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三连跳! 泰达汽车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纪元”
金秋九月,被誉为“汽车行业的达沃斯”的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如约而至。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迈入第21届的泰达汽车论坛持续深化集智聚识,深挖产业动能,其行业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策源地,并同步见证了天津经开区汽车产业从发展壮大到转型升级,不断向上向新而行的发展轨迹。
从燃油时代的精准定位,厚积薄发,到电动智能时代的深度转型,突飞猛进,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重镇”,天津经开区近年来持续聚焦智能化、网联化方向,精准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战略,驱动汽车产业“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持续攀升。
“新”上蓄能
三大整车实现深度转型
在汽车产业绵长的链条中,整车企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龙头角色。作为经开区汽车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近年来,一汽丰田、一汽-大众以及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持续加快转型焕新步伐,截至目前已全部部署“油电共线”改造,进一步带动经开区汽车产业链加快向“新”向“智”拓展,推动产业实现深度转型。
55秒下线一辆整车——走进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现代化智慧车间,智能制造所驱动的高效生产令人赞叹。新技术引进、新工艺应用与新产品迭代在此持续深化。今年以来,这座工厂捷报频传:探岳L车型正式上市,探岳家族迎来第100万辆整车下线;总投资23亿元的3款新车型导入项目启动技术改造,涵盖两款PHEV混合动力车型及一款燃油车型,计划2026年4月起陆续投产……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天津经开区管委会又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签署了新能源车型项目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合作新增两款全新新能源车型,计划于2027年在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投产。此举将推动该生产基地实现向“油电共线”全产品结构的战略转型,为后续引入更多高端新能源车型奠定基础,并有力助推我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泰达的另一家整车制造基地——长城汽车天津生产基地,总投资达32亿元的长城汽车DE平台新车型项目稳步推进。该产线将用于4款新车型的生产,预计第三季度可以实现整车标准化作业。项目投产后,将有效带动区域内零部件配套企业转型升级。
产业向智能化、新能源化发展的强劲势头,进一步增强了整车企业的发展信心。今年6月,一汽丰田销售公司正式迁入泰达,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布局,一汽丰田在津总部功能得到全面强化。
此外,作为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布局天津及周边市场的锚点,于2023年落地泰达的天津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工厂是区域整车企业中的重要力量,其围绕“醇氢+电动”两大核心技术路线,持续布局绿色智能新一代商用车在当地市场的投放与应用,加快在泰达搭建醇氢电动商用车新体系。
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天津经开区汽车产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纵深推进。整车厂商通过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和优化产能结构,运行效率显著提升,整体产能规模持续扩大。今年1-8月,天津经开区三大整车厂产量41.97万台,同比增长5.06%,占全市比例85.67%;整车产值486.7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市比例76.78%,新能源车型持续导入,产业“含金量”稳步提升。
补链强链
“链”出更多精彩
作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天津经开区汇聚了20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在整车企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强劲带动下,泰达近年来瞄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领域,精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现有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水平零部件供应体系。
今年年初,总投资11.53亿元的长城汽车曼德项目顺利开工,预计年底,新建的光电和热系统两个工厂将正式投产,采用最先进的智能化产线。“以前在河北生产零部件,需要运到天津组装。新项目投产后,产品距离整车产线最短仅300米左右,大大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天津爱信首款新能源减速器M190也在泰达正式下线。M190是为一汽红旗品牌的新车型配套的减速器产品,将应用于爱信集团的新能源驱动产品e-Axle(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上,该产品具备“小而强大”的特点,相较传统“电机+变速器”驱动系统,在同等生产功率下,M190更为紧凑,体积远小于传统驱动系统的一半。
……
此类好消息正接踵而至。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主动向新能源汽车赛道转型,泰达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日臻完善。
这样的产业升级与龙头引领效应,离不开高能级载体平台的强力支撑。天津经开区重点打造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持续丰富产业载体资源,聚焦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及智能驾舱、自动驾驶等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领域,与经开区原有汽车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显著集聚效应。
如今,以舍弗勒天津新能源智能制造新产品投资项目、大众变速器MengMeng动力电机项目、大众变速器APP550动力电机、敏实集团新能源电池盒项目、三星SDI动力电池项目、电装电子能量卡和毫米波雷达项目、易鼎丰整车控制器项目等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核心零部件项目相继落地,持续塑造着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据统计,去年泰达零部件企业产值规模达676.5亿元。
