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生态专场】东风奕派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基于大数据的用户洞察与场景服务探索实践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将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东风奕派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发表题为“基于大数据的用户洞察与场景服务探索实践”的演讲。
东风奕派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本次是我首次参加泰达论坛,非常荣幸能与大家交流,也十分感谢泰达论坛20多年来为汽车行业搭建的交流沟通平台。奕派科技于今年6月26日正式成立,两个月来,公司受到行业及各位媒体的关注。东风集团成立奕派科技,核心目的是聚焦用户需求,以更灵活的机制与更快的响应速度,提升服务效率、拉近与用户的距离,致力于成为一家让用户信赖的企业。
目前,奕派科技旗下拥有东风奕派、东风风神两大品牌,品牌发展格局为“奕派向上,风神向新”,全面覆盖主流乘用车市场。公司成立以来,销量连续两个月实现环比增长,8月份销量达2.9万辆,同比增长61.8%,展现出“奕派速度”,已成为东风自主乘用车领域的主力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五年,中国汽车产业不仅实现产销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更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浪潮中完成产业升级与价值重塑。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审视现状:当前汽车行业的硬件竞争边际效应持续递减,各企业不断向汽车中堆砌各类配置与硬件。那么,下一阶段汽车行业的增长引擎究竟在哪里?我认为,答案在于用户本身,在于海量用户数据背后,在于那些尚未被满足的场景需求之中。
接下来,我将分享奕派科技在该领域的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各大车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被几类问题困扰:
一是“产品之困”。当前行业陷入“军备竞赛”式的内卷,配置堆砌、功能趋同的现象普遍存在,但这却越来越难打动追求品质与精致体验的用户。
二是“营销之困”。各企业面临增长焦虑,投入的营销费用不断增加,但费用使用效率却持续边际递减。
三是“服务之困”。以往的标准化服务,愈发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期待,我们提供的服务往往“慢半拍”,或与用户需求不匹配。
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行业已进入“用户时代”。若我们的思维仍停留在过去的“产品时代”,便会出现各领域各自为政、数据不通、标准不一的情况,导致无法清晰勾勒用户真实画像、难以识别用户真正需求。同时,受安全与法规方面的顾虑影响,数据价值也难以充分释放。
我们究竟是在“经营汽车”,还是在“服务用户与人”?基于此,我们必须完成三大转变:
在产品侧,需从“功能驱动”转向“场景驱动”;
在营销侧,需从“广撒网”转向“精准触达”;
在服务端,需从“经营汽车”转向“服务最终用户”,即“服务于人”。
实现这一系列转变的基础,正是基于大数据的用户洞察与场景洞察,通过数据为产品、营销、服务赋能。这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尽管奕派科技成立时间不长,但在东风集团“科技跃迁 3.0”战略指引下,我们始终在积极探索以用户为中心的全场景数字化管理:深入各类真实使用场景,打通产品、研发、制造、营销、服务全链路数据,推动数据流动与循环,持续创造价值。
简单来说,我们的实践可概括为“融合、拆分、赋能”三步:先融合公域与私域大数据,通过数据清洗将数据拆分为基础数据单元,再将这些基础数据精准赋能至各类场景与业务流程,实现全场景数字化覆盖,最终让数据服务于用户。具体而言,数据赋能聚焦以下四大场景:
场景一:用户需求洞察,从“捕捉微需求”到“预判需求”。
大数据正改变我们理解用户的方式。传统主机厂长期开展的市场调研,核心是“为用户之所想”;而“大数据+调研”的结合,能帮助我们“想用户之未想”。
在东风风神L8研发初期,我们通过公开数据与用户调研发现,家庭用户比例持续增长;同时,行车数据与用户反馈显示,超40%的用户每月出行旅游两次,后排使用率超过70%。结合情绪识别技术与深度访谈,我们目前每周会生成专门的用户情绪分析报告。
最终我们得出结论:家庭出游场景增多,舒适感与愉悦体验成为用户刚需。因此,在东风风神L8的设计中,我们果断将原本高端车型配备的“豪车五件套”,冰箱、彩电、沙发、全景音响、小桌板全部搭载,打造出一款“为全家而生”的SUV。这种“捕捉显性需求+预判潜在需求”的逻辑,能显著减少产品定义阶段的偏差,让需求洞察更高效、更精准。
场景二:产品定义创新,将场景选择权交给用户。
我们深知“用户比我们更懂自己的生活”,因此坚持将场景选择权交给用户。具体实践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以大数据赋能多场景用户共创。例如,我们总院正打造Agent智能体,借助大数据与智能体的融合,将智能座舱拆解为多个基础功能模块,并将模块自定义权完全交给用户,打造个性化、专属化场景。以车内空调使用为例,通过一排Agent智能体,系统可自动识别车内乘员为男性、女性、老人或儿童,并根据其乘坐位置,通过智能模块调整温度、风速等参数,实现“因人而异”的设置。在奕派007与008开放38个SOA模块后,全年用户自定义场景触发次数近2000万次。用户用选择告诉我们:他们需要的不是主机厂定义的“千篇一律”的功能,而是能真正满足自身需求、甚至潜在需求的“智慧伙伴”。
另一方面,以大数据赋能功能迭代。数据能真实反映用户使用习惯。以奕派007推出的“战斗模式”为例,从上线后9周的用户使用率数据来看,自第三周起,使用率从92%下滑至不足20%。通过用户访谈,我们了解到核心原因是该功能需手动切换与重启,操作不便。为此,我们迅速对软件进行迭代,新增声控触发与自定义场景联动功能,此后用户使用率重新回升至前期高点。这一案例表明,数据能指导我们以用户期待的方式优化功能,让每一次迭代都更精准、更具针对性。
场景三:营销精准触达,从“大海捞针”到“精准滴管”。
我们正通过全场景营销体系逐步实现“精准滴管”,具体分四步推进:
第一步是“全景洞察”。通过360度用户视图识别不同场景需求,例如年轻奶爸更关注儿童安全,商务用户更重视车内静谧体验;
第二步是“精准触达”。在完成用户画像分析后,在对应渠道开展精准投放,如开学季推送“车内早餐”“放学小憩”等场景化内容,在用户常去的商圈举办快闪店体验活动;
第三步是“个性化服务”。根据用户驾驶行为,主动推荐适配的保养套餐;
第四步是“精细化运营”。通过分析各渠道营销投入产出比,持续优化营销策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单条线索的CPL(单次获取成本)与CPS(单次销售成本)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通过对车辆行驶数据的实时分析,我们始终以用户为核心,推动营销从“广撒网”转向“找对人、说对话”。
