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CIMT2025展会看车床产品六大发展特性
CIMT2025(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于4月21-26日在北京隆重举办。展会之后,主办方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收到来自协会分会的展品评述文章,现部分编发供业界参考。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一、概述
2025年4月21日,以“融合创新 数智未来”为主题的CIMT2025展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经笔者粗略统计,本届展会车削类参展商130余家,参展车削类产品300余台套,其中境内展商100余家、展品240台套,境外展商30家、展品60余台套。主要产品包括:数控卧车、数控立车、车削中心、多主轴多刀塔数控车床、纵切机,以及五轴车铣、专机及自动线等等。本届展会中,国产车床展品在品类丰富度、展出规模及工艺技术层面均达到一个新高度,彰显出行业发展的全新里程碑。
二、车床产品特性
本届展会充分展现了车床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必然趋势。面对新时代发展需求,智能机床与高端装备正成为制造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专精特新”型机床企业更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1. 多轴化、高效化
传统二轴卧式数控车床因自身性能特点,加工能力、加工效率受限,正逐步升级为集成多种加工工艺的三轴及以上多轴车削加工中心,本届展会多轴数控车床展品不乏精品。
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MTK20-B车削中心,最大加工直径φ320mm、最大加工长度800mm、最大棒料直径φ80mm,主轴最高转速4000r/min;X1/X2轴行程210mm、Z1/Z2/Z3轴行程800mm、Y1/Y2轴行程±55mm,该机床采用双主轴、多刀塔布局、4轴联动、双C轴功能,配合多刀塔的伺服动力刀塔,可实现对工件的全部或大部分工序的加工,提高加工效率。
西安巨浪精密机械有限公司TT200MSY TT系列刀塔机,最大回转直径φ600mm,最大加工直径φ380mm,最大加工长度525mm,主轴/副电主轴最高转速4500/4000r/min,X/Z/Y轴快移速度30/30/10m/min,12工位BMT55动力刀塔,该系统使用西安巨浪高刚性大扭矩机床嵌入式控制软件V1.0。
玉环市坎门机床厂K06SY2车铣复合机,最大切削直径φ280mm,最大切削长度600mm,主轴最高转速4300r/min;X1/X2轴行程190mm,Z1/Z2轴行程600mm,Y1/Y2轴行程±50mm,12工位T1/T2刀塔;床身整体450布局,双C轴控制,XZ轴采用加长滑块直线导轨,Y轴采用硬轨结构和动力刀塔一体化设计,极大提高了切削刚性和抗振能力。
2. 五轴化、复合化
本届展会上,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作为机床领域的尖端产品大放异彩,特别是五轴联动高端设备的集中亮相成为展会瞩目的焦点。从实力雄厚的国有龙头企业到创新活跃的民营新锐企业,各参展厂商均推出了最新五轴联动加工设备,充分展现了行业整体技术实力的跃升。
甘肃星火智能数控机床有限公司FTM1250X6000大型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最大加工直径φ1250mm,加工长度6000mm,承重15000kg;机床配备大功率机械摆角车铣头,配合机械锁紧装置,实现车铣功能快速切换;40刀位自动换刀系统,支持最大25kg刀具自动更换,实现高效自动化生产;搭载华中数控HNC-848DI系统。
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KCX1200TM五轴联动卧式铣车复合中心,最大车削直径φ400mm、最大车削长度1200mm,B轴旋转角度-30~210°,B轴额定扭矩576Nm;直线轴定位精度0.008mm,旋转轴10″(VDI),直线轴重复定位精度0.005mm,旋转轴5″;模块化设计,快速实现不同行业的工艺需求。
东莞市扬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LM-08Y2双主轴双通道车铣复合中心,床身上回转直径φ500mm、拖板回转直径φ200mm,最大加工长度200mm,主轴/副主轴最高转速5000r/min,X1/X2轴行程420mm,X1/X2快移速度20m/min;Z1/Z2轴行程265/1200mm,Y1/Y2行程±35mm;对向式双主轴,左右刀塔配备双Y轴硬轨高刚性动力刀塔,大扭矩内藏式驱动电主轴转速12000 r/min。
程泰机械(吴江)有限公司GMT-2000铣车复合加工中心,X轴行程125mm,Y轴行程±150mm,X/Y/Z轴快移速度50/40/50m/min;GMT-2000系列拥有最高9轴控制、5轴联动加工能力;刀具主轴及下刀塔,能大幅缩短切削循环时间,确保极致的加工精度;除此之外,选用G.LINC智能操作系统及各种自动化配备,可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3. 成线化、自动化
本届展会上,自动化生产线产品呈现出两大突出亮点:一是展出规模显著扩大,二是技术水平实现大幅提高。这些智能生产线通过创新性的工艺集成,如数控卧式车床的正副主轴协同加工、立式车床的正倒立复合布局,配合智能刀塔和机械臂自动上下料系统,实现了工件多面位的一体化自动加工;通过集成自动化上下料装置、自动换刀装置等,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加工。
甘肃星火智能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柔性加工生产线,该生产线专为中大型轴类、管类、缸筒类等工件设计,可轻松应对多样化加工需求,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生产线配备MES总控系统,实现信息采集、数据存储、任务下达、仿真监控、自动排产等功能,实时监控生产数据。
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VHL4035正倒立式数控车床,最大工件回转直径φ600mm,最大工件直径φ420mm,最大工件长度450mm;立式/倒立式主轴最高转速2500 r/min,快移速度24m/min;五轴四联动正倒立式数控车床,采用立式主轴和倒立式主轴垂向对置、双径向进给水平移动、双轴向进给垂向移动、伺服双面加工W轴的复合式布局,实现高效高精度车削加工。
