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即将拉开序幕
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共同主办,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3年9月1日至3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
泰达汽车论坛始终坚定以服务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立场,秉持高端智库论坛的定位,紧扣汽车产业年度热点议题,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政企交流、行业交流、国际交流的智慧平台。经过了十八年的发展与创新,泰达汽车论坛成为汇聚行业智库专家、释放智库观点和建议、展示智慧成果的高端智库平台,发挥着引领汽车行业发展风向标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2023年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的第一年,是推进实现“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欧美持续性高通胀、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而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效果显现,我国经济处于疫后修复和政策靠前发力的复苏上升期。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挥着“稳定器”与“压舱石”的支撑作用。
经过七十年的砥砺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制造体系完备、创新主体多元的产业格局,产销规模连续十四年居全球首位,已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自年初以来,国内汽车市场呈现消费需求释放缓慢、产品降价促销、落后企业淘汰赛加剧等新特点与新变化,但从长期来看,伴随着汽车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先进新技术的带动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活力将被充分释放,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汽车产业更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在多领域积极布局,形成全球竞争优势,通过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综合汽车产业发展态势,2023泰达汽车论坛将以“高质量·新未来”为年度主题,紧密围绕影响产业发展、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要素,将在政策标准动向、企业战略布局、消费环境变化、产品优化升级、前沿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度研讨。希望通过泰达汽车论坛搭建的政、产、学、研、用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沟通交流平台,既要立足当前,积极应对发展新挑战,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更要着眼未来,聚焦高质量发展,开创崭新发展新局面。
今年,2023泰达汽车论坛在全年策划、议题设置、同期活动等方面再度创新升级,亮点频现:
一、邀请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泰达汽车论坛,全方位提升论坛规格等级
天津市拥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聚集区。为更好发挥泰达汽车论坛的平台价值,集聚汽车全产业链要素资源,助力天津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组委会邀请天津市人民政府作为主办单位,深度参与国家部委领导邀请、重要嘉宾会见等组织和实施工作。在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本届泰达汽车论坛会议品质与规格将重磅升级,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二、践行智库论坛使命与定位,搭建高端对话交流平台
论坛组委会将加强与权威智库机构的沟通交流,重点邀请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重磅嘉宾出席泰达汽车论坛,并释放对于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体系创新、科技攻关等方面的新思考与新判断。
中国汽车产业顺应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大势的内在逻辑,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消费复苏注入了新动能。本届论坛致力于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案,重点聚焦政策引导、企业实践、产业融合等方面,设置两节“开幕大会”,主题分别为“引领中国汽车产业新征程”和“汽车产业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两节“高层峰会”,主题分别为“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以及“拥抱变革,激发创新活力”。四场会议将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专家、企业高层共同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三、深化论坛国际交流研讨,打造思想碰撞盛宴
中国不只是全球体量最大、增速最快的汽车市场,在包容性、开放性上,同样走到了世界前列。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浪潮对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产业发展新动能。产业融合、协同创新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要素。汽车产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不断涌现,萌生众多新机遇、新业态。在汽车产品转型与技术变革叠加作用下,全球智能电动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拥有广阔市场前景。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更需要各国加强对话交流,分享不同经验,提升协同发展效能,建立共创、共享、共赢的全球汽车产业新生态。伴随着新冠疫情全球降级,国际交流限制大幅降低,论坛组委会将邀请国际能源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等海外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津出席泰达汽车论坛。
为助力打造国内、国际双繁荣新市场格局,洞察汽车行业发展新特征,本届论坛将打造以“国内市场需求与产品结构演变”和“挖掘全球市场新机遇”为主题的两场“市场论坛”,重点围绕国内汽车市场环境与产品趋势、海外汽车市场前景与民族汽车品牌出海战略开展研讨。同时,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核心问题,设置“VIP闭门会:智能电动汽车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致力于搭建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瑞典、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汽车大国的多边行业峰会,进一步明晰产业方向、分享成功经验、探索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路径。
