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铸造”到“新智造” 韶铸集团的转型升级密码
广东省韶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铸集团")始建于1969年,是韶关市国资委和世界500强企业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股的国有企业。今年一季度,韶铸集团工业总产值达4.37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了2025年的“开门红”。春节期间,韶铸集团旗下精锻公司、金宝公司和精密公司开启全线加班模式,铆足干劲赶订单,为全年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家拥有56年历史的老牌国企为何能保持如此活力?
选对赛道 “双轮驱动”显成效
56年风雨兼程,韶铸集团始终不忘初心,以建设国内一流铸锻零部件生产基地为目标,深耕精密锻件和精密铸件两大主业,主要产品包括铸钢件、铸铁件、锻钢件三大类。韶铸集团副总经理徐春华介绍,其中精密锻钢件和精密铸铁件是集团的两大支柱产业。如今,韶铸集团精准切入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细分赛道,应势而谋,积极拓展市场。
“我们的精密锻钢件有83%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精密铸铁件的90%用于智能家电的精密零部件,10%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比如为广汽等企业提供精密零部件。”徐春华表示,“韶铸集团2025年计划产值18.49亿元,这两大产业贡献将超过10亿元。”
创新驱动 激活“老字号”新动能
多年来,韶铸集团专注主业,积累了众多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客户资源,为企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持续创新投入。
“过去我们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现在要进军中高端市场,必须做出改变。去年我们共投资约2.3亿元,投产运行了3个新项目。”徐春华带领记者参观精锻公司车间时介绍道。其中,高速热精锻机及配套设施项目投资约1亿元,引进了AMP50-9高速热精锻机,可将汽车转向器丝母、变速箱齿坯等精密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效率提升10倍以上。同时,该项目还将韶铸集团积累了30年的异型件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扩大高附加值精密汽车零部件的市场份额。
另一个重点项目是1600T汽车精密锻件生产线,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减速器、电机、轮毂和底盘所需的精密锻件。“这条1600T立式锻件生产线是我们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产线,采用三台机器人实现无人化操作。”徐春华自豪地说。
位于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的精密公司铸铁件生产基地(二期),引进日本新东水平自动生产线,专注于家电、汽车高端零部件生产,助力企业开发新市场,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铸铁件生产基地。“这些新项目是韶铸集团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徐春华表示,“随着新项目投产,我们正在开拓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目前已与多家知名机器人企业展开业务合作。”
资源共享 构建新优势
2025年春节后,省、市召开的第一场大会就聚焦"制造业当家"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韶关工业城市的基础优势,韶铸集团也充满了干劲。今年,集团母公司广州工控将旗下5家企业划归韶铸托管,其中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机重工,进一步扩大了韶铸集团在人才、技术、产品和市场方面的共享优势。
"我们在内部管理方面,重点推进作业运营体系建设和数字化工厂转型,计划在今年完成精锻公司数字化工厂建设。"徐春华表示。
2025年,韶铸集团计划实现产值18.49亿元,同比增长6.2%;营业收入19.27亿元,同比增长5%。面对这一目标,徐春华充满信心:“尽管国际环境和形势复杂多变,但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已经确立。韶关拥有雄厚的工业制造基础,期待本地同行和我们一样,通过高质量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地位。”
从传统铸造车间到智能化生产线,韶铸集团的转型升级之路生动诠释了"传统产业≠落后产业"的发展逻辑。站在56年的新起点上,这家"老字号"国企正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联会领导出席聊城市供需对接活动 机械工业 10月17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聊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城市协同发展大会(聊城)暨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聊城举办。大会以“链动产业共赢未来”为主题,围绕十二大重点产业链开展对接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李春生等领导受邀出席会议。苏波、侯云春和李春生并做了大会致辞。大会举行了聊城供需对接清单发布及签约项目仪式,50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大会。会后,徐念沙会长和聊城市分管工业的相关领导就目前地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痛点,中国机械联发挥行业组织的优势,帮助地方诊断、服务,赋能地方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李燕霞总工程师和国际合作部有关同志参会并参加交流。
-
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机械工业 10月16日下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于2004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22届,今年由台方主要承办。此次会议以“智能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为主题,汇聚了包括四十余位台湾代表在内的近150位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工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次会议得到了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的大力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秘书长宋晓刚,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庄大立、秘书长许文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秘书长牛辉、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专家委主任侯睿、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崔鹤松、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副会长殷和平、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监事长邸敏洁以及中国锻压协会等行业专家,南通市台办主任陈鸣华以及南京市台办等地方台办代表出席此次活动。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大合照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但大陆机械工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大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台湾企业坚定信心,抢抓大陆发展机遇,共享政策红利。他强调,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与AI深度融合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两岸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他同时指出,中国机械联打造了智库、标准、国际合作等多个平台,愿为陆台企业搭建桥梁,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两岸行业交流和企业务实合作,促进两岸机械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徐念沙会长致辞庄大立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连续举办二十余载不曾间断,已成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两岸机械工业不断进步和融合发展。当下,智慧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正引领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两岸机械工业更应紧密携手、深化合作。他衷心期望与会代表能够借助交流会搭建的优质平台,共同探寻智慧机械与AI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开创两岸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庄大立理事长致辞会议延续历年惯例,报告两岸机械工业产业发展情况。中国机械联宋晓刚秘书长和台湾机械公会许文通秘书长就两岸机械工业发展概况、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共同推动两岸产业智能化升级与融合发展提出建议。随后,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侯睿主任就机械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与实践进行分享,希望推动两岸机械工业绿色协同发展,实现减碳共赢。宋晓刚秘书长做大陆机械工业发展报告许文通秘书长做台湾机械工业发展报告在大会的交流环节,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四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做专题演讲。大陆方面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小艳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磨床制造领域的应用探索,宁波海天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胡炳谦博士分享了企业在智能化升级和AI探索方面的经验和思考,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台湾方面上银科技公司总经理张云杰就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发展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华物联网自动化事业群副总经理蔡奇男分享了AIoT驱动场景革新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智能装备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两岸行业企业代表进行专题分享会后交流晚宴上,两岸代表热络交流,增进了解,探讨合作。活动期间,台湾代表团还参观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机械工业企业,实地了解了当地机械工业的发展情况和科技创新成果,为未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合作部)
-
关于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CRIC2025)的通知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各有关单位: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装备、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整机产品性能质量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应用场景从工业主导到向千行百业加速渗透、多个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产业综合实力实现大步跨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今年“智能机器人”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创新平台构建、关键部件研发、应用场景开放、金融人才支持等多要素共同发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更是布局智能机器人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于11月10-12日在上海组织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大会主题: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会议地点: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市普陀区光复西路2739号)报名咨询:戴应奇13758030699商务合作:朱函18500968033扫码报名参会详见通知正文:(机器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