4. 专用化、定制化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市场需求的各细分领域,很多企业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及解决方案,从简单的卖产品转向提供“产品+服务”等综合性服务。本届展会展出的各类定制化车床可以显著提高加工效率、提升加工精度并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济南第一机床有限公司WL-800卧式轮毂数控车床,最大加工直径φ680mm、标准加工轮圈24吋;X/Z轴行程360/770mm,主轴转速2500r/min,12工位刀塔,X/Z轴快移速度16/20m/min;45°斜床身、高刚性滑动导轨、无尾座结构布局,特别适宜铝轮毂零件的高速、高效、精密加工。
安徽力成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VQXC125球笼硬车硬铣复合机床,最大夹持直径φ110mm、最大工件长度260mm、加工沟道直径范围φ45-95mm,工件所配钢球直径范围φ12.7-22mm,工件最大柄部直径φ38mm;一次装夹硬铣多沟道的球笼硬车硬铣床复合机床,适用于钟形壳热后VL/CG型沟道的硬铣精加工。
5. 高精度、高刚性
针对特定高精密行业,华粹智能、江苏博谷等企业展出高端超精密车床,展品床身普遍采用天然花岗岩和人造大理石,采用静压主轴、静压导轨,使机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抗振性和刚性,保证机床获得较高的精度,机床加工件表面达到镜面效果。
浙江博谷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MIXTECH T42 MYT超精密车削加工中心,最大车削直径φ240mm、最大车削长度350mm、X/Y/Z轴行程165/80/410mm;主轴转速6000r/min,加工精度0.005mm、表面粗糙度Ra0.3μm;定位/重复定位精度0.002/0.0015mm(VDI标准);机床采用45°床身、超精密滚动球轴承电主轴、精密导轨、超精密丝杠;直线轴可以获得最高0.75μm的重复定位精度,可获得0.001mm的圆度及Ra值≤0.4的表面粗糙度。
华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UPC200超精密机床,最大加工直径φ200mm,最大车削长度200mm,专为光学透镜、反射镜、高精度零件及模仁的加工制造而设计,表面粗糙度甚至能达到纳米级;机床主轴采用小孔节流空气静压形式,在10000r/min转速范围内主轴的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均小于50nm;基于高速64位Delta Tau PowerPMAC运动控制器,自主研发了人机交互控制系统。
北京海普瑞森超精密技术有限公司DJC-250A超精密单点金刚石车床,最大加工直径φ250mm,面形精度PV<0.2μm;X/Z轴最大行程200mm,表面粗糙度Ra<2nm、直线度0.14m/100mmm,主轴最高转速8000r/min;X/Z轴均采用液体静压导轨,直线电机驱动,全闭环控制,PMAC可编程控制器;可选配B轴、真空度可切换吸盘、精密微调刀塔,实现360°分度功能。
6. 智能化、数字化
本届展会上,AI与物联网技术在机床领域的深度融合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通过实时监测、在线补偿、远程运维及预测性维护等创新功能,智能化机床正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中外参展商展示的不仅是机床产品本身的智能化升级,更体现了从生产制造到企业管理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生产场景的智能化应用已从示范阶段迈向规模化普及,标志着机床行业正式进入智能制造新时代。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CHX5240i智能数控双柱立式铣车加工中心,搭载国内自主研发的智能数控系统,能够实现自主感知、自主学习、自主优化与决策、自主控制与执行,配备动态误差补偿、智能编程及工艺参数优化、智能运维、自动对刀和自动测量等功能,结合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时监控加工状态,显著提升加工精度与效率。
山东大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TCK2100SYY双主轴&双刀塔车铣复合机床,搭载清峦福兴自主研发的AI智慧工业制造集成云平台,支持自然语言指令输入。操作人员可通过语音或文本指令直接生成加工程序,实现“复杂代码一句话搞定”的智能化操作。系统还具备远程监控、工艺参数优化及数字孪生预调试功能。
三、国内车床产业的进步与挑战
在本届CIMT2025展会上,笔者走访了近百家车床企业。通过交流与观察,深刻感受到近年来我国车床行业在技术、产品及应用领域的显著进步。短短数年间,行业实现了从普通车床向数控车床的跨越,并逐步迈向多轴化、五轴联动方向。快移速度、主轴转速、定位和重复定位精度及精度保持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均有明显提升,在多个细分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多年发展的水平。
然而,机床行业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依赖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支持。过去,功能部件曾是制约我国机床发展的主要瓶颈,但近年来通过技术攻关,这一问题已明显改善。当前,真正影响国产高端机床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数控系统。尽管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取得一定进展,但在高端领域,发那科、西门子等国际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的兴起为国产数控系统的软件开发提供了新契机。借助模拟仿真、智能优化等手段,软件性能有望实现跨越式提升,从而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然而,数控系统的硬件基础,仍是当前行业的“卡脖子”环节。高性能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四、结语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冰冷的机床设备,更是一批怀揣理想、勇于担当的中国企业,他们正以创新思维及行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这份执着精神令人敬佩。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面对“逆全球化”浪潮涌动、地缘政治关系复杂、核心技术壁垒加剧、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等多重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塑,我国机床行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唯有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本届展会集中展示了我国机床行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突破,标志着中国车床行业正向“智能化、复合化、高精度、高刚性、产品多样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车床虽小,却承载着民族工业的希望;技术虽难,亦难阻国人勇攀高峰的脚步。