四、聚焦汽车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共绘科技变革发展愿景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演进的背景下,芯片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领域,也是全球汽车产业新的竞争高地。当前,我国汽车芯片产业上下勠力同心,车芯合作日益紧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向好发展,但在上车应用环节,由于国内缺乏完善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支撑,制约芯片上车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
为实现“让测试有据可依,让行业有芯可选”,在相关主管部委的指导下,在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中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拟联合国内整车、零部件、芯片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行业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立足汽车行业实际需求,聚焦汽车芯片上车应用环节,攻关汽车芯片测试关键技术,推进我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能力建设,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搭建同期特色活动,塑造立体化会议平台
一方面,通过扩大“智汇科技展”展览面积与规模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科技成果展示舞台,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将在论坛期间集中发布汽车行业课题研究成果、举办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搭建政企调研交流平台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嘉宾参会体验与获得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制定的三项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 机械工业 2025年8月2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颁布拍卖服务师等33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人社厅发〔2025〕35号),标志着又一批国家职业标准被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并开始施行。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组织开发的《复印设备制造工》《印刷设备装配调试工》和《汽车生产线操作工》三项国家职业标准位列其中。这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推进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职业标准是开展职业技能评价、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基础依据。此次发布的三项标准内容科学、结构合理、贴合行业实际,充分反映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与技术变革的新趋势,将为相关企业用工、院校教学、人才评价及职工晋升等方面提供权威、统一的规范指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作为全国机械行业人才评价归口专业机构和权威评价主体,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机械行业职业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与有效实施,为促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评价中心)
-
不能忘却的纪念 穿越烽火的征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 编者按: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那段历史,无数中华儿女为了胜利,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的机械工业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机械工业的近代化征程,始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了一定的积累与进步。当时,若干新兴产业相继起步,在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型城市,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工厂,如上海大隆机器厂、无锡开源机器厂等。不过,这一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也面临诸多问题。技术上,中国机械工业严重依赖外国,关键技术和设备主要从欧美、日本等国进口,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经济上,机械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短缺,生产设备陈旧落后,难以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多数企业依靠手工操作和简单机械加工,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而且,中国机械工业还受到国内政治动荡、战争频繁以及外国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发展环境不稳定,面临重重困境。篇章一:战火纷飞,中国工业的战略大迁徙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全国形势危急,随着战事陷入不利,刚刚起步的中国机械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当时,中国的工业布局极不合理,新式工业基本集中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上海,作为当时中国工业的核心,工厂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一旦沿海地区遭遇战争破坏,将会给中国的工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了保存国家工业实力,支援抗战,一场工业战略大转移——工厂内迁行动,在战火中紧急展开。这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交通条件有限、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所需资金缺口严重、部分人员不愿离开等。即便困难重重,内迁行动仍在各方努力下展开。1937年12月10日,上海共迁出机器工厂66家。沿海其他地区工厂也开始内迁,上海、江苏、山东、山西等地内迁企业先至武汉,在武汉吃紧后又迁往四川、湖南、广西、陕西、鄂西、贵州、云南。到1939年,全国内迁民营厂矿339家,其中机器厂143家,拆运机器设备58900t。到1941年12月,内迁机器厂增至230家,复工198家,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南、广西、陕西等省市,以重庆最多。这是中国工业史上一次大迁移,这些机器厂成为后方工业的中坚力量。到抗战结束时,内迁工厂仅民营就有500余家,新建的工厂约有3700家。重庆在战前只有大小工厂39家,到1944年底已有1518家;而重庆的机器工厂,战前只有10余家,到1939年已有84家,1940年增至130家。此次大迁徙,中国工业元气大伤,一是由于仓促搬迁,二是一些工厂多次转移,损失很大。但是此次工业内迁的意义却深远,保存了当时中国的工业血脉,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由于众多工厂的迁入,为广大的西部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大量资金,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该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在重庆、昆明、贵阳等地,形成了新的工业基地,推动了当地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局面。