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新市场专题论坛七】中汽研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汽研临港数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润清:面向产业全球化,加速建设国家级汽车行业数据跨境创新中心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4日“全球化新市场专题论坛七:全球汽车产业、政策动向与市场开拓”中,中汽研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汽研临港数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润清发表题为“面向产业全球化,加速建设国家级汽车行业数据跨境创新中心”的演讲。
中汽研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汽研临港数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润清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行业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分享的话题是数据跨境流动。随着中国汽车出海规模持续扩大,以及中美、中欧之间在贸易规则和数字经济规则上的博弈日益加剧,数据跨境已成为汽车出海产业必须面对的“必答题”。为顺应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中汽中心于去年年底成立了中汽研临港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重点承接中汽中心在数据合规方面的服务功能。今天借此机会,我将分享我们近期的相关思考与服务能力。
随着我国汽车出海规模持续上升、覆盖范围不断扩展,以及出海模式从单一产品出口逐步延伸至生态与研发本地化,数据跨境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出海的“必答题”,也成为提升出海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体现。同时,随着规模化出海,每一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都成为重要的数据采集终端,全球数据规模持续增长,这些数据也是极为宝贵的数据资源。从企业角度看,全球车型研发越来越依赖海外数据的采集。以国际领先企业如丰田、特斯拉为例,它们已在全球建立了完善的数据运营、管理和研发使用体系。中国汽车企业要打造国际品牌,也越来越需要依靠全球数据支撑。
随着出海规模扩大,数据跨境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例如,全球研发测试与算法迭代、车联网服务与OTA全球化统一升级、跨国生产与供应链协同、全球服务的同步推出,以及全球化的售后服务与远程诊断等。当前中国汽车出海不仅关注销售,也更注重售后服务,而售后服务涉及大量本地消费者数据。如何合规地将这些数据回传至国内,以支持海外用户服务,已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此外,全球座舱服务与智能化车联网服务,如何合规实现不同国家用户之间的信息迁移,也是车企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全球二手车市场贸易涉及个人信息关联,是我国汽车出海的重点方向之一。例如,国内维修、保险数据如何合规跨境流动,以支持二手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和残值评估,也受到广泛关注。
总体来看,基于出海规模扩大和数据全球运营的刚需,可以得出结论:数据流通已成为汽车出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数据已从后台的成本项跃升为前端的竞争力,是车企全球化竞争的准入许可证和核心加速器。具体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数据跨境合规能力决定了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范围,直接关联企业全球化增长的天花板。
第二,数据跨境流动效率影响创新发展速度。数据将成为全球出行领域研发的关键要素,关乎企业研发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第三,高价值数据应用重构运营模型,成为品牌定价的关键因素。
第四,数据安全塑造品牌信任,是无形资产的核心构成。欧美等地非常重视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例如,近期澳大利亚对中国五家汽车企业提出诊断维修技术参数的合规管理要求,因当地要求公开透明并需上传至本地数据管理平台,这五家企业尚未完全满足,涉及本地化信任问题,甚至可能面临处罚。
第五,数据跨境流动话语权影响规则制定。企业需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塑造,积极参与全球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与标准制定,主动适应并打造可持续的数据跨境回传、使用平台及传输网络。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全球数据主权博弈的加剧。
国内外数据与安全监管政策持续收紧。全球约有146个国家出台了190余部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数据主权博弈日益激烈。以欧盟GDPR为例,其影响范围最广,但随着《人工智能法案》等新法规出台,对如中国GNSS数据、敏感区域数据及车联网数据等合规要求进一步加强,除个人信息外,也引入了新的数据合规要求。同时,以欧盟、中国、沙特等为代表,对本地化存储和核心数据出境提出更严格要求。美国今出台的新行政令,不仅关注个人隐私,还对受关注国家的六类数据,尤其是汽车相关的敏感个人信息和传感器数据提出限制,其中“大量”采集的界限约为一万台设备。因此,企业与北美进行道路测试时,需对车队规模及传感器数量进行合规判定。
全球数据跨境流通法规可分为三种类型:条件流动型、条件许可型和严格限制型。美国属于条件流动型,以个人同意和自我管理为主,偏向自由流动。欧盟GDPR属于条件许可型,需签订标准合同条款(SCC)或遵守绑定企业规则(BCR)。中国部分属于该类型,如推行中的负面清单和一般清单制度。俄罗斯等国家属于严格限制型,严格保护个人数据主权。中国介于条件许可与严格限制之间,例如区分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核心数据需本地化存储。企业在不同国家需进行针对性分析,选择合适的合规路径。
