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碳目标 创新绿色动力——中国内燃机行业坚持高质量发展

2024-09-27 08:01    来源:中国机械联党委宣传办

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围绕中社部“强国复兴有我”宣传主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开展“中国装备 装备中国 走向世界——新中国机械工业75周年巡礼”系列宣传活动。

  系列宣传之“献礼篇”整体展示机械工业建国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行业为稳增长保全局和建设制造强国,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重大成果。

  以此向祖国75周年华诞表达我们最深切的敬意与诚挚的祝福,并激励全行业在新的发展道路上,继续书写“强国复兴有我”的辉煌篇章。

 


 

  “十四五”以来,中国内燃机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十四五”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积极适应形势、条件变化和市场需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融合,推进内燃机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经济运行

  2020年内燃机产量突破8100万台,同比增长7.1%,功率突破27亿千瓦,同比增长5%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81%,利润同比增长7.15%。

  2021年行业经济发展平稳增长,内燃机总产量突破8200万台,同比增长1.4%,总功率突破28亿千瓦,同比增长2%左右,进出口总额308.4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1%。

  2022年内燃机全行业销量7608万台,同比降幅8%,因产量下降和原材料成本增加等影响,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降幅分别为17%、36%,总功率27.2亿千瓦。内燃机行业进出口总额300.86亿美元,同比下降2.47%,其中出口212.84亿美元,同比增长6.27%。

  2023年内燃机行业销量7801.7万台,同比增长2.54%,总功率29.3亿千瓦,同比增长7.7%。随着产销量增长、产品成本的改善以及管理的提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11%、32.3%。进出口总额309.95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其中出口223.16亿美元,同比增长4.85%。

  二、创新突破

  2020年9月,潍柴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标志着中国重型柴油机技术迈向了世界一流并实现了自主可控(央广网)。

  2021年3月,玉柴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混合动力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相较于传统拖拉机,混合动力电驱无级变速动力作业效率提升了15%~35%,最高节油超过30%。

  2021年12月,玉柴在北京理工大学正式发布中国首台商用车燃氢发动机。该款发动机点火实现稳定运行,标志着玉柴在掌握大规模、低成本利用氢能的关键技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未来碳中和提供解决方案。

  2023年6月,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在玉林发布中国首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柔性燃料发动机平台。该平台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内燃机的应用范围和生命周期,为我国内燃机的存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对我国内燃机产业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

http://www.sasac.gov.cn/n2588025/n2588129/c28103997/part/28104008.jpeg

  2023年8月,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发布了全球首款解放智慧动力域产品,标志着解放从传统的商用车制造商向绿色的智能交通运输解决方案的转型迈出了关键一步,智慧动力域的到来实现了动力总成从“链”到“域”的一个跨越。

https://p2.itc.cn/images01/20230827/1c4892194bcf4086b18ae24f55b7a158.jpeg

  2024年4月,潍柴动力在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上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9%柴油机,标志着中国内燃机行业又一次走向了全球科技巅峰,引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迈向世界一流。根据目前中国柴油机保有量测算,与45%~46%热效率水平相比,53%热效率柴油机经济性提升14%左右,每年可节约燃油约3100万吨,减少碳排放约9700万吨。

  2023年11月,中车大连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在大连点火成功,氨燃料发动机的成功研制及顺利点火标志着我国已突破并掌握了氨燃料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氨燃料发动机零部件、整机和应用场景全产业链协同,推动传统发动机产业升级。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






(责编:yangbo)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协会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