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气密行业企业快讯(8.11-8.20)2025年第21期
一、产品创新与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
8月13日,首届“中控杯”工业AI创新挑战赛在杭州滨奥皇冠假日酒店圆满落幕。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团队,在竞争激烈的“AI视觉创新及应用”赛项中一举斩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8月14日,三力信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发布新产品:SMZG微型超高压氢能电磁阀系列产品。
8月15日信息,恒立液压推出EMHS12电机提升阀,创新性地采用电机驱动的双节流阀控制模块,12V或24V供电,额定压力达250bar,额定流量为100L/min,其防护等级为IP69K,助力打造更智能、更大马力、具备更强复合作业能力的拖拉机。
8月19日信息,第七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中国煤科上海研究院信息公司研发的“基于AR装备的矿用设备远程运维系统”荣获创新成果一等奖。
8月20日信息,余姚市三力信电磁阀有限公司发布新产品SWHT系列微型高压同轴电磁阀。
标准制修订
8月11日,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联合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共同组织的《航空航天用液压油缸技术要求》团体标准启动会顺利召开。
8月13-14日,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压传动和控制分会(SAC/TC3/SC2)在宁波组织召开气动减压阀和过滤减压阀国家标准工作组会议。会议由宁波佳尔灵气动机械有限公司、宁波新佳行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承办。
产品鉴定及验收
8月11日信息,太重榆液济南公司4套应用于2000米级深海油气田开发的深水锚桩核心元件——可调平导向装置调平油缸,经第三方权威机构全面认证,其各项指标均达到交付标准,该批核心装备即将启程交付,进入陆地联调与海上实测阶段。
8月12日,广东科达液压安徽基地首台K4V200液压泵下线,标志着安徽基地可追溯智能柔性装配生产线正式投产,形成本地研发和生产制造的综合能力。
8月12日,泸州长江液压件有限公司生产的850吨顶管架安装调试完成,等待国外客户验货。
8月13日信息,山东拓普液压气动有限公司为崂山国家实验室定制研发的“7000米级深海环境模拟测试系统”圆满完成一个月试用期,正式通过验收。
8月18日信息,襄阳航宇机电液压应用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矿用隔爆型比例伺服阀通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认证中心审核,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MA)和防爆合格证,为矿用行业提供新的国产化选择。
项目进展及验收
8月11日至13日,国网新源湖南平江抽水蓄能电站尾闸室事故闸门液压启闭机的出厂验收会在江苏常州液压成套设备厂有限公司顺利进行。
8月13日信息,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项目子课题——“千米深井资源无人化数智开采技术”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该课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天玛智控科技委主任王国法领衔。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8月15日,中鼎旗下安徽慧鼎科技有限公司首条磁流变减振器(MRD)与磁流变液(MRF)智能化生产线落成仪式在安徽池州举行。
8月15日,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智慧工厂项目启动大会。
产学研用协作
8月12日信息,广东润宇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出席江门市先进制造产业科技创新交流对接会,活动现场,润宇公司与广东院士联合会正式签署“产业科技创新学术委员会共建协议”,同时公司与江门和顺德青年企业家交流活动也顺利举行。
8月13日信息,陕西省科协专家团深入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聚焦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及未来规划。
8月13日信息,2025年浙江省“科技副总”名单公布,其中浙江理工大学陈德胜教授正式派驻德帕姆(杭州)泵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技术智囊”身份赋能企业创新发展,标志着德帕姆与高校合作的“教科人一体化”模式再升级。
产业链现代化
8月11日信息,太重集团榆次液压工业有限公司举办全国“塑机客户开放日”活动,来自全国塑料机械行业的技术专家、合作伙伴及核心用户代表50余人齐聚一堂。活动通过“技术共享+场景开放”等形式,提升行业用户信任与合作黏性。
8月12日信息,柳工售后支持与客户方案召开2025年供应商半年度保供大会,为后续提升整体交付能力与质量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8月12日信息,发那科机器人助磨豆机产线实现100%全自动组装,所需装配工从原来的10-12名大幅缩减至仅需1名操作员,产线还引入发那科云端远程服务系统ZDT,让生产效率和产能实现质的飞跃。
8月13日信息,艾志工业收到来自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的感谢信。信中,客户对公司的高度责任担当与高效执行能力给予充分肯定。
8月13日消息,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关于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拟确认名单的公示》,一六八航空航天精密器件有限公司通过认定,荣获“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称号。
8月14日,宁波举行“2025第十一届寻找宁波最具投资价值企业”活动,宁波伏尔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斩获“新材料领域TOP5最具投资价值企业奖”。
