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史德年:数字赋能加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近日,在2024年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期间,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史德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是改变产业发展范式的下一个重大机遇。
绿色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意义
自从国家提出新型工业化后,中国信通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新工业革命有两个最大的技术变量,一个是数字化,另外一个就是绿色化。我们认为绿色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我国尚未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资源仍会保持刚性增长,延续过去发达国家高耗能、高排放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转到绿色低碳发展的轨道上来。以绿色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将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的约束瓶颈,从源头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真正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绿色化是改变产业发展范式的下一个重大机遇,从技术视角看,能源变革、产业动力变革存在弯道超车契机,从产业视角看,碳达峰碳中和将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涌现,特别是绿色化变革在光伏、电动汽车、锂电池等领域已经显现。
绿色化为我国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带动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出现新增长曲线。我国在国际上众多制造环节处于主导地位,并具备成本优势,全球绿色化转型需求与发展共识需要我国供应链进行支撑,随之将带动包括清洁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出口增长,并拉动国内绿色投资与绿色消费增长。二是带动工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全球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离不开我国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规模化供给能力,势必将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和先发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三是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如绿氢、工业电加热、燃料电池等关键领域技术将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演进。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地位。全球工业动力和燃料从化石能源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带来各国比较优势调整,而我国在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加工领域拥有全球60%以上的大规模制造能力,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挑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增长压力并行。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依然是工业增长的重要来源。二是传统产业成本优势与规模优势受损。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绿色转型的经济成本与沉默成本较高,在我国当前制造业利润空间较小的情况下,短期内或将给企业和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三是优势产业竞争压力加剧。随着欧美碳关税、绿色产业补贴等措施的出台,国际竞争规则和格局争夺日趋激烈,我国钢铁、水泥、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光伏、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兴优势产业竞争压力将持续增大。
数字赋能绿色化带来的效果
根据中国信通院对700余个数字化转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正从单点、局部应用向多领域、多环节持续拓展与深化。一是赋能场景加快向工业全生命周期进行延伸与渗透。其中,生产协同增效场景、用能设备管理场景应用渗透度最高,其次是绿色仓储配送和工艺优化降碳,碳资产管理与固废循环利用场景普及度相对较低。二是机械、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进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发展,其中机械行业应用占比最高,其次是钢铁与化工,汽车、家电、食品行业应用占比相对较低。应用成效方面,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数字赋能能耗降低成效范围为8%~22.3%,数字赋能生产运营成本降低成效范围为12.2%~26.8%,数字赋能产能提升成效范围为3.9%~13.1%。
目前我国对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推进情况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正进入密集活跃期,加速从顶层规划走向落地实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绿色化,一是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为产业提供指引,二是加大应用示范推进力度,比如今年上海、河南省两地都发布了关于数字化碳管理领域的试点通知文件,三是通过建设绿色低碳平台强化服务支撑能力,中国信通院也参与工信部组织的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同时,产业界积极推进技术交流与人才互通。今年7-9月份,中国信通院在河北省举办了首届“青山杯”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创新大赛,紧密围绕工业互联网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与新应用展开赛题设置,吸引了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百余家校、企事业单位应征参赛,向业界提供良好的技术、人才交流平台,持续为工业绿色发展贡献好技术、好方案、好经验。
