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车企2023年年报|大众营收第一,丰田最会赚钱
2022年,伴随着新冠疫情蔓延、零部件供应限制、生产被迫暂停、原材料成本飙升等行业逆风,国际车企经历了充满挑战的一年,也迫使其当年的财报业绩承压。
2023年,虽然国际车企遭遇了新的挑战,但得益于供应限制缓解和生产恢复正常化,最终,全球轻型汽车市场实现了“9,000万辆,同比增长11%”的优异成绩,国际车企的财务业绩也大幅改善。
根据盖世汽车汇总的14家国际车企的数据,2023年,大众汽车集团、Stellantis和梅赛德斯-奔驰等14家国际车企的营收预计都实现了同比增长。
其中,11家国际车企预计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不过,鉴于市场挑战依然存在,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和沃尔沃汽车的净利润较2022年有所下滑。
2023年年报:营收普增

2023年,在营收方面,大众汽车集团、Stellantis和梅赛德斯-奔驰等14家国际主流车企预计都实现了同比增长。一方面,国际车企逐渐摆脱了零部件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汽车生产逐步恢复正常。另一方面,国际车企尽力满足消费者在新冠疫情期间积压的需求和订单,为业绩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中,大众汽车集团2023年的营收遥遥领先,达到3,223亿欧元,主要受益于电动化步伐加速以及灵活的产品战略使该集团能够满足全球客户的广泛需求。据悉,大众汽车集团2023年在全球范围内共交付924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1.8%。此外,2023年也是大众汽车集团推进业务重组的关键一年,在“十点行动计划”的多个领域,该集团的进展速度超过预期。
在净利润方面,国际车企的表现整体向好,11家车企净利润预计较上年有所增长。其中,丰田汽车预计将是最赚钱的车企,福特汽车和雷诺集团扭亏为盈,日系和韩系车企净利润的同比增幅处于行业头部水平。
具体来看,得益于价格上涨、日元走软和产销增长,丰田汽车本财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在销量和盈利方面预计将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从销量看,2023年,丰田以1,120万辆的销量成绩,再次超越了大众汽车集团(924万辆),连续第四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的宝座。但从财年来看,虽然受到大发汽车事件的影响,丰田汽车将本财年的销量预期下调至950万辆,但仍高于大众汽车集团。
从盈利能力看,丰田在本财年前三季度(2023年4月至12月)的净利润为3.94万亿日元(约260亿美元),同比暴增107.9%,遥遥领先于其余国际车企。基于此,丰田将本财年净利润预期从此前预期的3.95万亿日元,上调至为4.5万亿日元。
与此同时,丰田的盈利能力也为其吸引了一批投资者,其股价也在1月23日东京股市收盘时市值达到48.7万亿日元(合3,288亿美元),创下了日本公司市值的新纪录。更重要的是,丰田重新考虑交叉持股(包括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的努力,以及对固态电池商业化的高度期望也支撑了其股价。
福特汽车和雷诺集团成功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其中,福特汽车2022年净亏损21.5亿美元,主要是未能实现产量目标和成本因素。福特当时指出,需要更好的执行力和供应链管理,从而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2023年,福特似乎取得了成效,扭转了亏损的局面。
雷诺集团在2022年因退出俄罗斯市场导致其出现净亏损,2023年,得益于欧洲订单强劲、产品线成功更新、新车产品攻势和加速降本等因素,雷诺集团实现扭亏为盈。
此外,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十分亮眼。得益于高端车型强劲的销量以及有利的美元兑韩元汇率,现代汽车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4%至12.27万亿韩元,起亚汽车同期净利润达到创纪录的8.78万亿韩元,同比增长62.3%,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2023年的净利润高达150亿美元,仅次于大众汽车集团、丰田汽车、Stellantis和奔驰。与这些车企相比,特斯拉全年销量仅略超180万辆,其单车盈利能力令人叹服。不过,随着特斯拉进一步降价,其盈利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根据LSEG的数据,特斯拉2023年第四季度毛利率为17.6%,而2022年同期为23.8%,分析师的平均预期为18.3%;其中特斯拉汽车毛利率(不包括监管积分)从2022年同期的24.3%下降到17.2%,远低于过去几年的水平,但较第三季度的16.3%(四年多来的最低水平)有所改善。
随着电动汽车需求疲软和竞争加剧,特斯拉正面临着增长乏力和利润下跌的局面。但分析师对“特斯拉是否会继续降价”持不同的观点,有分析猜测特斯拉会降价保份额,但有分析认为特斯拉可能无法再大幅降价了。
在大部分国际车企净利润普遍向好的情况下,宝马集团、奔驰和沃尔沃的情况略显逊色。其中,宝马集团2023年净利润为121.65亿欧元,同比下滑34.5%。2022年,宝马集团重新评估了华晨宝马的股权,并提高了净利润。宝马集团指出,如果没有一次性重估影响,该集团净利润将同比增长,税前利润(EBT)利润率也将与2022年持平。
不再“All in BEV”
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正在放缓,并且一些国际车企2023年的财报仍受益于其燃油车业务带来的高利润。电动化转型阵痛期已成为部分国际车企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许多国际车企已经开始调整战略,不再“All in BEV”。
例如,福特汽车2023年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104.2亿美元(与2022年持平),符合其100亿至105亿美元的预期,但利润的主要驱动力是Blue内燃机汽车和Pro商用车业务(147亿美元),而福特电动汽车业务在2023年亏损高达47亿美元,甚至略高于此前预期的45亿美元亏损。
福特汽车首席财务官John Lawler甚至在财报会上坦言,Pro商用车业务具有“我们才意识到的巨大潜力”。基于此,福特预计Pro和Blue业务有望成为今年的亮点。