8月15日信息,博世力士乐自动化与电气控制产品再次入选宁德时代(CATL)设备元件优先推荐品牌。
产业基础高端化
8月12日信息,Wandfluh全球新官网 www.wandfluh.com 正式上线。
8月14日信息,山东源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获2025卡斯夫奖“极具竞争力OEM工厂”殊荣。
8月15日,伊勉特流体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年产钢管及管路连接件6000吨建设项目于湖州市林城镇举行奠基仪式。
8月18日信息,鹰普流体科技推出WT 701系列液压摆线马达,新增轮毂安装,配备147.6 mm螺栓孔分度圆和95.3 mm定位止口,可承受高达241 bar的间歇工作压力,输出扭矩达3342 Nm,重载性能再突破。
8月18日信息,天工院检测技术服务分公司成功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标志着检测分公司的检测能力与管理水平已达到国际认可标准,正式跻身国家权威认可行列。
8月20日信息,博世力士乐将EMC-HP大功率系列的电动缸扩展至190和220两种新规格,适用于重载应用场景坚固耐用。
新技术应用
8月15日信息,丹东克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混合摩擦可控泄漏技术”,创新打破堪称“天花板”难度级别的凝结水增压泵密封技术壁垒。
二、管理创新转型升级
质量建设
8月14日,双飞集团与上海益吉科技携手举办的QMS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标志着双飞集团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将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升级质量管理能力。
8月19日信息,太重榆液上海公司成功通过国家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复审。
8月18日至20日,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中心组织对中船集团重庆装备所属重庆液压进行了GB/T 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第一次年度监督审核。
品牌建设
8月11日,首届山西省品牌促进大会暨2025年度山西省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在龙城太原开幕,太重集团榆次液压工业有限公司以品牌强度835分、品牌价值40317.3万元的成绩荣耀登榜。
8月12日信息,佛山市液压气动行业协会及广东东旭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密切关注基孔肯雅热疫情动态,心系一线工作者辛劳,紧急筹备优质矿泉水物资,以行动诠释企业社会责任。
8月12日信息,江苏威博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顺利举行2025年下半年度PK协议签约仪式。
8月12日信息,中国中车对第二届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中车戚墅堰公司5名员工荣获“中国中车劳动模范”称号、2个集体荣获“中国中车先进集体”称号。
8月15日信息,首届安徽省“安徽工程师奖”评选结果揭晓,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密封技术研发团队荣获团队奖,被授予“安徽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8月15日信息,法士特集团《数据-知识驱动的高性能变速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成功入选 “2025 汽车新质生产力优秀案例”。
8月18日信息,广东尼尔森气动元件有限公司商标升级,自2025年8月起,我司所有产品将统一使用“尼尔森®”、“尼®”商标品牌在市场上进行推广与销售。
教育和培训
8月17日,山东重山集团第三期生产管理培训班讲授《液压系统知识》,课程邀请爱力智控旗下中冶迈克(天津)液压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房翠龙授课,通过此次培训,使集团生产系统近80位参训人员对液压系统知识有了更全面了解。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制定的三项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 机械工业 2025年8月2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颁布拍卖服务师等33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人社厅发〔2025〕35号),标志着又一批国家职业标准被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并开始施行。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组织开发的《复印设备制造工》《印刷设备装配调试工》和《汽车生产线操作工》三项国家职业标准位列其中。这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推进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职业标准是开展职业技能评价、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基础依据。此次发布的三项标准内容科学、结构合理、贴合行业实际,充分反映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与技术变革的新趋势,将为相关企业用工、院校教学、人才评价及职工晋升等方面提供权威、统一的规范指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作为全国机械行业人才评价归口专业机构和权威评价主体,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机械行业职业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与有效实施,为促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评价中心)
-