亚太地区主要有RCEP、CPTPP和DEPA三大贸易协定。中国已加入RCEP,并正深入对接后两个协定,这些协定要求数据高度自由化流动,中国正在推进国际规则对接。上海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国际数据战略承载区,积极对接这些国际组织,并在汽车领域提供支持。企业可通过相关协议选择更便捷路径,我们也在帮助企业制定合规方案。已出现的处罚案例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以GDPR为例,涉及大量个人信息传输,企业需高度重视,尤其是车联网服务可能涉及大量个人信息。
从国内看,已形成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在内的数据跨境监管体系。汽车领域主要涉及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个人信息出境主要有两个路径:个人信息标准合同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重要数据因规模大、种类多,需企业识别是否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CIIO)。如属CIIO,所有数据出境需经国家审批;主机厂通常非CIIO,但需承担重要数据识别责任,评估是否涉及重要数据出境,如涉及需上报并经安全评估方可出境。汽车安全数据管理规定和时空数据规范指导企业如何识别重要数据,并按规定流程操作。
今年6月,国家为规范汽车行业数据出境发布《汽车数据出境安全指引(2025版)(征求意见稿)》。我们作为重要参与单位,预计该指引将于年底正式发布,进一步细化汽车行业数据跨境要求。企业需重点关注五个可能涉及重要数据出境的场景,如软件升级和驾驶自动化场景。该指引还提供了量化指标,如影像数据的公里数或小时数界定。出境路径主要有四种,企业需重点关注前三种:安全评估、个人信息标准合同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指引还明确企业管理要求、防护技术、日志存储及应急处置等保护要求,企业需设立专门数据出境管理部门并落实主体责任。
为平衡数据安全与出境发展需求,去年网信办发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赋予地方自贸区制定数据跨境负面清单的权利。目前全国8个自贸区已发布各自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以外的数据,区内企业可自由流动;清单内数据需经安全评估、报备和审核流程。上海在汽车领域支持方面具有特色,既有负面清单,也有正面清单(操作指引),提供字段级出入境清单。例如,《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案》可能要求2027年强制实施电池护照数据出境,涉及一百多项材料数据。行业正在探讨如何既满足欧洲要求又保护数据,临港也在研制电池护照数据清单。
总结来看,我国数据出境主要有安全评估,企业需重点识别是否涉及重要数据。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和个人信息标准合同要求,如100万人以上一般个人信息或10万人以上敏感个人信息属重要数据,需安全评估;1万人以下敏感个人信息可走认证或标准合同路径,标准合同只需至省级网信办报备后即可出境。企业可重点关注所在省市自贸区的清单制,如在自贸区管委会备案后即可出境。上海临港集成负面清单和一般清单,已为多家汽车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提供数据跨境服务。总体而言,企业在跨境场景中需具备意识,评估是否涉及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出境,必要时可由内部法务或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最后介绍我们所做的工作与能力。
中汽中心为顺应汽车出海与全球化需求,打造汽车行业数据跨境体系化服务能力。首先服务国家战略,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跨境服务功能,对接国际数据港和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区战略,成立中汽跨境公司,发布全球首个正面清单。我们支撑行业建设汽车行业数据跨境中心,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数据跨境合规,保障数据“出得去”;跨境回传,解决全球法律法规下数据“回得来”的问题;跨境流通,未来通过政策与合规创新,推动数据产品全球合规流通,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并利用国外数据。
我们具备的能力包括:适应全球法律法规,打造跨境合规引擎,应用大模型技术提供合规服务智能体;建立数据跨境安全实验室等。跨境数据流通方面,规划推进全球数据产品超市流通平台,基于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全球数商服务平台,打通行业组织与海外数据资源,服务全行业。成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据产业联盟,数据规模达1000多万辆车,助企业实现数据价值。
今年我们还组建了“中国汽车数据跨境工作组”,聚焦政策法规、跨境安全、可信数据空间、离岸数据支持等方向,共同推动数据产业发展。
以上是我的汇报,谢谢大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工会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机械工业 2025年9月29日,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工会联合会批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工会联合会(以下称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工会联合会有关领导,中国机械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薛一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全体委员参加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工会联合会组织办法(试行)》。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工会联合会有关领导对做好下一步工作,推动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点要求。薛一平副书记对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开创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作出部署。