——以AI、人形机器人、碳减排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机床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新能源、航空航天、半导体和医疗等领域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为高端数控车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正在推进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进一步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进程,为机床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及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对接活动成功举办 汽车工业 7月4日,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在武汉开幕。本届台湾周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两岸企业家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作为支持单位。峰会大陆方面副理事长张平,湖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赵世通,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曾永权,台湾苗栗县县长钟东锦,峰会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出席活动并共同启动开幕。峰会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专项组”)大陆方面牵头人苏波,台湾方面召集人杜紫军,陆方信息产业组召集人刘利华,智能装备组副召集人宋晓刚,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许舒博,台湾工商建研会理事长雷宏毅等重要工商团体负责人,企业家、基层台胞及青年代表等1700余人与会,其中约1100人来自岛内。台湾周期间,两岸企业家峰会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作为指导单位支持举办了“海峡两岸(武汉)汽车产业技术与产品对接会”以及“海峡两岸(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这两场活动以“汉台联动智创未来”为主题,由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和武汉市台办等承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武汉汽车行业协会和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协办。7月3日上午,海峡两岸汽车产业技术与产品对接会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举行。峰会新能源汽车专项工作组作为指导单位出席会议并参观企业产品展览展示。本次对接会专门设立了新能源动力系统和与智能网联两大专业会场,精准推动与会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产品对接。两岸行业组织、企业代表等200余人聚焦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交流对接,有效推动了台湾汽车电子企业与东风公司、武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交流与协作配套。会后,与会人员赴东风猛士汽车科技公司、中国车谷展厅等地实地考察。7月4日下午,海峡两岸(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在武汉经开区成功举办。峰会新能源汽车专项组陆方牵头人、智能装备组陆方召集人苏波,新能源汽车专项组台方牵头人、能源环保组台方召集人杜紫军出席活动并致辞。峰会信息组陆方召集人刘利华,智能装备组陆方副召集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智能装备组办公室副主任孙媛媛,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徐金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轮值会长陈斌波,全国台企联副会长、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会长陈宏钦,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副秘书长蔡松慧,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子清、湖北省台办副主任张丹青等参加此次交流活动。“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在本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活动期间正式成立并落户武汉经开区。开幕式上,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为“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授牌。交流会上,苏波、杜紫军召集人,刘子清书记,张丹青副主任为示范基地揭牌。武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以“两岸同心筑梦,共创世界车谷”为主题作推介发言,并发布《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汉台汽车产业深入合作明确了新路径。