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大会即将启幕

——智造高地引领未来,全球精英共绘机器人产业新蓝图

2025-10-27 15:25    来源:机经网

  为抢抓智能机器人赛道的战略机遇,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区、先进制造集聚区和集成应用引领区, 助力广东省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大会”将于10月28日至30日在东莞市召开。

  本届大会以“智造高地·智领未来”为主题,汇聚全球行业精英,共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领域的前沿趋势与创新实践。

  “1+1+5”模式:全链条覆盖,激发产业活力

  大会采用“1+1+5”模式,即1场开幕式及主论 坛、1场东莞国际自动化及机器人展、5场专题会议活动,涵盖技术研讨、产业对接、应用场景展示等多元环节。

  开幕式及主论 坛将汇聚政府领导、院士专家、龙头企业代表,发布行业趋势与政策解读,共议智能机器人技术融合与产业升级路径;东莞国际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展将全面展示全球最新机器人技术、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领域;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论 坛探讨人形机器人设计、运动控制与商业化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论 坛暨IEEE SDSC产业与技术论 坛聚焦AI与机器人融合,发布IEEE智能终端标准化进展;粤港澳大湾区(东莞)人工智能与无人自主技术创新论 坛联动华为、vivo、小米等企业,共话AI+智能终端技术突破;智能装备赋能东莞产业发展座谈会分析政策路径,推动政企学研深度协作;东莞投资环境考察活动实地调研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华科产业孵化园等载体,对接产业资源。

  大会将吸引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国际组织、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机构等代表参与,搭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预计将吸引超500名代表共话合作。

  东莞:智能制造高地,蓄势待发

  作为大会举办地,东莞市正全力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和活跃的创新生态,东莞已形成覆盖机器人研发、生产、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智能装备产业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东莞市现有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208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遍布全市,仅松山湖便聚集超500家链条企业,初步构建起涵盖智能终端、工业模型、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等较多门类的产业布局。2024年,东莞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1.7%,占全国4.11%、广东省9.27%。

  技术创新活跃:东莞市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50个,在机器视觉、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为、OPPO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5G+工业互联网、AI+机器人等融合应用。

  应用生态完善:依托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东莞在3C电子装配、家具制造等领域实现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同时拓展至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新兴赛道。政策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对购置工业机器人给予高额补贴,推动“机器换人”向“智能提效”升级。

  抢抓机遇,共筑智能生态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54.2万台,较十年前增长超过两倍。年度销量连续第四年突破50万台。中国以54%遥遥领先的占比稳居2024年全球最大市场,最新数据显示销量达29.5万台,创年度新高。中国本土厂商首次在本国市场实现对外资品牌的超越,国内市场占有率从十年前的28%跃升至57%。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役总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而机器人行业在中国持续开拓新市场,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仍会保持增长态势。2028年之前,中国制造业仍存在巨大潜力,可实现年均10%的增长。

  广东省正全力推进“20+8”产业集群建设,并将智能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东莞市作为核心承载地,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集聚+创新驱动”三重路径,持续巩固在全球智能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未来,双方将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AI+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为全球智能制造提供“广东方案”。

  本届大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技术成果转化、集聚先进制造资源,为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迈向高端化、国际化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参与者提供洞察行业风向、拓展合作网络的绝佳契机。






(责编:yangbo)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协会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