一是要始终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要认真履行工会基本职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四是要持续推进自身改革创新,提升工会工作质量。强调要在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工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联党委的领导下,以这次大会为新的起点,团结动员中国机械联系统广大职工,开拓进取、勇往直前,不断开创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工作新局面。随后召开的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佘伟珍同志为主席,周宝东、张建同志为副主席,协商产生了女职工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李晓宇同志为主任,黄韦达、李肖岚同志为副主任。女职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同期召开,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党委工作部)
-
全球工厂机器人需求十年翻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编者按:2025年9月25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54.2万台,较十年前增长超过两倍。中国以54%遥遥领先的占比稳居2024年全球最大市场,最新数据显示销量达29.5万台,创年度新高。中国本土厂商首次在本国市场实现对外资品牌的超越,国内市场占有率从十年前的28%跃升至57%。法兰克福,2025年9月25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54.2万台,较十年前增长超过两倍。年度销量连续第四年突破50万台。2024年亚洲地区占全球销量的74%,欧洲占16%,美洲占9%。2014年至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隆之表示:“2024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位居历史第二高位,仅比两年前创下的历史峰值低2%。随着众多产业加速向数字化与自动化时代转型,工业机器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在役总量达466.4万台,同比增长9%。”亚洲、欧洲与美洲市场概览中国以54%遥遥领先的占比稳居2024年全球最大市场,最新数据显示销量达29.5万台,创年度新高。中国本土厂商首次在本国市场实现对外资品牌的超越,国内市场占有率从十年前的28%跃升至57%。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役总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而机器人行业在中国持续开拓新市场,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仍会保持增长态势。2028年之前,中国制造业仍存在巨大潜力,可实现年均10%的增长。日本以4.45万台销量维持全球第二大市场地位,同比略降4%。在役存量增长3%至45.05万台。2025年需求将恢复低个位数增长,未来数年增速将提升至中个位数水平。韩国2024年的销量为3.06万台,同比下降3%,自2019年以来,韩国年销量维持3.1万台左右水平,成为继美国、日本、中国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机器人市场。印度以9,100台销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其中汽车制造业以45%的市场份额成为主要驱动力,印度在全球销量排名中位列第六,较往年上升一位,紧随德国。欧洲欧洲工业机器人销量2024年下降8%至8.5万台,仍为历史次高记录。欧盟占比80%(6.78万台),近岸外包趋势持续推动需求。2019-2024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德国以26,982台销量位居欧洲最大市场及全球第五大市场,同比下降5%。这是继2023年创纪录年份后的第二高年度表现,占欧洲年度总销量的32%。意大利以8,783台同比下降16%,位居欧洲第二,西班牙(5,100台)凭借汽车产业强劲需求位居欧洲第三,法国(4,900台)同比下滑24%,位列第四。英国2024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下降35%至2,500台。2023年创纪录的3,800台为一次性峰值,主要受"超级折旧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刺激,该政策自2023年第一季度结束后需求即回落。过去十年呈现周期性波动,2024年全球排名下滑至第19位。美洲美洲地区连续四年销量突破5万台,2024年达50,100台,同比2023年下降10%。美国作为美洲最大的区域市场,在2024年占美洲销量的68%。机器人销量同比下降9%至34,200台。美国主要从日本和欧洲进口机器人,本土供应商较少。然而,美国拥有众多本土机器人系统集成商,致力于提供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墨西哥2024年销量5,600台,同比下降4%,其中汽车产业以63%的装机量占比保持主导地位。加拿大销量为3,800台,同比下降12%。加拿大销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投资周期。汽车业在2024年安装量占比为47%。行业展望经合组织(OECD)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在2.9%至3.0%区间,2026年将在2.9%至3.1%区间。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东欧与中东地区的暴力冲突以及贸易干扰,正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机器人行业虽无法避免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但预计整体仍将保持长期增长的趋势。尽管区域趋势差异显著,全球整体发展轨迹仍保持积极态势。预计2025年全球机器人销量将增长6%至57.5万台,2028年将突破70万台大关。(机器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