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星V7和睿行EM80谁更好
在商用车领域,长安可以说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厂家,旗下长安跨越和长安凯程两个品牌耕耘多年,在明窗客运领域,这两家车企就推出了不少经典车型,油车时代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新能源时代其明窗版车型同样拥有不少的拥趸。那么这两个品牌旗下的车型有什么区别?
本期文章,电车君将对长安跨越的跨越星V7 EV客运版和长安凯程的睿行EM80的客运版进行一次细致对比,看看哪款车型更有优势。
外观设计
从外观来看,两款车型的设计有着较大的差别,跨越星V7 EV客运版整体设计较为圆润,且是当下比较主流的封闭式前脸设计,下部为镂空式进气格栅,辅以新能源蓝的边框包围,不失一份进攻感。实拍车型为纯白车身,而除开纯白版外,跨越星V7 EV客运版还有棕白配色版本。
睿行EM80客运版的设计同样有识别度,直瀑式的格栅内部带有蓝色的装饰,搭配犀利的大灯,层次分明。
颜值见仁见智,跨越星V7EV客运版的造型总体来说会更时尚。
尺寸方面,跨越星V7 EV客运版整车尺寸为4800*1680*2005mm,轴距为3135mm,总质量2495kg,荷载6人,采用双侧滑门+对开式尾门的布局。
睿行EM80客运版整车尺寸为4805*1715*1990mm,轴距为3050mm,总质量2350kg,荷载6人,采用单侧滑门+对开式尾门布局。
整体来看,跨越星V7 EV客运版和睿行EM80客运版在车身尺寸上相差不大,跨越星V7 EV客运版整车更高,而睿行EM80客运版更宽些。不过仅从侧门来看,睿行EM80客运版的开口度要大上些许,在上下车时能够更轻松,而跨越星V7 EV客运版则有双侧滑门,在一定程度上也更适合装卸。
内饰设计
内饰设计上,跨越星V7 EV客运版采用灰色和米色双色拼接处理,要比当下市场中偏沉重的配色更为亮眼,同时采用的是类似双联屏设计,整体的感觉更类似乘用车的设计感觉。细节上,除了拼色的色调外,跨越星V7 EV客运版在空调出风口都采用了镀铬饰条,赋予车辆一丝高级感。
睿行EM80客运版采用的是类环抱式驾驶舱的设计,主打实用,中控部分稍微偏向主驾位置,实拍车型为低配版,中控为收音机及储物格的设计。细节上,睿行EM80客运版在中控部分采用的是镀铬菱形设计,配套副驾前方的菱形凹凸设计,在中控上方还设计有卡槽,适合放置手机进行导航。
从内饰整体布局来看,跨越星V7 EV客运版要更为精致些,睿行EM80客运版则主打实用耐脏,不过两款车型的操作都比较便捷。
方向盘方面,两款车型都采用的是三辐式方向盘,镀铬饰条的设计使得跨越星V7 EV客运版的方向盘更为精致,且中部的logo也更为亮眼。
仪表盘方面,跨越星V7 EV客运版采用的是双机械指针+液晶仪表盘的设计风格,左侧为转速,右侧为实时电量,中部显示屏显示剩余可行驶里程、实时车速、小计里程和总里程等信息。
睿行EM80客运版采用的是全屏幕设计,整体造型也是双圆盘+中部仪表显示的风格,左侧为转速,右侧为实时电量,中部显示屏显示剩余可行驶里程、实时车速、小计里程和总里程等信息。
总体来说,两款车型的仪表盘的设计风格相差不大,显示的信息也是该有都有,从观感而言,睿行EM80客运版的彩屏给人更科技的感觉。
换挡机构方面,两款车型都将各自的换挡机构安置在主副驾之间,虽然侵占当下主流的贯通式设计,但整体操作也算得上顺手。其中,跨越星V7 EV客运版采用的是旋钮式换挡的方式,旋钮带有凹凸的设计,搭配上整个基座采用钢琴烤漆设计,有着不错的观感和旋转手感。
而睿行EM80客运版采用的是挡把式换挡,右侧为皮质,左侧为镀铬包裹,握感不错。对于习惯而言,挡把能够容易习惯,同时进行ECO模式切换也更易盲操。不过相对而言坏处就是,挡杆处的防尘袋容易积攒灰尘。
座椅方面,跨越星V7 EV客运版和睿行EM80客运版两款车型都采用的是2+2+2的六座布局,座椅都采用了内饰布局类似的色调,后排座椅均没有头枕且可放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乘用和商用双属性。同时,在最后排的后面也留有一定的空间,适合装载一定量的货物。
另外,在窗户上,跨越星V7 EV客运版后排带有可移动窗户,可开窗通风,而睿行EM80客运版则是完整窗户,相对更大、更光亮,但无法开启。
核心三电及底盘
根据电车资源的数据分析,2024年里跨越星V7 EV客运版主要销售的版本是宁德时代41.86kWh版本,约占该车型的82.6%,工况续航里程为251km。
而睿行EM80客运版主要销售的版本同样是宁德时代41.86kWh版本,约占该车型的79.9%,工况续航里程260km。
整体来看,两款车型的热销版本主要都是搭载了宁德时代的电池,电池电量也均为41.86kWh,因为电池电量一致,所以两款车型的工况续航也相差不大。
动力方面,跨越星V7 EV客运版搭载由汇川联合动力提供的电机,峰值功率60kW,最高车速100km/h。睿行EM80客运版搭载的同样是汇川联合动力提供的电机,峰值功率60kW,额定功率32kW,最高车速达100km/h。和电池配置一样,两款车型也选择同一家电机厂提供的电机,只不过在布局朝向时选择有所区别。
底盘方面,两款车型都是当下VAN系车型最常见的前麦弗逊,后钢板弹簧均为5片的布局,且后桥均为电驱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不错的乘坐体验。悬挂长安品牌的长安跨越和长安凯程两家车企都是油车领域里在物流和乘用都表现不错的老牌车企,在底盘调校上都值得称道。
小结
总体对比下来,以上两款车型在空间、车身结构以及各项配置方面都各有所长,并且在当下的新能源物流车当中也算得上不错的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款车型本身就是客运版的基因,从车身结构来说,家用、商用都已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具体如何选择,还是看个人的使用场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联会领导出席聊城市供需对接活动 机械工业 10月17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聊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城市协同发展大会(聊城)暨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聊城举办。大会以“链动产业共赢未来”为主题,围绕十二大重点产业链开展对接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李春生等领导受邀出席会议。苏波、侯云春和李春生并做了大会致辞。大会举行了聊城供需对接清单发布及签约项目仪式,50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大会。会后,徐念沙会长和聊城市分管工业的相关领导就目前地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痛点,中国机械联发挥行业组织的优势,帮助地方诊断、服务,赋能地方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李燕霞总工程师和国际合作部有关同志参会并参加交流。
-