场景四:服务全程陪伴,将用户口碑作为“一号工程”
奕派科技成立之初,便将用户口碑作为“一号工程”推进:全渠道接入用户反馈,我个人也会每天在微博与用户沟通互动,倾听用户的意见、批评与建议。借助AI语义洞察与全域知识库,我们实现了问题发现、梳理、反馈的自动化处理;内部建立“三个一”客诉处理机制,客户诉求10分钟响应、1小时给出解决方案、1天完成闭环。例如,我们的车辆碰撞监测系统一旦捕捉到异常信息,会自动触发预警,服务中心随即启动SOS流程,快速响应报警求助、车辆救援、保险代步车等需求,真正实现“用户与服务同行”。这正是数据赋能的价值,让车辆状态显性化、实时化,为主动服务提供依据。
我们所有的探索与实践,最终目标是让技术成为“可感知、有温度”的服务:让数据读懂用户的当下,预见并赋能用户的未来。我们坚信,只有围绕“人”开展创新,汽车才能真正成为用户生活中的“智慧伙伴”。
最后,我想提出三点行业建议:
建议一:建立行业数据安全使用标准,保障用户隐私与信息安全。推动制定汽车数据分类分级访问控制的统一安全标准与数据治理框架,推广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建议二:共建行业新生态,实现信息共享与价值共创。建议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牵头,构建汽车行业数据可信共享平台,在遵循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前提下,推动脱敏数据合规流通。
建议三:反对内卷竞争,以数据驱动构建价值竞争。倡导行业将竞争焦点从“参数攀比”转向“更好服务用户、洞察场景”,通过数据赋能“卷用户价值、卷服务体验”,为消费者真正解决问题,提供超越期待的产品与服务。
以上三点既是我们对行业的期待,也是奕派科技的努力方向。我们愿与各位伙伴携手,以数据为驱动、以用户体验焕新为核心,共同构建良性竞争、价值共创的新生态,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本次交流报告若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机械工业 10月16日下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于2004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22届,今年由台方主要承办。此次会议以“智能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为主题,汇聚了包括四十余位台湾代表在内的近150位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工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次会议得到了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的大力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秘书长宋晓刚,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庄大立、秘书长许文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秘书长牛辉、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专家委主任侯睿、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崔鹤松、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副会长殷和平、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监事长邸敏洁以及中国锻压协会等行业专家,南通市台办主任陈鸣华以及南京市台办等地方台办代表出席此次活动。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大合照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但大陆机械工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大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台湾企业坚定信心,抢抓大陆发展机遇,共享政策红利。他强调,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与AI深度融合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两岸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他同时指出,中国机械联打造了智库、标准、国际合作等多个平台,愿为陆台企业搭建桥梁,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两岸行业交流和企业务实合作,促进两岸机械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徐念沙会长致辞庄大立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连续举办二十余载不曾间断,已成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两岸机械工业不断进步和融合发展。当下,智慧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正引领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两岸机械工业更应紧密携手、深化合作。他衷心期望与会代表能够借助交流会搭建的优质平台,共同探寻智慧机械与AI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开创两岸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庄大立理事长致辞会议延续历年惯例,报告两岸机械工业产业发展情况。中国机械联宋晓刚秘书长和台湾机械公会许文通秘书长就两岸机械工业发展概况、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共同推动两岸产业智能化升级与融合发展提出建议。随后,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侯睿主任就机械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与实践进行分享,希望推动两岸机械工业绿色协同发展,实现减碳共赢。宋晓刚秘书长做大陆机械工业发展报告许文通秘书长做台湾机械工业发展报告在大会的交流环节,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四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做专题演讲。