不能忘却的纪念 穿越烽火的征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 编者按: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那段历史,无数中华儿女为了胜利,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的机械工业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机械工业的近代化征程,始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了一定的积累与进步。当时,若干新兴产业相继起步,在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型城市,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工厂,如上海大隆机器厂、无锡开源机器厂等。不过,这一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也面临诸多问题。技术上,中国机械工业严重依赖外国,关键技术和设备主要从欧美、日本等国进口,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经济上,机械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短缺,生产设备陈旧落后,难以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多数企业依靠手工操作和简单机械加工,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而且,中国机械工业还受到国内政治动荡、战争频繁以及外国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发展环境不稳定,面临重重困境。篇章一:战火纷飞,中国工业的战略大迁徙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全国形势危急,随着战事陷入不利,刚刚起步的中国机械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当时,中国的工业布局极不合理,新式工业基本集中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上海,作为当时中国工业的核心,工厂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一旦沿海地区遭遇战争破坏,将会给中国的工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了保存国家工业实力,支援抗战,一场工业战略大转移——工厂内迁行动,在战火中紧急展开。这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交通条件有限、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所需资金缺口严重、部分人员不愿离开等。即便困难重重,内迁行动仍在各方努力下展开。1937年12月10日,上海共迁出机器工厂66家。沿海其他地区工厂也开始内迁,上海、江苏、山东、山西等地内迁企业先至武汉,在武汉吃紧后又迁往四川、湖南、广西、陕西、鄂西、贵州、云南。到1939年,全国内迁民营厂矿339家,其中机器厂143家,拆运机器设备58900t。到1941年12月,内迁机器厂增至230家,复工198家,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南、广西、陕西等省市,以重庆最多。这是中国工业史上一次大迁移,这些机器厂成为后方工业的中坚力量。到抗战结束时,内迁工厂仅民营就有500余家,新建的工厂约有3700家。重庆在战前只有大小工厂39家,到1944年底已有1518家;而重庆的机器工厂,战前只有10余家,到1939年已有84家,1940年增至130家。此次大迁徙,中国工业元气大伤,一是由于仓促搬迁,二是一些工厂多次转移,损失很大。但是此次工业内迁的意义却深远,保存了当时中国的工业血脉,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由于众多工厂的迁入,为广大的西部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大量资金,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该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在重庆、昆明、贵阳等地,形成了新的工业基地,推动了当地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局面。篇章二:坚守后方,机械工业的曲折发展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内迁的工业企业在困境中坚守,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支持。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也新建了一批机械厂,大多数设在昆明、重庆。此时的大后方成为中国机械工业存续与发展的希望之地。据统计,1937年,中国有机器工厂企业数340家,资本仅3688千元(国民政府时期旧币),工人数也只有10205人。机械工业虽占当时全部企业数的8.6%,但资本总额不足1%。到1941年底,后方机械工业的工厂数量超过了战前,有机械制造能力的工厂多达100多家,制造车床的工厂有45家。在众多的工厂中,水平最高的是几家官办工厂,如中央机器厂、飞机厂、中央电工器材厂、兵工厂等。中央机器厂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为培育机械工业而创办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技术代表了战时中国机械工业的最高水平。该厂在战时制造的大型装备主要为发电成套设备,包括火电站所用汽车机、锅炉和电机,以及水电站所用水轮机等。这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制造大型装备的开端。中央机器厂规模宏大,其产品并不局限于大型装备,还涵盖了普通动力机械、机床工具、纺织机械乃至汽车等。1943年,中央机器厂进入鼎盛时期,员工总数从1939年的975人发展到2475人,生产经营的产品范围包括动力机械、工具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化工设备和特种机械(军工产品)6大类54种品种。从规模、技术、设备、管理诸方面综合比较,中央机器厂代表着当时中国机械工业的最高水平,并不落后于国外普通机器厂。先后创造了中国机械工业历史上多个“第一”:生产第一台2000kW发电机、生产第一台500马力发动机、生产第一台30~40t锅炉、第一家制造精密量块、第一次完成汽车装配制造、第一个实现高强度铸铁工艺等。中央电工器材厂也是由资源委员会投资建设的电工企业。