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量变”到“质变”:中国矿山智能化蕴含万亿级市场空间
当前,智能矿山建设已经成为世界矿业发展的重要趋势。11月29日,在2024中国绿色矿山建设高峰论坛上,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原司长、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常务副会长鞠建华认为,科技进步的浪潮正引领智能矿山与绿色矿山迈向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这已成为矿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智能矿山建设是矿山企业实现安全、绿色、高效、低碳发展的核心动力。展望未来,随着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广泛采纳与应用,矿山行业的生产效率将迎来显著提升,而运营成本则有望逐步缩减。“这一趋势不仅有助于矿业领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将极大促进生态效益的提升,为矿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更高水平、更为持久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鞠建华表示。
我国矿业必然要由“粗放浪费”向“集约高效”转变
矿山智能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矿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正日益成为推动矿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11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全力推进5G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多方位赋能。在5G+智能矿山方面,加快5G远程掘进、远程综采、无人矿卡等场景规模推广,推动5G与矿山行业系统融合,构建一体化数智矿山方案,建设一批5G矿山。
国际上,智能采矿被广泛认为是矿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采矿过程中运用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因此智能矿山是矿山技术变革、生产方式创新的必然趋势。中国矿业大学发布的《2024智能矿山与无人驾驶行业蓝皮书》显示,中国智能矿山蕴含万亿级市场空间,预计到2030年,中国智能煤矿市场空间将达到14105亿元,非煤矿山的智能化市场规模预计将达9107亿元,两者合计的市场空间将超过2.3万亿元,中国矿山行业智能化市场前景广阔。东方测控副总工程师吕涛表示,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我国矿业必然要由“粗放浪费”向“集约高效”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依靠现代技术做支撑。
我国智慧矿山建设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软硬件产品研发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仍处在培育和示范阶段。2024年4月30日,国家矿山安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矿山智能化建设蓬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与真正实现全面智能矿采还有一定的距离。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矿山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委员副主任胡乃联认为,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不同矿山之间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差距大,智能化建设难度较大,建设积极性虽然很高,实际效果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推动矿山开采作业少人化、无人化
我国矿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鞠建华认为,随着矿山建设和采矿活动的“高效、安全、环保”,我国不少矿山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矿山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大数据、自动控制、物联网和5G等技术应用的普及,让部分矿山智能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智能矿山基于数字矿山,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储备和大数据等技术,矿山生产的实时监测、故障分析、全面感知和协调发展等全方位、多维度的智能化管理,为无人矿山建设奠定基础,推动矿山资源、采矿全阶段计划、生产、管理和决策等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根据《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智能化工作面数量占比不低于30%,智能化工作面常态化运行率不低于80%,煤矿、非煤矿山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或机器人替代率分别不低于30%、20%,全国矿山井下人员减少10%以上,打造一批单班作业人员不超50人的智能化矿山。到2030年,建立完备的矿山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体系,实现矿山数据深度融合、共享应用,推动矿山开采作业少人化、无人化,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矿山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伟认为,智慧矿山的终局是实现矿山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远程化、无人化的进程是成套装备在元宇宙技术框架下的系统融合。
《2024智能矿山与无人驾驶行业蓝皮书》预测,无人驾驶方案将推广至完全开放的道路网络,实现从矿区到火车站、港口、货场等物流中转点,以及发电厂、建材厂、冶炼厂等下游客户的全链条运输,彻底打通矿物运输的全链条,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无缝连接,为矿主提供全周期的无人驾驶服务。周伟表示,当前,矿山面临的多系统复杂性问题尤为突出,“数据孤岛”现象严重。目前,矿山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矿山采区、排土区等关键区域时空变化进行精确的数字化映射,构建起一个全面的“数字空间底座”平台。在数字矿山总体框架下,“数字空间底座”将提供基础平台,对接采矿数字一体化设计、生产运营管理系统、综合管控交互平台、物联网监测管理、智慧矿山运维管理,自动驾驶与智能装备。
智能矿山领域已经走出了一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新路径
展望全球关键矿产的时代已然来临,行业竞争格局随之改变。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副会长兼矿业专业委员会会长陈必彬分析,关键矿产需求崛起将定义矿业的未来,矿业企业需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矿业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需要加强与资源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坚持矿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有力、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和实体经济稳定增长,做好智能矿业、绿色开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业安全、矿业数字化五篇大文章。2024年4月15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和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快融合5G、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推动矿山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管理效率。
智能矿山建设是我国矿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沿方向,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为矿业行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矿业行业必须紧跟这些技术发展的步伐,实现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目前,我国智能矿山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技术供应到企业需求认知的转变,再到实践落地,智能矿山领域已经走出了一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新路径。未来,矿山将以“集控化、少人化、无人化”为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完善基础自动化设备设施,为数字化、智能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比如,酒钢主动着眼难点、聚焦高点,汇众智、提效力、增活力、强内力,智能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水土不服”到“落户扎根”,矿山逐步迈进高效智能发展阶段。
