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侠:新能源车得市不得利的局面急需扭转
12月30日,在2022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大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回顾了今年汽车行业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2023年将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他认为,首先无论是上游资源的开发还是芯片的供应,短期内恐难有根本性改善。其次在新能源主战场,产业格局将加速重构。所以目前最紧迫的,就是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坚决破除卡脖子技术壁垒。
另外在王侠看来,新能源汽车得市不得利、智能驾驶不知道如何赚钱的局面急需加以扭转。同时在海外市场不能重走价格战的老路,要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对于2022年,王侠表示:“今年汽车行业经受了原材料涨价的压力、生产的压力、消费动能不足的压力,个中滋味难以言说,但我们没有荒废这个特殊的年份,更没有躺平,而是通过顽强拼搏和创新实践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第一,保持了市场销量的基本稳定。尽管最后两个月的销量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但全年销量预计接近2700万辆,创下近几年的新高,同比稳中有升。
第二,新能源车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00万辆大关,增幅仍然保持三位数,市场渗透率达到了25%,提前3年完成国家规划的的目标;
第三,自主品牌实现历史性成就,乘用车单月市占率最高达到57%,全年平均市占率将突破50%的标志性大关,真正成为市场上的绝对主流;
第四,汽车出口延续爆发式增长势头。今年1-11月,汽车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其中乘用车出口225.1万辆,同比增长57.8%。今年,中国大概率会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并大幅缩小与第一名日本的差距。
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开启新的版本,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也将翻开新的篇章。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将会面临哪些新挑战和新机遇?
王侠指出,首先在产业层面,原材料成本、产业链保供和消费动能三大压力都会逐渐缓解。
汽车产业具有明显的大生产、大消费属性,因此受疫情防控影响较大。随着疫情的负面因素逐渐弱化,汽车市场的修复和回暖应该是确定的事情,但都有一个过程,不会立竿见影。
无论是上游资源的开发,还是芯片的供应,短期内恐难有根本性改善。有些老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比如动力电池和普通芯片的供应,但有些新问题又开始出现,比如电池的回收利用、高端芯片进一步受阻。
二十大之后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明了稳经济、稳增长、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坚强决心,国务院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也提出支持释放出行消费潜力,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便利二手车交易,推动农村居民汽车消费升级。
这些对汽车产业都是重大利好,车企一定要吃透中央精神,让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高度合拍。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国际市场上,通胀和衰退的阴影挥之不去,很可能对明年的汽车出口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继续打硬仗。
其次,在新能源主战场,随着传统车企转型速度加快、跨国车企入局力度加大,产业格局将加速重构。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同时,明年对新能源车的补贴也将停止,几重因素叠加,新能源车市场将百花齐放,竞争将更加激烈,淘汰赛将加速上演,尤其是在第一轮热潮中处于弱势的新势力,将面临更加严酷的生存压力。
第三,在技术和市场层面,将进入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盈利能力的比拼和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较量阶段。3年的疫情放大了中国车企的优势,但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的短板。
王侠认为,最紧迫的就是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坚决破除卡脖子技术壁垒。除了在空白点实现0到1的突破外,在各种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出现新的短板,比如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或者操之过急导致的安全隐患、法律风险等。
他说:“中国的汽车技术发展经历了以市场换技术、用钱买技术的各种探索,我认为真正可持续的应该是用市场养技术,让技术和市场同步发展发,相得益彰。”
另外,新能源汽车得市不得利、智能驾驶不知道如何赚钱的局面急需加以扭转。在电动化、智能化新生态的跑马圈地基本告一段落之后,接下来的重点是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新商业模式的市场检验,要用基本的盈利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
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市场如此,对爆发式增长的海外市场同样如此。
王侠表示:“我们花了20多年的学费终于迎来了出口的黄金季节,千万不要在海外市场重走价格战的老路。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要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过去的三年是激变的三年,是静水流深的三年,不同的企业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即将到来的2023年,我们的大环境在增加了新的确定性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不确定性,有形的羁绊减少了,但无形的压力犹在,留给我们汽车人的将是一个更具挑战也能更有所作为的新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举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 机械工业 为深化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推动行业国际化布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于7月4日下午在北京共同主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迪拜商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卢塔阁下出席会议并致辞。迪拜商会亚洲区域总监马万·迈利、北京首席代表王亢,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剡水等九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国机集团、北京探能科技、晶澳太阳能、中国水环境集团、奇瑞汽车、七腾机器人等18家重点行业企业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主持,中国机械联国际合作部相关人员参会。会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在机械领域战略协调、务实合作迈入新的阶段。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阿机械产业合作基础,指出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29%,双方合作空间广阔。他结合5月访问迪拜商会总部达成的共识,强调阿联酋在金融、科研、制造等领域的战略性优势及其作为辐射中东、非洲、欧洲和东南亚枢纽的区位价值,提出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对接、市场准入、需求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助力构建中阿机械产业生态共同体。