分析师也认为福特电动汽车业务今年预计将继续带来亏损,拖累整体业绩。彭博行业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师Joel Levington指出,2023年,福特电动汽车业务亏损47亿美元,这意味着福特去年售出的每辆纯电动汽车大约亏损3.8万美元。
他指出,即使福特可能会在2024年将每辆纯电动汽车的亏损改善1万美元以上,但即使按每辆车亏损2.8万美元估算,该公司仍会受到电动汽车业务的拖累,盈利能力减少40多亿美元(除资本投资外)。
因此,考虑到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增速有所放缓,福特试图放缓12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支出,同时提高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产量来获取利润,从而为未来的增长提供所需的资金。据悉,福特已将F-150 Lightning电动皮卡的产量减半,同时提高了高利润的Bronco SUV和Ranger皮卡的产量。
奔驰也在进行适当的规模调整,以期减少在电动汽车上的损失。奔驰于2月22日宣布将其电动化目标推迟五年,并向投资者保证将继续改进其内燃机车型。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松林(Ola Kaellenius)在去年年底就曾警告称,即便在电动汽车市场较为成熟的欧洲,到2030年纯电动车型的销量可能仍不会占据主导地位。
一贯被批“电动化转型缓慢”的丰田汽车更是亲自下场反击,重申“向电动汽车的转型速度不会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迅速”。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Akio Toyoda)认为,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最高只能达到30%,而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汽车和燃油汽车将占据剩余的份额。
丰田汽车北美分公司(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首席执行官Ted Ogawa甚至毫不避讳地表示,作为汽车行业最大的混合动力汽车推动者,与其将资金“浪费”在纯电动汽车上,不如直接购买积分来满足美国环保署(EPA)的要求。
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的电动汽车普及率仍低于10%,其中甚至包括美国和日本。而在全球超过30%的汽车市场,电动汽车普及率甚至仍低于5%。而且目前已有迹象表明,向电动汽车转型所需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
鉴于电动汽车前期巨大的投入,许多国际车企的利润正承压,因此与其“All in BEV”,许多车企再次将部分目光放在了对集团利润稳定贡献的内燃机汽车业务上。
许多国际车企在内燃机汽车方面已深耕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久,拥有丰富的产品阵容、高利润车型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利润。与此同时,考虑到电动汽车业务仍然需要持续投入,国际车企可以用内燃机汽车业务补贴其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因此,出于这几方面的考量,国际车企此举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在中国,重回增长轨道
虽然国外电动化转型正在放缓,但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在加速前行,电动汽车普及率已经突破30%。
在中国车市高速发展的背后,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丰田高管甚至表示,“竞争环境正变得比预期的更加严峻。”一方面,比亚迪等中国汽车制造商日益崛起,不断蚕食国际车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特斯拉去年掀起的“价格战”正不断加剧,比亚迪甚至高举“电比油低”的大旗,剑锋直指“油车”。
在此情况下,国际车企开始纷纷调整在华战略,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
总结来看,国际车企作出的选择不外乎以下几种。其一,与中国本土厂商联手,继续在中国市场厮杀;其二,给在华业务做“减法”或调整业务重心,专注高回报业务。
首先,2023年,国际车企与中国本土厂商联手的消息不断传来,先有大众汽车集团官宣与小鹏、奥迪合作,后有Stellantis集团宣布向零跑汽车投资等。其中,大众汽车与小鹏联手无疑是最重磅的消息,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在中国市场继续深耕的决心。
其实,作为大众汽车在其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增速远低于其在全球整体市场的速度。大众汽车品牌及其捷达子品牌2023年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共计交付超过239.86万辆新车,同比仅增长0.1%,其中新能源汽车交付量超19.01万辆,同比增长5.2%。但大众汽车品牌在全球分别交付约487万和39.4万辆汽车和电动汽车,同比分别增长6.7%和21.1%。
在此形势下,大众与小鹏联手的举措无疑为其在华发展战略注入了活力。专家指出,大众在中国推出的纯电动车型无法与本土竞争对手以及特斯拉竞争,因此需要获得外部或合作伙伴协作,而此次合作无疑是如虎添翼。
除了这一合作之外,大众还决定在2024年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投资比例达到将达到13.5%-14.5%的历史峰值,这意外着大众正在不断深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为未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一些国际车企则选择给中国业务做“减法”或者调整业务重心,从而扭转在中国市场低迷的状态。
福特汽车计划调整在华战略,重点将是商用车业务、电动汽车和出口。福特首席执行官Jim Farley表示,中国市场对福特来说依然很重要,但是该公司计划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在那些能够产生最高回报的业务上。他在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会上表示:“我们将制定一个投资较少、更精简、更集中的中国业务。”