活动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作专题演讲,他介绍了汽车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并就汽车碳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东风汽车科技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研发总院副院长张衡发布技术产品规划。台湾用友资讯、岚图汽车、上海寅家电子、恩高光学等两岸企业代表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前沿趋势与创新实践进行分享交流。本届台湾周活动以“融合发展共建支点”为主题,在武汉设主会场,在襄阳、宜昌、黄石设分会场,开展主体活动、鄂台经贸产业对接、青年交流交往等三大板块14项活动,推动了鄂台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并且取得了务实的成果。开幕式上,39个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139.75亿元。签约项目涵盖半导体、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4个,5亿元以上项目6个。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上,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与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现场签约。双方将深化产业合作,推动技术、产品、人才、市场、资本等要素深度融合,实现共赢。本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实现了汉台经贸交流不断向纵深推进,新能源汽车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汉台两地产业交流合作及融合协同发展,为海峡两岸汽车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国际合作部)
-
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带队赴中汽协开展规划专题调研 汽车工业 2025年7月7日下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带队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中汽协副秘书长李邵华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与了此次调研座谈。李邵华对调研组表示欢迎,详细介绍了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特点及问题。与会人员围绕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全球化发展、未来五年技术发展重点及市场竞争态势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陈斌副主任总结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在国家有关政策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内需不足、外需不稳、装备与芯片软件短板、内卷与效益问题等多重挑战。尽管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出口市场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增长,但全行业仍需保持冷静,稳健推进产业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去”,从政策、标准、法规、金融、知识产权、人才乃至文化等多方面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创造有益的帮助和支持。中国机械联行业发展部、教育培训部、科技工作部、会员工作部等部门有关同志一同参加调研。(行业发展部)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举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 机械工业 为深化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推动行业国际化布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于7月4日下午在北京共同主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迪拜商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卢塔阁下出席会议并致辞。迪拜商会亚洲区域总监马万·迈利、北京首席代表王亢,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剡水等九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国机集团、北京探能科技、晶澳太阳能、中国水环境集团、奇瑞汽车、七腾机器人等18家重点行业企业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主持,中国机械联国际合作部相关人员参会。会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在机械领域战略协调、务实合作迈入新的阶段。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阿机械产业合作基础,指出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29%,双方合作空间广阔。他结合5月访问迪拜商会总部达成的共识,强调阿联酋在金融、科研、制造等领域的战略性优势及其作为辐射中东、非洲、欧洲和东南亚枢纽的区位价值,提出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对接、市场准入、需求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助力构建中阿机械产业生态共同体。迪拜商会总裁穆罕默德·卢塔高度评价中国机械工业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他指出,目前在迪拜注册的中国会员企业已超6000家,双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并系统阐释迪拜三大核心优势:世界级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覆盖27个自由贸易协定的政策环境、辐射全球的市场网络。