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铸链 菊香提质 —— 休宁菊花产业的工业化转型之路

2025-10-30 10:25    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

  秋日的休宁,1.82万亩菊花田如金色织锦铺展山间,黄山贡菊、金丝菊等品种在风中吐露芬芳。作为全县1万余户菊农的“致富花”,这片菊花田创造着1.98亿元的产值,更孕育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盐铺村、省级示范镇蓝田镇等产业标杆。如今,从田间采摘到终端上市,机械化加工正成为串联起种植与市场的核心纽带,让传统菊花产业在技术革新中实现品质与效益的双重跃升。

  设备迭代:破解传统加工痛点

  休宁菊花加工的机械化变革,始于对炭火烘焙模式的彻底革新。以往,菊农依赖土灶烘制菊花,不仅需72小时不间断值守,还常因温度控制失衡导致干花色泽不均、有效成分流失,每炉加工成本高达200余元。这种“看天吃饭”的模式,曾长期制约着产业发展。

  本土企业的技术突破成为转型关键。齐云山镇兴农中菊公司创始人朱国庆,历经六代产品迭代研发的空气能智能烘干机,成功攻克温度与除湿的精准控制难题。该设备可根据黄山贡菊、金丝菊等不同品种特性设定烘干参数。如今,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烘干机300台,不仅覆盖休宁全域,更远销江西、浙江等省份,成为华东地区菊花加工设备的核心供应商。

  在省级示范镇蓝田镇,机械化加工已实现规模化落地。黄山畲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微波低温真空干燥设备正高效运转,将传统30多小时的烘干流程缩短至3小时。“过去烘10斤花要烧30斤煤,现在按个按钮就行,干花颜色亮、香味足,收购价每斤能多卖20元。”蓝田镇菊农余转顺的话,道出了机械升级带来的直观效益。

  标准建立:机械化催生品质革命

  机械化加工的普及,推动休宁菊花形成了从烘干到消杀的全流程标准化体系。在畲农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十大皖药”示范基地,一条完整的智能生产线展现着产业升级的密码:采摘后的菊花经初选后进入全自动烘房,每批次可处理3.5万斤鲜花,日产能达2吨干花,是传统土灶的40倍;烘干后的菊花随即进入微波消杀环节,通过食品级设备瞬间杀灭有害微生物,使霉菌指标仅为国家标准的1/200,实现“未检出”农残的严苛标准。

  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盐铺村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其机械化加工的菊花产品因品相统一、品质稳定,溢价率较传统加工产品提升,成功进入上海、杭州等高端茶饮市场。黄山赏友花业在休宁合作基地推行的智能化加工模式更具代表性,其6条包装生产线日均产能达30余万包,替代了100名工人的24小时工作量。

  从第一台试验样机到如今遍布乡野的智能生产线,机械化正重塑休宁菊花产业的价值链。随着多功能烘干机研发推进,这些设备未来还将适配中药材、食用菌等多种作物加工,为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在1.82万亩菊花田的映衬下,机械轰鸣声与菊香交织,正奏响休宁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责编:lxh)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协会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