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贾荣鄂:抢先机 谋突破 促发展——税收政策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在202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开幕大会上的发言
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共同主办,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3年9月1-3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本届论坛以“高质量·新未来”为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2日“开幕大会:引领中国汽车产业新征程”中,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发言,题目是《抢先机 谋突破 促发展——税收政策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 贾荣鄂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受邀参加 2023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泰达)国际论坛,我谨代表财政部税政司,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是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领域。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就税收政策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谈两点意见:
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税收政策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新能源汽车产业,并就产业发展、自主品牌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20年7月,在中国一汽集团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今年 4月,在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公司考察时强调,“关键核心技术要立足自主研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财政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构建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主要体现四个特点:一是覆盖范围广。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及车船税等多个税种,都对新能源汽车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覆盖生产进口、购置、保有三大环节,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优势。二是实施时间长。在 2006 年已明确提出,电动汽车不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2012 年和 2014 年又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相继实施了新能源汽车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的免税政策,从产业发展初期开始即对新能源汽车予以系统支持,且支持政策均延续至今。三是支持力度大。仅免征车辆购置税一项政策,截至 2022 年底,累计免税规模已超过 2000 亿元,预计 2023 年免税额将超过 1150亿元,充分体现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决心。四是引导作用强。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免税政策均设定技术要求门槛,且技术要求根据行业技术进步情况适时调整,有效引导行业技术水平提升。
除税收支持政策外,财政部还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其他有关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鼓励地方建立与服务质量挂钩的运营补贴标准,加大对大功率充电、车网互动等示范类项目的补贴力度,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符合条件的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在汽车行业、消费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取得突破,产销量连年攀高,产业已步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同时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健全,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持续优化税收政策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顺应新形势、新变化。今年以来,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专家调研和企业调研,深入了解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在看到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处在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轨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还存在短板弱项,产业发展面临竞争环境压力大,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税收政策导向不仅要注重“量”的扩张,也要注重“质”的提升,提高税收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策部署,6月 2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公告,延续和优化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政策节奏方面,将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 2027 年,实行“两免两减半”,政策实施周期较长,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政策力度方面,避免政策断档和急转弯,继续保持税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初步测算,这次延续和优化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总的减免税规模将超过5000 亿元;政策效率方面,提高精准性和有效性,区分乘用车和商用车设定减免税限额,将减免税资源重点支持大众消费和行业发展薄弱环节。我们相信,通过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调节作用,将继续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下一步,我们还将与工信部等部门密切配合,持续优化减免税政策的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升级,形成政策合力,促进汽车产业链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当前,汽车产业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汽车强国之路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继续发挥好财税政策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强化绿色引导、推动节能减排、促进技术进步、助力补齐短板,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把握现代化发展机遇与挑战,推动产业再上新台阶。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会在北京召开 机械工业 2025年10月29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机械联”)科技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机械联党委常委、副会长罗俊杰,党委常委、副会长李奇,副会长宋志明、王德成,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段英才,党委常委、总工程师李燕霞,副总工程师温顺如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联科技工作部(重大装备项目办公室)主任杨铁成主持。中国机械联副会长宋志明做题为《科技向新,产业向兴加快推动机械工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工作报告。宋志明副会长总结了近两年来,机械工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政策下行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下一步行业科技发展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平台能效;三是加强原创引领,推进高端装备突破;四是加速成果转化,助力产业深度转型;五是提升服务能力,优化科技工作体系。宋志明副会长做科技工作报告会议还邀请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中国机械联副会长陈学东院士作题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态势与未来五年重大科技突破方向”专题报告,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徐洪海会长作题为“AI+制造——打造智能制造的升级版”专题报告,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沈峰总工程师作题为“车路云一体化——智能交通的新基建与发展新引擎”专题报告,佛山大学教授、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张伟院长作题为“绿色低碳再制造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专题报告。中国机械联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及理事单位代表、特邀行业专家、中国机械联智能制造分会代表、中国机械联绿色制造分会代表、机械工业创新平台依托单位代表等出席了会议。(科技工作部)
