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领航:食品产业升级呼唤机械装备变革
2025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通过十项行动推动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食品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食品机械行业直接承接政策带来的设备需求、技术迭代与生态重构机遇。
一、规模扩张与集群建设:打开设备需求增量市场
《计划》设定的量化目标为食品机械行业勾勒出清晰的市场空间。根据规划,2025至2027年食品加工产业工业产值将逐年攀升至321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至1350家,同时打造超千亿、500亿级、百亿级多层次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必然带来设备新增与更新需求,尤其在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中,设备需求或将呈现集中爆发态势。
在产业布局优化行动中,《计划》明确建设多类特色生产加工基地,直接催生专项设备需求。以特色米粉产业为例,南宁、柳州、桂林等核心区的加工基地规模化生产,亟需米粉自动化生产线、熟化灭菌设备等专用装备;新茶饮原料加工聚集基地建设则对茶叶杀青、萃取、浓缩等标准化机械提出刚性需求。而沿海大豆油加工基地、合浦月饼小镇等20余个特色园区的推进,将形成批量设备采购订单,为食品机械企业提供稳定的需求来源。
细分产业的延伸升级更拓宽了设备需求维度。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粮油加工向功能性油脂、新型豆类食品延伸,需要高精度提取设备与深加工生产线;乳制品产业发展奶酪、黄油等高附加值产品,亟需专用发酵与分离设备。新兴产业培育方面,预制菜产业明确“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物联网监控”,生物制造产业需生物发酵与提取纯化装备,这些细分领域的突破正成为食品机械企业新的增长极。
二、技术创新导向:驱动装备迭代与赛道拓展
《计划》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明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食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加快开发多元化食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发展层次。这一导向正倒逼食品机械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迭代。
数字化转型为智能装备开辟新赛道。《计划》提出“深化AI赋能食品加工产业升级”,推动生产全环节数字化管理,鼓励开发“食品生产智能监控溯源”等技术方案。这一要求直接拉动智能装备需求:流程型行业的数字车间建设需要定制化智能生产线,原料管理环节亟需数据采集终端与工业互联网适配机械,而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政策的衔接更要求设备具备二维码高精度印刷与数据同步能力。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例,罗汉果甜甙提取、湿米粉保鲜等技术攻关的产业化,离不开集成智能监控功能的专用设备支撑。
绿色低碳转型催生环保装备需求。《计划》强调“加快绿色节能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推广节水、节能、节粮装备,同时鼓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这为食品机械企业指明两大研发方向:一是节能型设备,如低能耗灭菌机、高效节水清洗设备等;二是资源循环利用装备,例如果蔬皮渣活性成分提取设备、畜禽副产品高值化利用机械等。北海虾滑产业的虾壳利用、南宁水牛乳产业的乳清加工等项目,已释放出明确的环保设备需求信号。
三、产业链协同与政策保障:构建行业发展支撑体系
《计划》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核心思路,通过产业链协同与要素保障措施。
产业链协同机制强化了供需对接效率。《计划》鼓励食品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联合开发技术方案,这种“需求端—供给端”的直接对接,让机械企业能够精准把握加工工艺需求,开发定制化装备。在企业培优育强行动中,百亿级领军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扩大设备采购规模,而“专精特新”食品企业的成长则创造了个性化设备需求,形成多层次市场格局。这种协同模式与玉米主食化产业中“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机制异曲同工,均通过产业链联动提升装备适配性。
开放合作与要素保障降低了行业发展成本。《计划》推动建设东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面向华南西南及东盟的产业集群建设,为食品机械企业提供了跨境配套机遇,有助于拓展外部市场。在资金支持方面,工业振兴资金、专项债等政策为食品企业更新提供资金保障,间接降低机械企业的市场开拓难度;产教融合政策则助力机械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技术人才,解决研发与应用衔接的痛点。
标准体系建设规范了行业发展秩序。《计划》提出建立预制菜标准体系,支持全产业链标准建设,这将推动食品企业向标准化方向发展。符合地方特色产业标准的专用设备,如螺蛳粉自动化生产线、六堡茶精深加工机械等,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为企业打造细分领域标杆创造条件。同时,标准的统一也降低了设备适配成本,提升了行业整体运行效率。
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食品机械行业将从被动配套转向主动赋能,在支撑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为区域产业体系现代化提供坚实装备支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联会领导出席聊城市供需对接活动 机械工业 10月17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聊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城市协同发展大会(聊城)暨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聊城举办。大会以“链动产业共赢未来”为主题,围绕十二大重点产业链开展对接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李春生等领导受邀出席会议。苏波、侯云春和李春生并做了大会致辞。大会举行了聊城供需对接清单发布及签约项目仪式,50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大会。会后,徐念沙会长和聊城市分管工业的相关领导就目前地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痛点,中国机械联发挥行业组织的优势,帮助地方诊断、服务,赋能地方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李燕霞总工程师和国际合作部有关同志参会并参加交流。
-