通用汽车则认为必须扭转在中国市场的下滑趋势,正考虑将关注重点从主流车型转向豪华车型,“中国市场现在的情况与五年前有了很大的区别。我们希望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我认为该市场更偏向于高档和高端车型。”通用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Mary Barra)说道。
现代汽车一直在中国市场苦苦挣扎,市场份额从鼎盛时期约7%的峰值降至不足1%。现代汽车在华工厂已从5座减至3座,并且致力于提高其余工厂的生产效率,并增加对新兴市场的出口。日产汽车则继续致力于在中国市场推出新车型,并计划将中国产汽车出口到海外市场。
不难看出,尽管与几年前相比,国际车企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但他们已经开始调整在华战略,致力于通过不同的方式使中国业务重回增长轨道,最终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生存下来,并最终取得成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会在北京召开 机械工业 2025年10月29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机械联”)科技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机械联党委常委、副会长罗俊杰,党委常委、副会长李奇,副会长宋志明、王德成,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段英才,党委常委、总工程师李燕霞,副总工程师温顺如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联科技工作部(重大装备项目办公室)主任杨铁成主持。中国机械联副会长宋志明做题为《科技向新,产业向兴加快推动机械工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工作报告。宋志明副会长总结了近两年来,机械工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政策下行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下一步行业科技发展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平台能效;三是加强原创引领,推进高端装备突破;四是加速成果转化,助力产业深度转型;五是提升服务能力,优化科技工作体系。宋志明副会长做科技工作报告会议还邀请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中国机械联副会长陈学东院士作题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态势与未来五年重大科技突破方向”专题报告,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徐洪海会长作题为“AI+制造——打造智能制造的升级版”专题报告,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沈峰总工程师作题为“车路云一体化——智能交通的新基建与发展新引擎”专题报告,佛山大学教授、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张伟院长作题为“绿色低碳再制造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专题报告。中国机械联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及理事单位代表、特邀行业专家、中国机械联智能制造分会代表、中国机械联绿色制造分会代表、机械工业创新平台依托单位代表等出席了会议。(科技工作部)
- 
                机械行业地方协会座谈会在京召开 机械工业 2025年10月28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机械联)在京组织召开机械行业地方协会座谈会。中国机械联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张文宏,党委常委、副会长李奇,副会长宋志明,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段英才,党委常委、总工程师李燕霞,党委常委、总经济师、副秘书长佘伟珍,专家委副主任陈斌,专家委专务委员于清笈、杨学桐,副秘书长夏闻迪,工作总部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22家协会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联副会长叶定达主持。会上,佘伟珍总经济师介绍了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编制情况,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安徽省机械行业联合会、湖南省机械工业协会、四川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四家协会代表作了重点发言,介绍了地方行业发展情况与协会工作亮点,其他地方协会代表交流了工作情况,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建议。徐念沙会长在听取到会各个地方协会发言后,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总结好“十四五”的成果经验,推动“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建设和执行,主要目的是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凝聚共识、共谋发展。中国机械联的“四个服务”不仅是为行业服务,也为各个地方协会服务,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将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推动落实,同时希望中国机械联的各方面工作都能得到地方协会的支持。徐念沙表示,中国机械联积极践行以党建为引领、做好“四个服务”的办会宗旨,着力建设专家智库、数据信息、会员服务、科技创新、质量建设、标准工作等十多个业务平台,希望与地方协会做好资源与服务、产品与渠道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双向赋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并就下一步深化合作提出了强化战略协同,畅通信息渠道,对接优势资源,加强能力建设,密切日常联络等五方面建议。(会员工作部)
- 
