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比79%!中国海油“增长极”再攀新高峰
一项纪录再次被刷新——2024年中国海油国内原油增产量占国内总增量的79%。
油气产量曲线持续上扬,这一增势中国海油已连续保持6年。
数字背后,是中国海油向深水要资源、向技术要空间、向管理要效率,进一步加快推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壮阔图景。
向深水要资源:不惧“风险”翻“深山”
50%、60%、70%,直到去年的79%,原油增量的每一步突破,随之而来的是几何级数上升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海油大力推进油气增储上产攻坚工程,成效显著,但勘探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未来增量何在,底气又从何而来?
“坚持以大中型油气田为勘探思路不动摇,持续向深,是做厚家底的重要支撑。”有限公司勘探开发部主要负责同志介绍。
细数中国海油去年亿吨级大发现,“更深处”的特点愈发鲜明——开平南亿吨级油田,是我国首个深水深层亿吨级油田;全球最大的变质岩潜山油田渤中26-6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2亿立方米;一口创造日产纪录的高产油气井,更是藏在渤海超5000米深的地层内……
在油气勘探领域,没有人可以轻易转动“幸运罗盘”。
为进一步形成“破局”合力,中国海油统筹战略发现、战略突破、战略展开3个层次勘探,执行分类管理,进一步放权赋能,为向“深”突破撑腰壮胆。
“统筹和自主决策相辅相成,我国深水区首个亿吨级油田发现——开平南亿吨级油田正受益于此。”勘探人员刘阳说到,向深水要资源,胆识和智慧同等重要,不惧“风险”方能翻越一座座“深山”。
向技术要空间:稳产上产硬碰硬
国内原油连续4年同比增长超300万吨,老油田连续5年保持硬稳产,设计产能连续6年超1000万吨……
持续上产是海油人“硬”拼出来的——一边是老油田相继进入“双高”(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一边是难动用储量迫切需要找到解决路径。
中国海油为什么能拼出来?技术攻关成为撬动上产空间的重要支点。
一直以来,老油田都是中国海油增储上产的根基,2024年老油田产能占比仍超“半壁江山”。为稳住基本盘,中国海油着力开展老油田挖潜“两提一降”专项工作。
从推行油藏精细描述三年行动到扎实推进稳油控水,从无人井口平台广泛应用到智能油气田“台风模式”稳定运营。近年来,海油人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与实现油田硬稳产“掰手腕”,油气田关键开发指标持续向好,在生产油田平均自然递减率大幅下降。
登高峰难,在高峰站稳更难。重重挑战下,中国海油把稠油、低渗、深水、深层等复杂难动用储量成功“变现”。
2024年12月18日,渤海油田传来喜讯——渤海稠油开发历史上首次实现年产破百万吨。
高温注采一体化、特超稠油堵控水、热剂气复合增效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应用,帮助稠油热采年产量实现阶梯式跨越,是中国海油科研人员持续向世界公认难题发起冲锋的生动佐证。
向技术要空间,靠创新争产量。标准化、智能化、无人化设计在多个领域快速推广,“璇玑”“璇玥”“海经”“海脉”等关键技术装备在勘探开发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海上低渗油田首次实现注气开发……
过去的一年,中国海油既不放过眼前难题,又同步紧盯未来发展,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建立生产一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体;依托体制机制改革,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周期;注重领军人才培养,以任务为牵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向管理要效率:攥指成拳打出更强合力
为进一步提质增效,从2020年起,中国海油党组将“勘探开发一体化”理念实体化运行,一线作业团队率先从具体工作中强化勘探与开发协同,随后中国海油总部勘探、开发两个部门合二为一,从业务指导上形成合力。
“勘探为开发闯路,开发为勘探壮胆”从口号变为共识,催生一系列成果——
2024年,中国海油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动用原油和天然气储量大幅提升,勘探运营管理系统整合双方原有的29套系统;资源大统筹大共享、节能设施试点应用、生产作业费结构化等一系列精益管理手段有效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化、优质钻完井标准化、采购集中化建设有力推进……
管理思路的调整进一步催动开发模式的变革,海上油田由最初的“独立开发”到“联合开发”,再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区域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2024年,中国海油党组提出进一步提高开发效能,在同一海域内推动“五网”协同,稳步推动“大开发、大共享、大统筹”的高效开发模式变革。
多个油田实行油气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油田开发效益大幅提升;不仅开发大油田的门槛直线降低,小储量油田也不必因经济性原因而搁浅。
上游板块齐心协力冲出新模式,专业服务板块同步紧贴主业发展,助力油气主业发展“算大账”。
“增储上产最需要什么,我们就紧贴需求研发什么”是中国海油专业服务公司的共识。近年来,中海油服自主研发的明星产品在增储上产的关键环节发挥了降本增效的重要作用;海油工程全力支持工程生产一体化、工程建设标准化,产能建设实现翻番;海油发展着力提升能源技术服务能力,为海上油气田开发开辟“便捷通道”。
从碧波浩渺的南海,到广袤无垠的渤海,一场增储上产的奋斗热潮,以磅礴之势在海上全方位铺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罗俊杰执行副会长会见豪迈集团CEO单继强一行 机械工业 4月24日上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会见了来访的山东豪迈集团CEO单继强一行。单继强阐述了豪迈集团的整体状况及现阶段发展态势,表达了与中国机械联建立紧密联系的愿望,并诚挚邀请中国机械联领导莅临豪迈集团进行调研和工作指导。罗俊杰在详细了解豪迈集团的发展状况后,对企业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并就集团的多元化经营、科研创新、管理模式和国际化发展等话题与来访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希望企业要在供应链的自主安全可控方面下功夫,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做好战略规划。中国机械联副秘书长佘伟珍以及科技工作部、机电工业杂志社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见。(机电工业杂志社)
