,在应用推广上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实事求是地讲,当前我国氢能源汽车技术,比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成熟度还有一定的欠缺,车辆的经济性、耐久性、可靠性与传统燃油车、纯电动汽车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同时存在购置成本高、燃料成本高、加氢不方便等问题。所以氢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应当合理把握力度和节奏、量力而行、有序推进。有的城市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购入氢燃料电池汽车,购入后缺乏系统的工作统筹,无法保障这些车辆高效、稳定运营。还有的城市因为车辆无法加氢导致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这些都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氢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氢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应当按照“落实氢源、明确场景、确保安全、因地制宜、适度补贴、有序推进”的原则,统筹考虑本地区的产业基础,以及配套设施、市场需求、资金保障等因素,有序、稳妥开展。
二是在保险服务上,新能源汽车保费普遍偏高。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营运车辆的保费总体偏高,特别是新能源营运车辆保费问题突出。一些地区的新能源出租车汽车、网约车,给司里反馈出现无法投保的情况,这些都是营运车辆,不能投保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这个问题与新能源车辆多为一体化设计、维修成本相对较高有直接的关系,也反映出我国新能源车的车险市场在产品设计、服务供给、费率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我们期待,保险界可以针对性地增加新能源车险的产品供给,推动更多符合新能源汽车运行特点的保险产品,在不增加企业、车主负担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拓展车辆保险的保障范围,提升车险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在车辆维修上,用户“痛点”依然存在。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后市场产业链条尚未全面打通,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和新能源车企破产后遗留的售后服务问题、主机厂维修技术的垄断问题、维修贵等问题亟待解决。部分新能源车企出于利益保护的需要,仅允许自营、授权的汽车维修企业对车辆进行维修,而且维修作业时对零部件只换不修,甚至部分车企利用“三包”政策,禁止车主在非授权的维修企业进行常规的维修保养,否则的话,对电池不再进行“三包”。这些都导致消费者的维修成本大幅度上升,也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深化推广应用。
借今天论坛的机会,我们也呼吁,一是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主机厂加大技术的研发力度,持续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二是主机厂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通过其自营和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打通配件的流通渠道;非授权维修企业加强三电系统的维修能力建设,加大维修服务的供给力度。三是主机厂和新能源汽车进口企业严格落实《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及时公开新能源车辆的维修信息,打破维修的信息垄断。四是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做好破产退出企业车辆的售后、维修和保障工作,更好保障城市公交企业、车主等合法权益。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年是泰达汽车论坛创办二十年,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衷心希望大家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展示发展成果,分享经验做法,共商创新举措,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厚植新优势。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及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对接活动成功举办 汽车工业 7月4日,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在武汉开幕。本届台湾周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两岸企业家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作为支持单位。峰会大陆方面副理事长张平,湖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赵世通,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曾永权,台湾苗栗县县长钟东锦,峰会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出席活动并共同启动开幕。峰会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专项组”)大陆方面牵头人苏波,台湾方面召集人杜紫军,陆方信息产业组召集人刘利华,智能装备组副召集人宋晓刚,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许舒博,台湾工商建研会理事长雷宏毅等重要工商团体负责人,企业家、基层台胞及青年代表等1700余人与会,其中约1100人来自岛内。台湾周期间,两岸企业家峰会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作为指导单位支持举办了“海峡两岸(武汉)汽车产业技术与产品对接会”以及“海峡两岸(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这两场活动以“汉台联动智创未来”为主题,由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和武汉市台办等承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武汉汽车行业协会和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协办。7月3日上午,海峡两岸汽车产业技术与产品对接会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举行。峰会新能源汽车专项工作组作为指导单位出席会议并参观企业产品展览展示。本次对接会专门设立了新能源动力系统和与智能网联两大专业会场,精准推动与会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产品对接。两岸行业组织、企业代表等200余人聚焦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交流对接,有效推动了台湾汽车电子企业与东风公司、武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交流与协作配套。会后,与会人员赴东风猛士汽车科技公司、中国车谷展厅等地实地考察。7月4日下午,海峡两岸(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在武汉经开区成功举办。峰会新能源汽车专项组陆方牵头人、智能装备组陆方召集人苏波,新能源汽车专项组台方牵头人、能源环保组台方召集人杜紫军出席活动并致辞。峰会信息组陆方召集人刘利华,智能装备组陆方副召集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智能装备组办公室副主任孙媛媛,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徐金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轮值会长陈斌波,全国台企联副会长、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会长陈宏钦,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副秘书长蔡松慧,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子清、湖北省台办副主任张丹青等参加此次交流活动。“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在本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活动期间正式成立并落户武汉经开区。开幕式上,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为“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授牌。交流会上,苏波、杜紫军召集人,刘子清书记,张丹青副主任为示范基地揭牌。武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以“两岸同心筑梦,共创世界车谷”为主题作推介发言,并发布《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汉台汽车产业深入合作明确了新路径。活动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作专题演讲,他介绍了汽车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并就汽车碳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东风汽车科技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研发总院副院长张衡发布技术产品规划。台湾用友资讯、岚图汽车、上海寅家电子、恩高光学等两岸企业代表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前沿趋势与创新实践进行分享交流。本届台湾周活动以“融合发展共建支点”为主题,在武汉设主会场,在襄阳、宜昌、黄石设分会场,开展主体活动、鄂台经贸产业对接、青年交流交往等三大板块14项活动,推动了鄂台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并且取得了务实的成果。开幕式上,39个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139.75亿元。签约项目涵盖半导体、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4个,5亿元以上项目6个。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上,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与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现场签约。双方将深化产业合作,推动技术、产品、人才、市场、资本等要素深度融合,实现共赢。本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实现了汉台经贸交流不断向纵深推进,新能源汽车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汉台两地产业交流合作及融合协同发展,为海峡两岸汽车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国际合作部)