                中国机械联会领导会见广西机械联会长一行 机械工业 10月27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机械联)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在工作总部会见了广西机械联徐飞云会长一行。中国机械联副会长叶定达,会员工作部、行业发展部、科技工作部等部门相关同志参加了会见。徐念沙会长对徐飞云会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广西机械联第三届会员大会及理事会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广西机械联多年来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徐飞云会长详细介绍了广西机械工业的整体情况,表达了希望继续得到中国机械联的大力支持,在中国—东盟高端装备职业教育联盟、机械行业技能大赛等方面加强合作。徐会长表示中国机械联和广西机械联是一家,对于广西机械联提出的需求,中国机械联将认真研究给予大力支持。目前,中国机械联正在研究开发一批服务行业和地方产业的产品,将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希望广西机械联共同参与,协助收集产业需求,宣传产品特点优势,共同服务好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随行的还有广西机械联原会长覃彦瑞、副会长兼秘书长霍力。(会员工作部)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五届七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 机械工业 2025年10月29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机械联”)五届七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机械联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张文宏,党委副书记、监事长薛一平,党委常委、副会长罗俊杰,党委常委、副会长李奇,副会长宋志明、王德成、王侠、张立波,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段英才,党委常委、总工程师李燕霞,党委常委、总经济师、副秘书长佘伟珍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联副会长叶定达主持。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作理事会工作报告并作会长述职徐念沙会长向五届七次理事会报告了工作。他指出,本次理事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冲刺机械工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深化行业协会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2025年以来,中国机械联在中央社会工作部等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及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按照五届六次理事会确定的工作任务,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进步、助力会员发展中展现了新作为,取得了新成效。在党的建设方面,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严明党的纪律;不断夯实组织基础,顺利完成党委换届;纵深推进廉政建设,净化政治生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实对口帮扶。在秘书处建设方面,健全制度体系,提升运行效能,优化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在提高服务能力方面,紧紧围绕“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职能定位,搭建平台、凝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徐念沙强调,下一步,中国机械联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十五五”时期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好中社部《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强化组织领导,严明纪律规矩,健全制度机制;二是扎实推进自身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章程》规定,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理事会建设的意见》,持续推进中国机械联的改革与发展;三是全面提升服务能效,推进中国机械联专家、数据、会员、科技、质量、标准、国际、人才、法律、文化、机器人等十一个平台建设,为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锻造“新引擎”。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机械联五届七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会长述职报告、法定代表人述职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理事调整的议案、负责人调整的议案、聘任副秘书长的议案。党委常委、副会长、法定代表人罗俊杰作述职报告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张文宏作财务工作报告党委常委、副会长李奇宣读中国机械联理事调整的议案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张文宏宣读中国机械联负责人调整的议案副会长宋志明宣读聘任中国机械联副秘书长的议案副会长叶定达主持会议专题报告环节中,罗俊杰详细介绍了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编制情况,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柴海涛为与会企业解读关税战与企业出海的应对策略。中国机械联第五届理事会理事、理事单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理事候选人、第二届监事会监事、特邀代表,以及机械工业科技工作会会议代表,机械行业专家、地方协会代表,中国机械联(总部)部门负责人等列席了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