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机械工业 10月16日下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于2004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22届,今年由台方主要承办。此次会议以“智能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为主题,汇聚了包括四十余位台湾代表在内的近150位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工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次会议得到了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的大力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秘书长宋晓刚,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庄大立、秘书长许文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秘书长牛辉、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专家委主任侯睿、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崔鹤松、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副会长殷和平、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监事长邸敏洁以及中国锻压协会等行业专家,南通市台办主任陈鸣华以及南京市台办等地方台办代表出席此次活动。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大合照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但大陆机械工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大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台湾企业坚定信心,抢抓大陆发展机遇,共享政策红利。他强调,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与AI深度融合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两岸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他同时指出,中国机械联打造了智库、标准、国际合作等多个平台,愿为陆台企业搭建桥梁,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两岸行业交流和企业务实合作,促进两岸机械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徐念沙会长致辞庄大立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连续举办二十余载不曾间断,已成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两岸机械工业不断进步和融合发展。当下,智慧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正引领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两岸机械工业更应紧密携手、深化合作。他衷心期望与会代表能够借助交流会搭建的优质平台,共同探寻智慧机械与AI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开创两岸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庄大立理事长致辞会议延续历年惯例,报告两岸机械工业产业发展情况。中国机械联宋晓刚秘书长和台湾机械公会许文通秘书长就两岸机械工业发展概况、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共同推动两岸产业智能化升级与融合发展提出建议。随后,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侯睿主任就机械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与实践进行分享,希望推动两岸机械工业绿色协同发展,实现减碳共赢。宋晓刚秘书长做大陆机械工业发展报告许文通秘书长做台湾机械工业发展报告在大会的交流环节,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四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做专题演讲。大陆方面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小艳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磨床制造领域的应用探索,宁波海天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胡炳谦博士分享了企业在智能化升级和AI探索方面的经验和思考,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台湾方面上银科技公司总经理张云杰就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发展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华物联网自动化事业群副总经理蔡奇男分享了AIoT驱动场景革新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智能装备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两岸行业企业代表进行专题分享会后交流晚宴上,两岸代表热络交流,增进了解,探讨合作。活动期间,台湾代表团还参观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机械工业企业,实地了解了当地机械工业的发展情况和科技创新成果,为未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合作部)
-
关于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CRIC2025)的通知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各有关单位: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装备、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整机产品性能质量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应用场景从工业主导到向千行百业加速渗透、多个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产业综合实力实现大步跨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今年“智能机器人”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创新平台构建、关键部件研发、应用场景开放、金融人才支持等多要素共同发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更是布局智能机器人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于11月10-12日在上海组织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大会主题: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会议地点: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市普陀区光复西路2739号)报名咨询:戴应奇13758030699商务合作:朱函18500968033扫码报名参会详见通知正文:(机器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