-
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带队赴中汽协开展规划专题调研 汽车工业 2025年7月7日下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带队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中汽协副秘书长李邵华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与了此次调研座谈。李邵华对调研组表示欢迎,详细介绍了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特点及问题。与会人员围绕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全球化发展、未来五年技术发展重点及市场竞争态势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陈斌副主任总结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在国家有关政策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内需不足、外需不稳、装备与芯片软件短板、内卷与效益问题等多重挑战。尽管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出口市场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增长,但全行业仍需保持冷静,稳健推进产业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去”,从政策、标准、法规、金融、知识产权、人才乃至文化等多方面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创造有益的帮助和支持。中国机械联行业发展部、教育培训部、科技工作部、会员工作部等部门有关同志一同参加调研。(行业发展部)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举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 机械工业 为深化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推动行业国际化布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于7月4日下午在北京共同主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迪拜商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卢塔阁下出席会议并致辞。迪拜商会亚洲区域总监马万·迈利、北京首席代表王亢,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剡水等九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国机集团、北京探能科技、晶澳太阳能、中国水环境集团、奇瑞汽车、七腾机器人等18家重点行业企业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主持,中国机械联国际合作部相关人员参会。会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在机械领域战略协调、务实合作迈入新的阶段。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阿机械产业合作基础,指出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29%,双方合作空间广阔。他结合5月访问迪拜商会总部达成的共识,强调阿联酋在金融、科研、制造等领域的战略性优势及其作为辐射中东、非洲、欧洲和东南亚枢纽的区位价值,提出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对接、市场准入、需求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助力构建中阿机械产业生态共同体。迪拜商会总裁穆罕默德·卢塔高度评价中国机械工业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他指出,目前在迪拜注册的中国会员企业已超6000家,双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并系统阐释迪拜三大核心优势:世界级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覆盖27个自由贸易协定的政策环境、辐射全球的市场网络。卢塔强调,备忘录签署将深化新能源汽车、绿色技术、发电设备等领域合作,助力中国机械企业通过迪拜枢纽拓展全球市场。随后,李燕霞总工程师与马万·迈利总监代表双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将共建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为双边企业深化技术交流、贸易往来、投资合作提供支持,助力迪拜现代化建设及中国企业把握中东市场机遇,推动实现全球化布局。迪拜商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王亢以"迪拜作为中东出海首选地"为主题进行专题推介,重点阐述其作为阿联酋最具影响力商业组织的战略定位。依托其广泛国际网络、以及迪拜开放营商环境和多元化产业优势,迪拜商会为全球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尤其在连接中东、非洲和亚洲市场中发挥桥梁作用。其主办的"ExpandNorthStar"科技初创盛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活动,彰显迪拜作为新兴经济中心的创新活力。自由交流环节中,与会代表围绕政策对接、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议题展开深度互动,结合迪拜市场需求探讨具体合作路径。双方约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组织企业考察、搭建信息平台、参加展会、组织专项对接会议等方式,推动中阿机械产业在研发、制造、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协作。此次圆桌交流会为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注入新动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以备忘录签署为契机,依托迪拜区位与政策优势,推动中国机械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同时促进阿联酋企业来华投资,实现资源互补与互利共赢,为中阿产业合作贡献机械行业力量。(国际合作部)
-
徐念沙会长会见波兰驻华大使并出席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 汽车工业 2025年6月26日下午,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在北京举行。波兰驻华大使古天卫发表开场致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应邀出席并随后发表讲话。波兰东方研究中心代表、波兰卡托维兹经济特区负责人、波兰主要汽车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中国机电商会代表分别发言。古天卫大使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汽车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令全球瞩目。他强调,波兰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外交关系,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已成为连接欧洲东西部市场的核心枢纽。大使进一步表示,汽车工业是波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供应链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充沛,汽车产业规模在欧盟位居前列,这为中国企业拓展中东欧市场提供了独特机遇。他特别提到,波兰作为中欧战略要地,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天然门户,乐见两国企业依托各自优势深化合作,共同挖掘区域产业协同潜力。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技术集成平台,既是中波产业合作的关键领域,也是两国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他提到,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注入新动能。波兰在精密制造、欧洲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及数字化创新能力形成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徐念沙进一步指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始终以推动国际产业合作为己任,覆盖机械行业全产业链的14个专业领域,代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他呼吁中波两国以汽车产业为切入点,深化技术合作及供应链协同,共同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张旭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文清分享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经验,对话嘉宾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展开深入探讨,重点聚焦技术联合研发、本地化生产及市场合作等议题,为两国企业务实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国机械联联合中汽协特别组织了奇瑞、吉利、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代表参会,与波方代表就产业合作展开深度对接。此次论坛为中波汽车产业对接搭建了行业对话平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支持两国企业开展政策沟通、项目对接及资源整合,助力中波汽车产业合作迈向新阶段。期间,徐念沙会长还应邀与古天卫大使举行单独会见。双方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的具体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古天卫大使表示,波兰政府支持两国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化合作。徐念沙会长回应称,中机联将依托自身行业资源,协助波兰企业精准对接中国供应链体系,助力波兰工业转型与中国“智造”能力对接,推动双向务实合作落地。(国际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