“绿”动赋能
共筑产业可持续新生态
当前,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共识。作为全国重要的乘用车产业基地,天津经开区拥有完备的产业链条、深厚的技术积淀与丰富的人才储备,在发展汽车再制造产业方面具备显著综合优势。当前,区域也正着力构建覆盖整车改装、零部件再制造、电池循环利用、残值评估及智能保险等环节的汽车后市场全产业链体系,通过资源高效循环与低碳技术应用,推动产业绿色升级,打造更具可持续性的汽车产业生态闭环。
不久前,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机动车有限公司正式入驻于家堡新金融大厦。作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主要锚定机动车资源全链整合、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支撑、行业规范生态重构三大方向,将立足天津经开区,全力打通退役车辆“收—拆—用”全流程,重点发展车辆回收、精细拆解、汽车后市场、交易平台四大业务,通过规模化再生利用、全流程质量管控和国际先进技术合作,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产业碳足迹。
无独有偶,在经开区现代产业区,总投资约5.81亿元的渤天-远程二手车再制造产业示范园区项目正式落户。该项目聚焦商用车再制造,拟覆盖轻卡、重卡、客车、专用车等众多品类,年产能预计达7500辆,达产后产值超过10亿元。园区采用先进的生产检测技术和智能化仓储物流系统,通过整车修复、核心部件焕新等工艺,特别是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再制造,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
从“制造”迈向“制造+再制造”,天津经开区汽车产业正加速升级为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通过零部件的高效再利用,每年可减少大量钢材消耗及碳排放,为区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实质性碳减排贡献。
站上新赛道,积蓄新力量。未来天津经开区将进一步围绕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供应链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汽车工业新“赛道”上笃定前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张文宏副会长出席《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国家职业标准终审会议 机械工业 2025年9月24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组织的《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国家职业标准终审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张文宏,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有关领导等出席会议。来自宇通集团、东风汽车、上汽乘用车、北京现代、陕西集团、比亚迪、奇瑞新能源、浙江吉润、万通集团、郑州大学等30余家企业和院校的专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副主任孙颐等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张文宏指出,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转型,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对保障车辆安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本次终审要着力确保标准内容科学实用、等级划分清晰合理,尽快完善后推动标准颁布实施,为行业人才培养、技能评价和竞赛组织提供依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有关领导表示,“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24年发布的新职业,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职业的发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标准的开发,将为开展社会性人才评价、职业培训以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重要依据。他重点对国家职业标准编制技术规程进行了讲解,强调标准应聚焦“人的能力”要求,突出实用性、等级性与可操作性。他希望评审专家立足岗位实际,凝聚共识,严格把关,共同打造高质量的职业标准体系。在标准审议环节,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副部长李亦轩代表主编团队就标准内容及公示期间反馈意见作了系统汇报。与会专家对标准文件中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权重表、附录等几部分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建设性修改建议。经充分研讨,与会审定专家一致认为该标准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五个原则;职业技能等级、职业功能和工作内容的划分合理;标准各部分的内容全面;体例格式以及专业术语的使用规范。审定组一致同意该标准通过终审。此次《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国家职业标准终审会的顺利召开,不仅完善了机械工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更促进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人才评价工作推进。(评价中心)
-
徐念沙会长会见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主席 机械工业 2025年9月23日下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在工作总部会见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主席伯特伦·考拉思一行,双方围绕加强中德机械工业及两会合作展开务实对话。中国机械联秘书长宋晓刚、副会长叶定达,VDMA对外贸易部部长奥利弗·里希特伯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柯迪雅等参加会谈。徐念沙会长对考拉思主席一行专程来访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系统介绍了当前中国机械工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和中德贸易情况。他指出,德资企业目前在华发展态势良好,中方始终欢迎包括德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来华发展。中国机械联将持续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助力两国企业共享发展机遇,提供政策咨询、市场分析等支持,并通过行业组织桥梁作用向政府反映外资企业在华发展诉求,推动双边企业深度合作。