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面对战时物资紧缺以及对外采购交通线中断的情况,通过研究人员的自主研发,已经能生产多项电工器材,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僵局。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央电工器材厂从原来只有4个分厂,已发展到8个分厂,有些分厂还设有支厂。电工器材厂生产的电工器材除保障战时大后方的生产生活需要外,更多的是直接用于前线对日作战。从1939年至1945年,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生产各类电线电缆达到4330t,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中央电工器材厂研制一台1000马力的混流式水轮机,用一台变频机改装制成1940kV·A、6900V发电机。抗战时期,中国机械工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地处大后方的机械企业,自始至终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包括资金短缺、原材料供应困难、技术人才匮乏等。这些困境严重制约着机械工业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支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此时的沦陷区的机械工业,多数工厂被迫为日军生产军需用品。篇章三:传承延续,工业企业的熠熠闪光抗战时期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壮丽史诗。从抗战前的艰难起步,到抗战爆发后内迁保存火种,再到大后方在重重困难中顽强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当时无数爱国人士的心血与汗水。其中大部分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过去,也有一些企业历经风雨、延续至今,成为当下中国机械工业的中流砥柱。曾经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央机器厂,在经过两次改名之后,于1953年更名为昆明机床厂,隶属于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成为一机部直属的“十八罗汉厂”之一,开启了专业生产机床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1954年,昆明机床厂制造出T68卧式铣镗床,并代表国家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8年,制造出T4128坐标镗床,为中国第一台坐标镗床。此后,昆明机床厂为我国的工业发展不断贡献力量,并见证着中国工业从起步到腾飞的伟大历程。2022年,企业更名为通用技术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湘电集团前身为中央电工器材厂,1948年7月1日,中央电工器材厂改组成立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同日成立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湘潭电机厂。1953年工厂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机厂,1956年列为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历经改建扩建,成为我国电工行业开发新产品的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成为我国大型综合性的电机电器成套设备制造企业。2007年企业更名为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湘电集团为我国电工成套装备国产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研制生产大中型交直流电动机、大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控制系统、矿山开采运输成套装备、兆瓦级系列风力发电机和新型绿色低碳成套装备,广泛服务于我国国防、电力、能源、矿山、冶金、交通、化工、轻工、水利等建设事业。而徐工集团的前身华兴铁工厂,诞生于1943年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最初作为八路军鲁南第八兵工厂,承担着修理枪械和生产地雷、手榴弹等武器弹药的重要任务。1953年,华兴铁工厂迁往徐州,与徐州实业公司铁工厂、徐州大力铁工厂合并,厂名改为地方国营徐州铁工厂。1956年6月,徐州铁工厂改名为徐州农业机械厂,1958年11月又改名为徐州重型机械厂。1989年,以“三厂一所”(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厂、徐州装载机厂和徐州工程机械研究所)为核心层,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工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宏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极具竞争力、影响力和国家战略地位的千亿级企业,多年来稳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位,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阵营。此外,还有始建于1937年的重庆机床厂、宝鸡石油机械厂等,这些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并延续至今的机械工业企业,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开拓者。它们伴随中国机械工业从弱到强,它们所承载的工业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机械工业不断向前发展。如今的中国机械工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80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壮丽史诗,不应忘记在峥嵘岁月里,中国机械人在绝境中的坚韧与不屈,正是他们的坚守,为中国机械工业留下了希望的火种,那是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