篇章二:坚守后方,机械工业的曲折发展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内迁的工业企业在困境中坚守,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支持。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也新建了一批机械厂,大多数设在昆明、重庆。此时的大后方成为中国机械工业存续与发展的希望之地。据统计,1937年,中国有机器工厂企业数340家,资本仅3688千元(国民政府时期旧币),工人数也只有10205人。机械工业虽占当时全部企业数的8.6%,但资本总额不足1%。到1941年底,后方机械工业的工厂数量超过了战前,有机械制造能力的工厂多达100多家,制造车床的工厂有45家。在众多的工厂中,水平最高的是几家官办工厂,如中央机器厂、飞机厂、中央电工器材厂、兵工厂等。中央机器厂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为培育机械工业而创办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技术代表了战时中国机械工业的最高水平。该厂在战时制造的大型装备主要为发电成套设备,包括火电站所用汽车机、锅炉和电机,以及水电站所用水轮机等。这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制造大型装备的开端。中央机器厂规模宏大,其产品并不局限于大型装备,还涵盖了普通动力机械、机床工具、纺织机械乃至汽车等。1943年,中央机器厂进入鼎盛时期,员工总数从1939年的975人发展到2475人,生产经营的产品范围包括动力机械、工具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化工设备和特种机械(军工产品)6大类54种品种。从规模、技术、设备、管理诸方面综合比较,中央机器厂代表着当时中国机械工业的最高水平,并不落后于国外普通机器厂。先后创造了中国机械工业历史上多个“第一”:生产第一台2000kW发电机、生产第一台500马力发动机、生产第一台30~40t锅炉、第一家制造精密量块、第一次完成汽车装配制造、第一个实现高强度铸铁工艺等。中央电工器材厂也是由资源委员会投资建设的电工企业。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面对战时物资紧缺以及对外采购交通线中断的情况,通过研究人员的自主研发,已经能生产多项电工器材,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僵局。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央电工器材厂从原来只有4个分厂,已发展到8个分厂,有些分厂还设有支厂。电工器材厂生产的电工器材除保障战时大后方的生产生活需要外,更多的是直接用于前线对日作战。从1939年至1945年,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生产各类电线电缆达到4330t,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中央电工器材厂研制一台1000马力的混流式水轮机,用一台变频机改装制成1940kV·A、6900V发电机。抗战时期,中国机械工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地处大后方的机械企业,自始至终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包括资金短缺、原材料供应困难、技术人才匮乏等。这些困境严重制约着机械工业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支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此时的沦陷区的机械工业,多数工厂被迫为日军生产军需用品。篇章三:传承延续,工业企业的熠熠闪光抗战时期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壮丽史诗。从抗战前的艰难起步,到抗战爆发后内迁保存火种,再到大后方在重重困难中顽强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当时无数爱国人士的心血与汗水。其中大部分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过去,也有一些企业历经风雨、延续至今,成为当下中国机械工业的中流砥柱。曾经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央机器厂,在经过两次改名之后,于1953年更名为昆明机床厂,隶属于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成为一机部直属的“十八罗汉厂”之一,开启了专业生产机床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1954年,昆明机床厂制造出T68卧式铣镗床,并代表国家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8年,制造出T4128坐标镗床,为中国第一台坐标镗床。此后,昆明机床厂为我国的工业发展不断贡献力量,并见证着中国工业从起步到腾飞的伟大历程。2022年,企业更名为通用技术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湘电集团前身为中央电工器材厂,1948年7月1日,中央电工器材厂改组成立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同日成立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湘潭电机厂。1953年工厂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机厂,1956年列为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历经改建扩建,成为我国电工行业开发新产品的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成为我国大型综合性的电机电器成套设备制造企业。2007年企业更名为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湘电集团为我国电工成套装备国产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研制生产大中型交直流电动机、大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控制系统、矿山开采运输成套装备、兆瓦级系列风力发电机和新型绿色低碳成套装备,广泛服务于我国国防、电力、能源、矿山、冶金、交通、化工、轻工、水利等建设事业。而徐工集团的前身华兴铁工厂,诞生于1943年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最初作为八路军鲁南第八兵工厂,承担着修理枪械和生产地雷、手榴弹等武器弹药的重要任务。1953年,华兴铁工厂迁往徐州,与徐州实业公司铁工厂、徐州大力铁工厂合并,厂名改为地方国营徐州铁工厂。1956年6月,徐州铁工厂改名为徐州农业机械厂,1958年11月又改名为徐州重型机械厂。1989年,以“三厂一所”(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厂、徐州装载机厂和徐州工程机械研究所)为核心层,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工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宏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极具竞争力、影响力和国家战略地位的千亿级企业,多年来稳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位,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阵营。此外,还有始建于1937年的重庆机床厂、宝鸡石油机械厂等,这些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并延续至今的机械工业企业,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开拓者。它们伴随中国机械工业从弱到强,它们所承载的工业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机械工业不断向前发展。如今的中国机械工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80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壮丽史诗,不应忘记在峥嵘岁月里,中国机械人在绝境中的坚韧与不屈,正是他们的坚守,为中国机械工业留下了希望的火种,那是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