迪拜商会总裁穆罕默德·卢塔高度评价中国机械工业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他指出,目前在迪拜注册的中国会员企业已超6000家,双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并系统阐释迪拜三大核心优势:世界级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覆盖27个自由贸易协定的政策环境、辐射全球的市场网络。卢塔强调,备忘录签署将深化新能源汽车、绿色技术、发电设备等领域合作,助力中国机械企业通过迪拜枢纽拓展全球市场。随后,李燕霞总工程师与马万·迈利总监代表双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将共建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为双边企业深化技术交流、贸易往来、投资合作提供支持,助力迪拜现代化建设及中国企业把握中东市场机遇,推动实现全球化布局。迪拜商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王亢以"迪拜作为中东出海首选地"为主题进行专题推介,重点阐述其作为阿联酋最具影响力商业组织的战略定位。依托其广泛国际网络、以及迪拜开放营商环境和多元化产业优势,迪拜商会为全球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尤其在连接中东、非洲和亚洲市场中发挥桥梁作用。其主办的"ExpandNorthStar"科技初创盛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活动,彰显迪拜作为新兴经济中心的创新活力。自由交流环节中,与会代表围绕政策对接、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议题展开深度互动,结合迪拜市场需求探讨具体合作路径。双方约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组织企业考察、搭建信息平台、参加展会、组织专项对接会议等方式,推动中阿机械产业在研发、制造、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协作。此次圆桌交流会为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注入新动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以备忘录签署为契机,依托迪拜区位与政策优势,推动中国机械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同时促进阿联酋企业来华投资,实现资源互补与互利共赢,为中阿产业合作贡献机械行业力量。(国际合作部)
-
徐念沙会长会见波兰驻华大使并出席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 汽车工业 2025年6月26日下午,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在北京举行。波兰驻华大使古天卫发表开场致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应邀出席并随后发表讲话。波兰东方研究中心代表、波兰卡托维兹经济特区负责人、波兰主要汽车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中国机电商会代表分别发言。古天卫大使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汽车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令全球瞩目。他强调,波兰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外交关系,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已成为连接欧洲东西部市场的核心枢纽。大使进一步表示,汽车工业是波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供应链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充沛,汽车产业规模在欧盟位居前列,这为中国企业拓展中东欧市场提供了独特机遇。他特别提到,波兰作为中欧战略要地,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天然门户,乐见两国企业依托各自优势深化合作,共同挖掘区域产业协同潜力。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技术集成平台,既是中波产业合作的关键领域,也是两国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他提到,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注入新动能。波兰在精密制造、欧洲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及数字化创新能力形成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徐念沙进一步指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始终以推动国际产业合作为己任,覆盖机械行业全产业链的14个专业领域,代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他呼吁中波两国以汽车产业为切入点,深化技术合作及供应链协同,共同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张旭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文清分享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经验,对话嘉宾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展开深入探讨,重点聚焦技术联合研发、本地化生产及市场合作等议题,为两国企业务实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国机械联联合中汽协特别组织了奇瑞、吉利、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代表参会,与波方代表就产业合作展开深度对接。此次论坛为中波汽车产业对接搭建了行业对话平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支持两国企业开展政策沟通、项目对接及资源整合,助力中波汽车产业合作迈向新阶段。期间,徐念沙会长还应邀与古天卫大使举行单独会见。双方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的具体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古天卫大使表示,波兰政府支持两国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化合作。徐念沙会长回应称,中机联将依托自身行业资源,协助波兰企业精准对接中国供应链体系,助力波兰工业转型与中国“智造”能力对接,推动双向务实合作落地。(国际合作部)
-
罗俊杰执行副会长赴江西参加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 机械工业 2025年7月4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江西)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江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叶建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单忠德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在当日下午举办的先进装备产业链专题对接活动中,作题为“聚焦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趋势、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等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罗俊杰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并非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依托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面对未来发展中并存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坚定发展信心,牢牢把握住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迈进。中国机械联行业发展部有关同志一同参加了会议。(行业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