据介绍,2024年以来,酒钢立足“5G+智慧矿山”建设实际,调整生产组织模式,强化设备保障,优化作业环境,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夜间采矿无人化作业,打造高度集成、高度共享、高度成熟的无人智慧矿山的“底气”十足。在探索现代科技对矿井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再造道路上,兖矿能源转龙湾煤矿千万吨级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建设团队发挥大数据的天然优势,以智能技术驱动数据洞察,以数据洞察驱动矿井安全高效生产,致力于让智能化走进百米井下,以信息技术改变一线采煤工人的工作方式,助推矿井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经过不懈地努力和辛勤付出,实现了矿井智能化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量变”和“质变”。(作者:孟凡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联专家委员会在京举办“十五五”规划工作交流会 机械工业 2025年7月31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机械联)专家委员会主办的“‘十五五’规划工作交流会”在中国机械联举行。中国机械联专家委副主任、副会长罗俊杰,副会长宋志明,总经济师、副秘书长佘伟珍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联专家委副主任陈斌主持。会议总结了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前期工作,相关规划编制工作组交流了经验做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动员和部署。会上,宋志明通报了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体系编制进展情况。他指出,规划工作启动以来,会长徐念沙及多位会领导带队开展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工作总部相关部门及行业协(学)会负责同志也多次组织开展调研活动。目前,《机械工业“十五五”发展纲要》已形成初稿,大多数的专业规划和专题规划已提交了规划修订稿。宋志明就规划时间节点、质量要求及下一步征求意见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并明确要求,各规划编制工作组要加快进度、严控质量、加强沟通,规划编制办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在行业经验分享环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规划发展部主任王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专责魏玲、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总工程师瞿辉,先后就钢铁、电力、石化三大用户行业运行态势、装备需求及规划编制工作经验作专题报告,为机械工业精准对接需求、稳链固链提供了宝贵信息。在规划编制单位交流环节,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冠军、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剡水、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秘书长吕东显、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明翠新等四家规划编制单位代表,分别就各自领域规划编制的创新做法与经验体会进行了分享。罗俊杰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前期工作成效与宝贵经验,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发展环境与核心命题,聚力攻坚,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对于规划编制后续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强化战略引领,提升规划的前瞻性与指导性;二是科学设置目标,提升规划的引领性与可行性;三是深化研究论证,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四是突出务实管用,提升规划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五是加强协同联动,确保规划编制任务按期优质完成。最后,陈斌就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提高站位,把“规划”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局中去谋划;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规划做成解决问题的路线图;三是强化统筹协同,把规划变成全行业共同的行动纲领。来自综合性行业协会代表与机械工业各专业、专题规划编制单位,以及中国机械联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等近百名代表参加会议。(行业发展部)
-
薛一平副书记会见湘潭大学刘金刚副校长一行 机械工业 2025年7月30日上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薛一平在总部会见了湘潭大学刘金刚副校长一行。秘书长宋晓刚,湘潭大学工会副主席马卿、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周友行院长等共同参加会见。刘金刚副校长介绍了湘潭大学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在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主要成效,并表达了与中国机械联和系统协学会建立紧密联系的愿望。薛一平副书记对刘金刚副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系统介绍了中国机械联的基本情况和业务职能。双方一致表示,愿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协同发展。中国机械联科技工作部、办公室,湘潭大学办公室等部门同志参加会见。(办公室)
-
聚焦2025山东清洁能源产业博览会:共绘绿色低碳发展新蓝图 电工电器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浪潮下,清洁能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9月15-17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贸促会、烟台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节能协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5山东清洁能源产业博览会”将在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这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以“发展清洁能源・共享低碳未来”为主题,紧扣“新能源、新动能、新装备、新模式”,为国内外清洁能源领域的精英搭建起一个集交流合作、应用推广于一体的高端平台。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本届博览会肩负着推动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接山东省脱碳需求及烟台市创建清洁能源示范市需求的重大使命。展会将充分发挥山东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产业优势,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在展区规划上,3万平米的展览空间涵盖了五大核心领域,全方位展示清洁能源产业的前沿成果。氢能产业展区聚焦氢气制造、储运、加氢设备及燃料电池系统等全产业链环节;风光储充产业与技术展区汇聚海陆光伏、海上风电、储能及充换电等关键技术与装备;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及装备与构网型设备展区呈现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构网型储能等先进技术;新型动力系统技术及装备展区展示燃气轮机、氢燃机等高效动力解决方案;零碳园区/工厂、节能技术及装备、智慧能源技术展区则聚焦零碳园区建设、节能技术及智慧能源管理等热门领域。同期举办的系列专场活动更是精彩纷呈,为参会者带来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2025第十八届烟台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博览会”将展现核电领域的创新成果;“2025山东光伏产业与储能高质量发展论坛”、“2025山东风能与海上能源开发建设发展论坛”等活动,将汇聚行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产业发展趋势与技术突破方向。此外,“氢能燃料电池资源利用项目洽谈会”、“新能源产业经贸投资对接会”等活动,将为企业搭建合作桥梁,促进产业资源高效整合。对于参展企业而言,本届博览会是展示自身实力、拓展合作空间的绝佳契机。无论是国际国内的科研院校、行业央国企,还是行业领军和创新企业,都能在这里集中展示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成就。从氢能的前沿技术到风光储充的系统解决方案,从新型电力系统的装备创新到零碳园区的建设实践,全方位的展品范围将全面呈现清洁能源产业的最新进展。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为参展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展位选择,包括豪华特标、标准展位及室内空地等,满足不同企业的展示需求。有意向的企业请于2025年8月30日前,将参展报名表以电子邮件或微信方式反馈给大会组委会,以便及时锁定参展席位。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产业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推动能源与工业协同发展、助力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让我们相约烟台,共赴这场清洁能源的行业盛宴,携手迈向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联系人:李仕有、冯玲电话:13801178558、13581896542(同微信)邮箱:1sy_zl0vip.163.com、fenglingling@cmif.org.cn(展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