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机械工业 10月16日下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于2004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22届,今年由台方主要承办。此次会议以“智能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为主题,汇聚了包括四十余位台湾代表在内的近150位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工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次会议得到了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的大力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秘书长宋晓刚,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庄大立、秘书长许文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秘书长牛辉、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专家委主任侯睿、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崔鹤松、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副会长殷和平、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监事长邸敏洁以及中国锻压协会等行业专家,南通市台办主任陈鸣华以及南京市台办等地方台办代表出席此次活动。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大合照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但大陆机械工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大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台湾企业坚定信心,抢抓大陆发展机遇,共享政策红利。他强调,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与AI深度融合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两岸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他同时指出,中国机械联打造了智库、标准、国际合作等多个平台,愿为陆台企业搭建桥梁,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两岸行业交流和企业务实合作,促进两岸机械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徐念沙会长致辞庄大立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连续举办二十余载不曾间断,已成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两岸机械工业不断进步和融合发展。当下,智慧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正引领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两岸机械工业更应紧密携手、深化合作。他衷心期望与会代表能够借助交流会搭建的优质平台,共同探寻智慧机械与AI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开创两岸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庄大立理事长致辞会议延续历年惯例,报告两岸机械工业产业发展情况。中国机械联宋晓刚秘书长和台湾机械公会许文通秘书长就两岸机械工业发展概况、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共同推动两岸产业智能化升级与融合发展提出建议。随后,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侯睿主任就机械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与实践进行分享,希望推动两岸机械工业绿色协同发展,实现减碳共赢。宋晓刚秘书长做大陆机械工业发展报告许文通秘书长做台湾机械工业发展报告在大会的交流环节,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四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做专题演讲。大陆方面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小艳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磨床制造领域的应用探索,宁波海天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胡炳谦博士分享了企业在智能化升级和AI探索方面的经验和思考,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台湾方面上银科技公司总经理张云杰就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发展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华物联网自动化事业群副总经理蔡奇男分享了AIoT驱动场景革新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智能装备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两岸行业企业代表进行专题分享会后交流晚宴上,两岸代表热络交流,增进了解,探讨合作。活动期间,台湾代表团还参观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机械工业企业,实地了解了当地机械工业的发展情况和科技创新成果,为未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合作部)
-
关于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CRIC2025)的通知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各有关单位: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装备、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整机产品性能质量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应用场景从工业主导到向千行百业加速渗透、多个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产业综合实力实现大步跨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今年“智能机器人”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创新平台构建、关键部件研发、应用场景开放、金融人才支持等多要素共同发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更是布局智能机器人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于11月10-12日在上海组织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大会主题: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会议地点: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市普陀区光复西路2739号)报名咨询:戴应奇13758030699商务合作:朱函18500968033扫码报名参会详见通知正文:(机器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