考拉思主席表示,中德机械工业合作历史悠久,既存在市场交易关系亦保持良性竞争。他介绍,VDMA已转型为欧洲机械行业代表组织,拥有3600家会员企业,覆盖320万产业工人。当前,双方均面临数字化转型挑战,需通过标准化等推动设备互联互通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VDMA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柯迪雅进一步表示,希望和中国机械联加强沟通与协作,未来共同组织更多双边产业交流活动。针对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双方一致认为,作为全球最大工业组织,需共同应对贸易壁垒,维护自由贸易秩序。未来合作方向将聚焦中国机械联正在编制的机械行业“十五五”规划,探讨中德在行业现代化中的协同路径。面临因地缘政治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双方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互信,增强信心。此次会谈以实际合作需求为导向,既回顾了中德机械工业的合作基础,也明确了未来在数字化转型、标准制定、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方向,为两国产业界深化互信、共谋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机械联国际合作部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国际合作部)
-
徐念沙会长应邀为中航集团开展法务主题讲座 机械工业 2025年9月22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赴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集团”),以“创造法务价值,助力创建一流”为主题,为法律部作专题讲座,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全员参加,这也是一次党组织共建联建活动。本次讲座是应中航集团法律部邀请并命题,中航集团总法律顾问张华主持。中航集团总经济师、董事会秘书肖烽,以及来自董事会办公室、法律部等30余人参加。讲座围绕四大核心议题系统展开:一是法治风控合规体系的高效运作逻辑,二是法务工作在战略执行中的价值创造路径,三是数字化转型下法务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四是一流法务团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模型。徐念沙结合中外法学思想史、经典案例与企业实践,讲解了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法务工作不仅要成为企业防范风险的“盾”,也要成为助力业务开拓与价值创造的“矛”,这才是其真正的战略价值所在。讲座持续约两个小时。在随后的互动交流环节,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提问。问题涵盖法务部门如何更有效地融入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如何落地执行与动态监控、法务工作如何支撑企业战略决策、法律与经济学交叉地带的现实挑战、法务人员与业务人员如何有效沟通等多个方面。徐念沙会长逐一作出解答,并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阐释了法务在战略规划、合同管理、创新业务模式中的积极作用。他强调,法务人员应具备业务思维和战略眼光,在合规基础上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与会人员普遍认为,本次讲座内容深刻、视角开阔、观点新颖,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不仅解答了当前工作中的诸多困惑,也为推进法治中航建设、助力打造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产业集团提供了参考。张华副总裁代表集团对徐会长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认为讲座把理论和业务紧密结合,内容翔实、逻辑清晰、案例生动,是集团历次讲座中与实践结合最为紧密、将法学和经济学基本理论讲解最为透彻的一次讲座,是听过最好的一次法律讲座,不仅解答了困惑,更打开了法务团队服务的新思路。肖烽董事会秘书表示,徐会长提出的“盾”与“矛”的比喻极具启发意义,令人联想到“攻势布雷”战术——法务工作应前瞻布局、深入业务前沿,既要防控风险,也要助力博弈。他认为,讲座内容既融通了前沿法治理念,又切中了航空运输行业的特殊属性和需求,为集团未来的法务支持和董事会战略决策提供了思路。为准备此次讲座,中国机械联组织成立了专项写作小组,江西财经大学李晔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廉翔鹏经济学博士,以及中国机械联姚之驹、翟祥辉、赵军平、赵明等共同参与。写作小组成员普遍表示,此次工作不仅自身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专业能力,更扩大了中国机械联的影响力。为今后承担类似的任务奠定基础。(行业发展部)
-
中国机械联专家委召开2025年三季度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商会 机械工业 2025年9月22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在北京组织召开2025年三季度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商会。会议由专家委副主任陈斌主持,中国机械联副会长、专家委副主任罗俊杰,专家委专务委员蔡惟慈,副会长宋志明、叶定达,总工程师李燕霞出席会议。会议通报了2025年1-8月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会委员专家围重点行业三季度运行特点、存在问题和全年指标完成情况以及明年形势展开交流,并就做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工作提出政策建议。会议认为,2025年三季度机械工业延续稳中有进态势,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如期实现。2026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要坚持“谨慎乐观”主基调,切实规范产业竞争秩序,稳妥推进机械工业由贸易型出海向投资型出海转变,持续推动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刘征、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张秋鸿、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超、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宗列、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行业协会科技部主任邹连阳、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单希强、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明翠新等委员专家代表行业发言。中国机械联国际合作部、统计信息部、行业发展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专家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