大陆方面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小艳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磨床制造领域的应用探索,宁波海天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胡炳谦博士分享了企业在智能化升级和AI探索方面的经验和思考,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台湾方面上银科技公司总经理张云杰就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发展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华物联网自动化事业群副总经理蔡奇男分享了AIoT驱动场景革新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智能装备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两岸行业企业代表进行专题分享会后交流晚宴上,两岸代表热络交流,增进了解,探讨合作。活动期间,台湾代表团还参观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机械工业企业,实地了解了当地机械工业的发展情况和科技创新成果,为未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合作部)
-
关于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CRIC2025)的通知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各有关单位: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装备、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整机产品性能质量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应用场景从工业主导到向千行百业加速渗透、多个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产业综合实力实现大步跨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今年“智能机器人”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创新平台构建、关键部件研发、应用场景开放、金融人才支持等多要素共同发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更是布局智能机器人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于11月10-12日在上海组织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大会主题: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会议地点: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市普陀区光复西路2739号)报名咨询:戴应奇13758030699商务合作:朱函18500968033扫码报名参会详见通知正文:(机器人分会)
-
叶定达副会长出席2025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 会暨第十九届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讨会 机械工业 10月16日,由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暨第十九届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讨会在浙江宁波举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叶定达副会长应邀出席并致辞。会议以“工艺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为主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二级巡视员韩行,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理事长王西峰,中国工程院院士焦宗夏,宁波市原副市长陈炳荣等领导,机械工艺协会理事,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2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叶定达在致辞中指出,工艺技术是机械工业的“筋骨”与“血脉”,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韧性、效率与可持续性。工艺创新是打通产业链堵点,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可或缺的途径。机械工业制造工艺必须顺势而为,一要强化创新主体意识,加大研发投入。要坚持长期主义,突破关键工艺“卡脖子”环节,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要注意产业链协同,把工艺创新作为优化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有力支撑。二要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打造开放共享的工艺创新生态。要积极打造研发平台,特别是充分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工艺数据实时共享,促进设计、生产、服务全链条高效衔接,成为机械行业创新的沃土。三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节能减排贯穿工艺全生命周期。在碳中和目标下,节能减排不是成本负担,而是竞争力新源泉。行业组织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和推动构建节能减排工艺标准,让绿色创新成为产业链升级的鲜明底色。叶定达表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机械工业的综合性行业协会,高度重视制造工艺创新,将加强与工艺协会等机械系统行业协会密切联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系统单位作用,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为推动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叶定达副会长在会上围绕机械工业运行情况与展望作了专题报告。(会员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