数字化绿色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技术趋势方面,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将逐步走向深度、实质性协同创新,从单点技术向多场景突破、多环节渗透、多领域融通,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关键资源的跨地域、跨系统、跨组织高效配置,打造产业级双化协同发展生态。产业趋势方面,双化协同将推动绿色新基建建设,衍生出新的设施与发展方向。具体来说,一是绿色新基建的应用场景将得到延伸,创造出能碳综合监测、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等新业态与新模式,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将承载更多能耗、碳排放数据集算法运用,三是推动更多智能基础设施部件、智能终端与传感节点的建设。社会趋势方面,数字底座与绿色底座将共同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生产领域创造产业新价值,在生活领域建立绿色低碳生活新方式,在治理领域赋能城市、生态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工会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机械工业 2025年9月29日,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工会联合会批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工会联合会(以下称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工会联合会有关领导,中国机械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薛一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全体委员参加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工会联合会组织办法(试行)》。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工会联合会有关领导对做好下一步工作,推动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点要求。薛一平副书记对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开创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作出部署。一是要始终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要认真履行工会基本职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四是要持续推进自身改革创新,提升工会工作质量。强调要在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工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联党委的领导下,以这次大会为新的起点,团结动员中国机械联系统广大职工,开拓进取、勇往直前,不断开创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工作新局面。随后召开的中国机械联工会联合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佘伟珍同志为主席,周宝东、张建同志为副主席,协商产生了女职工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李晓宇同志为主任,黄韦达、李肖岚同志为副主任。女职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同期召开,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党委工作部)
-
全球工厂机器人需求十年翻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编者按:2025年9月25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54.2万台,较十年前增长超过两倍。中国以54%遥遥领先的占比稳居2024年全球最大市场,最新数据显示销量达29.5万台,创年度新高。中国本土厂商首次在本国市场实现对外资品牌的超越,国内市场占有率从十年前的28%跃升至57%。法兰克福,2025年9月25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54.2万台,较十年前增长超过两倍。年度销量连续第四年突破50万台。2024年亚洲地区占全球销量的74%,欧洲占16%,美洲占9%。2014年至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隆之表示:“2024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位居历史第二高位,仅比两年前创下的历史峰值低2%。随着众多产业加速向数字化与自动化时代转型,工业机器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在役总量达466.4万台,同比增长9%。”亚洲、欧洲与美洲市场概览中国以54%遥遥领先的占比稳居2024年全球最大市场,最新数据显示销量达29.5万台,创年度新高。中国本土厂商首次在本国市场实现对外资品牌的超越,国内市场占有率从十年前的28%跃升至57%。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役总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而机器人行业在中国持续开拓新市场,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仍会保持增长态势。2028年之前,中国制造业仍存在巨大潜力,可实现年均10%的增长。日本以4.45万台销量维持全球第二大市场地位,同比略降4%。在役存量增长3%至45.05万台。2025年需求将恢复低个位数增长,未来数年增速将提升至中个位数水平。韩国2024年的销量为3.06万台,同比下降3%,自2019年以来,韩国年销量维持3.1万台左右水平,成为继美国、日本、中国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机器人市场。印度以9,100台销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其中汽车制造业以45%的市场份额成为主要驱动力,印度在全球销量排名中位列第六,较往年上升一位,紧随德国。欧洲欧洲工业机器人销量2024年下降8%至8.5万台,仍为历史次高记录。欧盟占比80%(6.78万台),近岸外包趋势持续推动需求。2019-2024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德国以26,982台销量位居欧洲最大市场及全球第五大市场,同比下降5%。这是继2023年创纪录年份后的第二高年度表现,占欧洲年度总销量的32%。意大利以8,783台同比下降16%,位居欧洲第二,西班牙(5,100台)凭借汽车产业强劲需求位居欧洲第三,法国(4,900台)同比下滑24%,位列第四。英国2024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下降35%至2,500台。2023年创纪录的3,800台为一次性峰值,主要受"超级折旧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刺激,该政策自2023年第一季度结束后需求即回落。过去十年呈现周期性波动,2024年全球排名下滑至第19位。美洲美洲地区连续四年销量突破5万台,2024年达50,100台,同比2023年下降10%。美国作为美洲最大的区域市场,在2024年占美洲销量的68%。机器人销量同比下降9%至34,200台。美国主要从日本和欧洲进口机器人,本土供应商较少。然而,美国拥有众多本土机器人系统集成商,致力于提供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墨西哥2024年销量5,600台,同比下降4%,其中汽车产业以63%的装机量占比保持主导地位。加拿大销量为3,800台,同比下降12%。加拿大销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投资周期。汽车业在2024年安装量占比为47%。行业展望经合组织(OECD)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在2.9%至3.0%区间,2026年将在2.9%至3.1%区间。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东欧与中东地区的暴力冲突以及贸易干扰,正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机器人行业虽无法避免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但预计整体仍将保持长期增长的趋势。尽管区域趋势差异显著,全球整体发展轨迹仍保持积极态势。预计2025年全球机器人销量将增长6%至57.5万台,2028年将突破70万台大关。(机器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