卢塔强调,备忘录签署将深化新能源汽车、绿色技术、发电设备等领域合作,助力中国机械企业通过迪拜枢纽拓展全球市场。随后,李燕霞总工程师与马万·迈利总监代表双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将共建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为双边企业深化技术交流、贸易往来、投资合作提供支持,助力迪拜现代化建设及中国企业把握中东市场机遇,推动实现全球化布局。迪拜商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王亢以"迪拜作为中东出海首选地"为主题进行专题推介,重点阐述其作为阿联酋最具影响力商业组织的战略定位。依托其广泛国际网络、以及迪拜开放营商环境和多元化产业优势,迪拜商会为全球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尤其在连接中东、非洲和亚洲市场中发挥桥梁作用。其主办的"ExpandNorthStar"科技初创盛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活动,彰显迪拜作为新兴经济中心的创新活力。自由交流环节中,与会代表围绕政策对接、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议题展开深度互动,结合迪拜市场需求探讨具体合作路径。双方约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组织企业考察、搭建信息平台、参加展会、组织专项对接会议等方式,推动中阿机械产业在研发、制造、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协作。此次圆桌交流会为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注入新动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以备忘录签署为契机,依托迪拜区位与政策优势,推动中国机械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同时促进阿联酋企业来华投资,实现资源互补与互利共赢,为中阿产业合作贡献机械行业力量。(国际合作部)
-
徐念沙会长会见波兰驻华大使并出席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 汽车工业 2025年6月26日下午,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在北京举行。波兰驻华大使古天卫发表开场致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应邀出席并随后发表讲话。波兰东方研究中心代表、波兰卡托维兹经济特区负责人、波兰主要汽车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中国机电商会代表分别发言。古天卫大使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汽车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令全球瞩目。他强调,波兰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外交关系,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已成为连接欧洲东西部市场的核心枢纽。大使进一步表示,汽车工业是波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供应链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充沛,汽车产业规模在欧盟位居前列,这为中国企业拓展中东欧市场提供了独特机遇。他特别提到,波兰作为中欧战略要地,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天然门户,乐见两国企业依托各自优势深化合作,共同挖掘区域产业协同潜力。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技术集成平台,既是中波产业合作的关键领域,也是两国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他提到,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注入新动能。波兰在精密制造、欧洲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及数字化创新能力形成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徐念沙进一步指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始终以推动国际产业合作为己任,覆盖机械行业全产业链的14个专业领域,代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他呼吁中波两国以汽车产业为切入点,深化技术合作及供应链协同,共同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张旭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文清分享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经验,对话嘉宾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展开深入探讨,重点聚焦技术联合研发、本地化生产及市场合作等议题,为两国企业务实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国机械联联合中汽协特别组织了奇瑞、吉利、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代表参会,与波方代表就产业合作展开深度对接。此次论坛为中波汽车产业对接搭建了行业对话平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支持两国企业开展政策沟通、项目对接及资源整合,助力中波汽车产业合作迈向新阶段。期间,徐念沙会长还应邀与古天卫大使举行单独会见。双方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的具体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古天卫大使表示,波兰政府支持两国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化合作。徐念沙会长回应称,中机联将依托自身行业资源,协助波兰企业精准对接中国供应链体系,助力波兰工业转型与中国“智造”能力对接,推动双向务实合作落地。(国际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