-
《机械工业发展报告(2025)》火热预定中 机械工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ChinaMachineryIndustryFederation,简称中国机械联),是机械行业唯一的全国性综合性行业协会。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会方针,秉承“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会员和企业、服务社会”的办会宗旨。为积极回应业界对机械工业发展的关切,中国机械联适时发布《机械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客观数据系统地总结机械工业运行情况、预判未来走势,为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等全面、深入了解机械工业发展情况提供参考。《机械工业发展报告(2024)》图表节选附件:2025年机械工业信息服务资料汇款方式及订阅回执(统计与信息工作部)
-
《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征订通知 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编发的行业月度信息服务资料。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成为行业各级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金融与投资、贸易与咨询等机构及时了解与分析研究行业的重要载体,深受行业内外人士欢迎。《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包含《信息资料》和《图表专辑》两个部分。《信息资料》涵盖政策解读、经济运行、行业动态、宏观政策、宏观经济、重大装备与项目、上下游产业、国外动态等八个版块;《图表专辑》集中汇编行业增加值、主要产品产量、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进出口、价格指数等行业运行情况。欢迎广大新老用户订阅。未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书面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翻印,违者必究。附件:2025年机械工业信息服务资料汇款方式及订阅回执(统计与信息工作部)
-
《安全员》机械行业职业评价规范编制工作启动 机械工业 2025年4月22日,《安全员》机械行业职业评价规范编制启动工作会议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部召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主任李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安全生产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安全员作为现代工业安全体系的“守门人”,承担着风险预防、过程管控和应急处置的全链条安全责任。此次评价规范编制将系统构建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对推动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强化行业安全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次编制工作汇聚多方专业力量,北京华文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国家铁路局规划与标准研究院、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铸造协会、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省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有限公司、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单位安全管理领域专家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技术开发处处长郭一娟和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专家库顾问专家、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原副校长孟蓬莒共同主持。编写组专家代表北京华文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张彦平老师代表编写组专家在会议上详细解读了《安全员职业评价规范编制技术路线图》,与会专家围绕职业功能模块设计、能力等级划分标准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研讨,初步确立了"安全检查、事故处理、事故预防、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等核心职业能力框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副主任孙颐对启动会议进行总结。她指出评价规范编制工作,一是要立足“高质量发展”战略视角,合理设置职业功能和适用范围;二是紧扣《国家职业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23版)》要求,坚持编制五大原则,确保标准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构建“标准-培训-认证”一体化体系,统筹考虑题库建设、培训教材开发工作,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闭环。根据工作规划,编制组将分阶段完成标准起草、专家评审、意见征集等工作,预计2025年底完成终审。会议圆满完成既定的各项议程。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评价规范不仅填补机械行业安全领域人员评价标准空白,更将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管理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