-
机械行业地方协会座谈会在京召开 机械工业 2025年10月28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机械联)在京组织召开机械行业地方协会座谈会。中国机械联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张文宏,党委常委、副会长李奇,副会长宋志明,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段英才,党委常委、总工程师李燕霞,党委常委、总经济师、副秘书长佘伟珍,专家委副主任陈斌,专家委专务委员于清笈、杨学桐,副秘书长夏闻迪,工作总部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22家协会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联副会长叶定达主持。会上,佘伟珍总经济师介绍了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编制情况,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安徽省机械行业联合会、湖南省机械工业协会、四川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四家协会代表作了重点发言,介绍了地方行业发展情况与协会工作亮点,其他地方协会代表交流了工作情况,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建议。徐念沙会长在听取到会各个地方协会发言后,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总结好“十四五”的成果经验,推动“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建设和执行,主要目的是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凝聚共识、共谋发展。中国机械联的“四个服务”不仅是为行业服务,也为各个地方协会服务,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将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推动落实,同时希望中国机械联的各方面工作都能得到地方协会的支持。徐念沙表示,中国机械联积极践行以党建为引领、做好“四个服务”的办会宗旨,着力建设专家智库、数据信息、会员服务、科技创新、质量建设、标准工作等十多个业务平台,希望与地方协会做好资源与服务、产品与渠道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双向赋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并就下一步深化合作提出了强化战略协同,畅通信息渠道,对接优势资源,加强能力建设,密切日常联络等五方面建议。(会员工作部)
-
中国机械联会领导会见广西机械联会长一行 机械工业 10月27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机械联)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在工作总部会见了广西机械联徐飞云会长一行。中国机械联副会长叶定达,会员工作部、行业发展部、科技工作部等部门相关同志参加了会见。徐念沙会长对徐飞云会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广西机械联第三届会员大会及理事会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广西机械联多年来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徐飞云会长详细介绍了广西机械工业的整体情况,表达了希望继续得到中国机械联的大力支持,在中国—东盟高端装备职业教育联盟、机械行业技能大赛等方面加强合作。徐会长表示中国机械联和广西机械联是一家,对于广西机械联提出的需求,中国机械联将认真研究给予大力支持。目前,中国机械联正在研究开发一批服务行业和地方产业的产品,将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希望广西机械联共同参与,协助收集产业需求,宣传产品特点优势,共同服务好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随行的还有广西机械联原会长覃彦瑞、副会长兼秘书长霍力。(会员工作部)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五届七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 机械工业 2025年10月29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机械联”)五届七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机械联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张文宏,党委副书记、监事长薛一平,党委常委、副会长罗俊杰,党委常委、副会长李奇,副会长宋志明、王德成、王侠、张立波,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段英才,党委常委、总工程师李燕霞,党委常委、总经济师、副秘书长佘伟珍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联副会长叶定达主持。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作理事会工作报告并作会长述职徐念沙会长向五届七次理事会报告了工作。他指出,本次理事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冲刺机械工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深化行业协会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2025年以来,中国机械联在中央社会工作部等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及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按照五届六次理事会确定的工作任务,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进步、助力会员发展中展现了新作为,取得了新成效。在党的建设方面,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严明党的纪律;不断夯实组织基础,顺利完成党委换届;纵深推进廉政建设,净化政治生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实对口帮扶。在秘书处建设方面,健全制度体系,提升运行效能,优化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在提高服务能力方面,紧紧围绕“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职能定位,搭建平台、凝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徐念沙强调,下一步,中国机械联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十五五”时期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好中社部《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强化组织领导,严明纪律规矩,健全制度机制;二是扎实推进自身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章程》规定,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理事会建设的意见》,持续推进中国机械联的改革与发展;三是全面提升服务能效,推进中国机械联专家、数据、会员、科技、质量、标准、国际、人才、法律、文化、机器人等十一个平台建设,为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锻造“新引擎”。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机械联五届七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会长述职报告、法定代表人述职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理事调整的议案、负责人调整的议案、聘任副秘书长的议案。党委常委、副会长、法定代表人罗俊杰作述职报告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张文宏作财务工作报告党委常委、副会长李奇宣读中国机械联理事调整的议案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张文宏宣读中国机械联负责人调整的议案副会长宋志明宣读聘任中国机械联副秘书长的议案副会长叶定达主持会议专题报告环节中,罗俊杰详细介绍了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编制情况,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柴海涛为与会企业解读关税战与企业出海的应对策略。中国机械联第五届理事会理事、理事单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理事候选人、第二届监事会监事、特邀代表,以及机械工业科技工作会会议代表,机械行业专家、地方协会代表,中国机械联(总部)部门负责人等列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