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三体系”监督审核
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成功通过中联认证中心对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简称“三体系”)的现场监督审核,体系运行持续有效,认证资格获推荐保持!
2025年8月11日至13日,中联认证中心审核组专家莅临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对公司建立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GB/T 24001-2016)、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45001-2020)进行了全面、严格的现场监督审核。
审核组依据三大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要求,通过严谨细致的文件审查、现场观察、沟通访谈,对公司“三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验证。
审核组与公司高层就战略方向、经营目标、市场环境、内外部因素变化、风险机遇应对、资源保障、体系绩效、证书使用及合规义务履行等进行了深入沟通。
随后重点对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工艺执行(特殊过程)、原材料进货检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设备管理、计量器具检定维护等核心环节,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顾客满意度与反馈处理(包括退换货及售后服务);对环境因素与危险源识别管控、危化品及危险废弃物管理、污染物排放、有害作业环境监测与职业病防护、消防安全管理等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关键领域,并检查了公司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合规要求的识别、获取及遵守情况进行了审核检查。审核组专家在审核过程中,不仅严格检查,还对标准的理解和应用给予了专业的指导,并对标准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了验证。
在8月13日下午举行的末次会议上,审核组对公司“三体系”运行情况给予了积极评价,充分肯定了公司领导层对质量、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展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确认公司“三体系”运行正常、有效,并在持续改进中,审核组最终给出“推荐继续保持资格证书”的审核结论。同时,审核组也中肯地指出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个别不足,并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主要集中在进一步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加强现场安全环保精细化管理、强化设计过程控制等方面,公司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得到持续提升。
对于审核中发现的一般不符合项,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郑重承诺,将立即组织整改,深入分析原因,举一反三,确保问题闭环管理。公司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强化执行落实,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绩效,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创造更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顺利通过“三体系”监督审核,是对兰州高压阀门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有力证明。公司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持续优化,追求卓越!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宋志明副会长参加首届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装备大会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2025年8月9日,第十一届智能制造与建造国际会议中国会场暨首届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装备大会在济南召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智能制造分会理事长宋志明应邀参会并致辞。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会议汇聚了多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行业精英,共同探讨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装备的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和创新应用。会议期间,宋志明副会长还参观了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项目盾构开挖直径17.5米,为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项目建成后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促进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的标杆性工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分会相关同志陪同参加上述活动。(智能制造分会)
-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编纂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京举行 机械工业 2025年8月8日,《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编纂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听取机械史编纂工作、出版发行工作和举办新书发布会等相关工作的情况汇报,对机械史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做出安排。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编委会主任徐念沙主持,编委会名誉主任、主编王瑞祥,机械史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执行主编于清笈,副主任赵驰、罗俊杰、李奇、郭锐,机械史编委会委员、委员代表、与会代表等66人出席会议。会议伊始,编委会主任徐念沙代表中国机械联和编委会向为编纂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编委委员、会议代表和机工社、编史办同志表示衷心感谢。会议观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机械工业”视频短片。名誉主任、主编王瑞祥从机械史的立项初衷与目的意义、机械史的内容设计与编纂组织、机械史的宣传发行与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的编纂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建议,向所有参与单位、支持单位表示了诚挚谢意。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辑陈海娟分别以高站位统筹,强组织保障,筑牢精品工程之根基;承精品意识,建协同机制,确保出版质量和进度;聚传播合力,拓发行渠道,全力做好宣传与销售为题,对《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的出版发行工作进行情况汇报。常务副主任、执行主编于清笈就即将于9月下旬举行的《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新书发布会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汇报。发布会将以“国之重器、机械华章”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传播的方式进行,目前相关工作已经启动。编委会主任徐念沙在总结讲话中发表三点意见:第一、机械史的编纂出版功在千秋,对十年的编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向所有老领导、老专家和参与者、支持者表达了感谢。第二、做好机械史编辑出版后续工作,运用中国机械联的文化平台,承担起组织、支持的责任。第三、争取把机械史资源转化为传承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机械联三大特色工作体系、各个平台要研究与机械史的相关性,要充分挖掘用好资源,推动机械史的普及,要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指导机械行业传承创新,奋进“十五五”,铸就辉煌。他强调,目前距离《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的正式出版还有不到两个月,要再接再厉共同把后续工作做好,为编纂工作画上一个圆满句号,以一部高质量的史书向国庆献礼。会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并组织参观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编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