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的爆红:食品机械行业的反思与机会

2025-10-14 14:26    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

  最近江西景德镇的一位名为“鸡排哥”的摊主走红网络,以一句句出圈语录、一颗真诚的服务之心和新鲜食材的坚持迅速吸引眼球。他每天早出晚归,用铁锅现场炸鸡排、当场售卖,强调“天天新鲜采购腌制”“认真做事、不糊弄”,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烟火气代表。媒体和网友纷纷解读,“鸡排哥”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餐饮乃至食品行业在品牌、人性化和品质焦虑时代下的一次标本级案例。

  对于食品机械设备行业而言,这一现象带来了多个深层启示:

  首先,是“透明可见”与“原味承诺”的回归。在消费者疲于面对过度包装、华丽宣称但经验口感与品质落差时,“鸡排哥”用现场炸制、腌料展示、机器人少、仪式简单的方式,给人一种“看得见”“吃得安心”的体验感。他虽不是高科技店铺,但凭借极少的介质“加工工序隐藏性”搭建起信任感。这提醒机械设备厂商:设备的包装不必极度炫酷,核心在于流程透明、可视化输出。自动烹饪、预处理、分段透明工况显示、状态LED指示、实时监控参数展示等功能越直观越能赢消费者信任。

  其次,是个性化与差异化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崛起。鸡排哥即便只是街边摊,却因对“鸡排口味”“表皮脆度”“腌制比例”的独特坚持,形成了差异化卖点。这意味着食品生产设备如果能够在标准化之外还具备可调节性、可微调能力,更为灵活的参数开放与插件附加,将链接“小批量个性化”这个未来趋势。设备厂商若设计可替换模块、快速调参通道、个别工艺流程可插拔的系统架构,就更容易被那些追求差异定位的品牌接受。

  第三,是情绪价值与交互体验正成为食品消费新维度。鸡排哥的一句“如果鸡排不脆,我停止售卖”、“谁给我扫 0.01 元将无法原谅”等语句,本质上增加了与顾客的情绪交流、互动。它不是简单卖产品,更在卖一种氛围、一种表达。这要求食品机械设计厂商,在设备的人机接口(HMI)、服务场景的接口、诱导反馈逻辑上也应落地“互动感”。例如,设备可在忙碌状态之外显示友好提示、温馨文案或调用顾客扫码参与的交互式界面,这种微互动或许并不影响产能,却能显著提升用户记忆点。

  第四,是轻资产、低门槛成为小型品牌发力点。鸡排哥仅凭一辆三轮车、一口锅就出圈,他的成功打破了“必须有厂房、必须有大店面”的幻觉。对食品机械行业而言,这意味着更多“桌面级”、单品线级、小型厨房机械设备的市场空间正在被开启。轻型货架式烤炉、便携式油炸机、小型真空腌渍箱、半自动切片机、模块化包装机……只要设计体量轻、价格亲民、功能实用,就有可能成为未来“草根创业者”的首选装备。

  第五,是品牌与器械商的合作机会。鸡排哥的成功并非有巨额资金铺设,而是其在网络传播中的爆点被平台、内容生态共同推波。机械设备商若能提前与区域品牌、小规模餐饮客户建立开发共创机制——在设备引入之前就参与口味、节奏、运营机制的设计——就可能将设备渗透率与品牌忠诚度合二为一。当“设备+品牌”成为共同成长的关系时,设备厂商不再是工具提供者,而成为“合作伙伴”,这意味着更高的利润、更紧密的客户绑定与更大增长空间。

  最后,鸡排哥背后也揭示了一个机制风险:流量导向的非可持续经营。一个小摊出圈,可以带一波销售高峰,但若不能在品质、供应链、设备支撑上建立持续能力,一旦流量风潮退去,就可能陷入回落。因此,作为食品机械行业从业者,应警惕“设备卖爆款”的短视思维,而应以“服务能力+长期升级路径”为设计导向,为品牌提供可拓展、可升级、可持续的设备系统。

  归根结底,鸡排哥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简单的路边摊中,消费者仍在用味觉、信任与情绪去定义好产品。不靠复杂技术、只是靠烹饪温度与态度就能拥有粉丝,这就是食品行业本质力量的回归。而食品机械行业的使命,是把这种力量从单点爆款,变成可复制、可扩展、可持续的支撑系统。未来的厨房,不只是自动化的锅碗瓢盆组合,更是情感与信任可以被承载的机器空间。鸡排哥火了,提醒我们技术不只是“冷冰冰的效率”,还可以是“温度的科技”。






(责编:lxh)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协会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