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在镇江隆重开幕
8月12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人才评价工作委员会、江苏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技术教育分会承办的第二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在江苏镇江隆重开幕。
集体合照
第二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以“交叉 融合 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主题,围绕产业重构下的学科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面向产出的专业建设与推进路径、交叉融合下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经验、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创新创业机制探索与实践、卓越工程师产教协同育人等内容展开讨论与交流。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苏大学原副校长陈龙教授主持。
陈龙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苏大学原副校长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先生和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颜晓红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付于武先生指出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影响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变量。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任何级别、任何领域都需要卓越工程师。以深厚的理论基础为基础,追求行稳致远;以丰富的工程经验为助力,达到技术纯熟。当然,在基础理论、创新、工程方面的素质提升之外,还要有学科交叉、融合思维的参与,通过协同合作、协同创新实现全要素、全生态链整合,赋能卓越工程师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人才的需求。这正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未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及产业人才供需两端的桥梁作用,为企业输送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全力做好人才培养及人才评价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添砖加瓦,为建设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颜晓红教授指出当前世界汽车产业正在发生一场巨变,汽车“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发展趋势,给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迫切需要汽车专业高等教育的呼应和支撑。面临“新四化”所带来的技术变革机遇,我国汽车工业目前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优秀人才“一将难求”等一系列问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偏离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今天的论坛,以“交叉融合 面向未来”为主题,将从学科建设改革方向和思路、面向产出的专业建设、产业重构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产学研协同育人和创新创业、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分享等主题进行深度探讨与交流,对于促进我国车辆工程学科建设、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助力汽车行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力持续提升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江苏大学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充分借鉴兄弟院校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建设汽车强国和交通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颜晓红 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项昌乐教授以“新时代车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为题,发表主旨报告演讲。项院士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汽车由传统交通工具向绿色智能移动空间转变、汽车产业链向跨界融合的交叉型产业生态体系转变,从而推动车辆工程学科体系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变革。项院士强调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创新型精英人才,构建车辆工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重点解决协同提升知识、素质与能力的问题,通过搭建贯通多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注重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践行专业认证标准的管理体系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体系推动新时代车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项昌乐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丁荣军教授发表题为“智能运载装备 技术融合创新与人才协同培养”的主旨报告演讲。丁院士指出运载装备产业升级需要新技术驱动,智能运载装备技术与人才需求巨大,培养智能运载装备产业人才,推进产业技术升级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共性技术为平台,行业应用为依托,同心多元,引领技术不断创新。在人才协同培养方面,丁院士强调高校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打好“基本功”,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搭建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体系、多模式多途径的培养机制、产学研多主体培养,通过技术融合创新与人才协同培养推动智能运载装备产业发展。
丁荣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
大会开幕式举行了隆重的“行业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汽战略院执行院长侯福深先生颁发此项殊荣。《汽车理论》作为中国高校汽车教育核心专业课程的公认优选教材,自1981年初次出版,41年来惠泽万众学子。该书主编余志生教授,曾任教于清华大学汽车系,现已97岁高龄,他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工程人才的培养,见证了我国汽车产业从筚路蓝缕到蓬勃发展的艰辛创业之路。他凭借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风、光明磊落的人格底色,赢得了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因余志生教授年事已高,不便到场,所以本次“行业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院长王志教授代为领奖。
“行业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
大会开幕式还同时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启动仪式”,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院长王志教授,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兴军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倪俊特别副研究员,湖南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白中浩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院长颜伏伍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苏大学原副校长陈龙教授上台共同启动大赛仪式。
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启动仪式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教授发表题为“产教融合,以‘真问题’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执行力”的主旨报告演讲。奚教授指出目前机械类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学生接触“真问题”少,人才培养专业面过窄、校企深度不融合等问题,破局需要持续探索和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卓越创新工程人才。教学改革的重点要从传统工程教育的“精耕细作”转变为新时代急需的“宽广厚实”,并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多重举措,产教融合,以“真问题”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执行力,解决选题难、动手难、推进难、创新难等问题。
奚立峰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国家督学、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大连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沈阳化工大学原校长李志义教授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发表题为“《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最新变化对工程教育的启示”的主旨报告演讲,分享了《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框架的最新变化及新版《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框架的启示,李教授强调工程教育要充分理解工程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充分体现本科阶段的“STEM+C”教育、充分理解KSA“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充分认识第一性原理思维的重要性等。
李志义 国家督学、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大连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沈阳化工大学原校长
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教授发表题为“汽车电动化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演讲。蔡院士指出在燃煤发电占比不变的现状下,强混合动力汽车是降碳主力,新能源车降电耗助力降碳。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人才需求提升,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此外,蔡院士在报告中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经历重点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他表示卓越工程师要从文化、环境和各层次教育筑起,要有容许科研失败的科学态度;同时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科研的机会等。
蔡蔚 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织部部长蔡杰先生以“构建广汽集团数字化能力中心 探索汽车产业人才数字化转型模式”为题发表演讲,分享了广汽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蔡部长指出数字化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从行业经验来看,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人”的转型。广汽成立数字化能力研修中心,打造广汽数字化赋能体系,加速整个集团各层级人员的数字化能力跃迁、知识沉淀与共享。未来也将紧跟汽车产业跨行业变革,打造数字化人才队伍,强化“官-产-学-研-金”联动,共同打造数字化人才生态圈。
蔡杰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织部部长
昆易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先生以“工具链助力智能汽车教育发展”为题发表演讲,陈董事长指出智能汽车是大国竞争的主战场,为快速应对未来智能汽车竞争,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懂汽车的“软件+AI”新型人才。通过工具链助力智能汽车人才培养,一方面增加软件和AI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工具链助力,建立实践环境,和产业结合,满足实践需求。
陈奇 昆易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次大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共设置1场全体大会、2场闭门会议、4场主题分会场、38个主旨报告,覆盖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热点话题。大会全程线上直播,吸引近7000人线上参与,来自于85所高校、31家企业,近300名代表现场参会。本届院长论坛受到高校、企业的高度关注,期待通过这一平台分享经验,凝聚共识,协同合作,共同为行业人才培养建言献策,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制定的三项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 机械工业 2025年8月2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颁布拍卖服务师等33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人社厅发〔2025〕35号),标志着又一批国家职业标准被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并开始施行。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组织开发的《复印设备制造工》《印刷设备装配调试工》和《汽车生产线操作工》三项国家职业标准位列其中。这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推进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职业标准是开展职业技能评价、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基础依据。此次发布的三项标准内容科学、结构合理、贴合行业实际,充分反映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与技术变革的新趋势,将为相关企业用工、院校教学、人才评价及职工晋升等方面提供权威、统一的规范指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作为全国机械行业人才评价归口专业机构和权威评价主体,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机械行业职业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与有效实施,为促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评价中心)
-
不能忘却的纪念 穿越烽火的征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 编者按: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那段历史,无数中华儿女为了胜利,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的机械工业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机械工业的近代化征程,始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了一定的积累与进步。当时,若干新兴产业相继起步,在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型城市,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工厂,如上海大隆机器厂、无锡开源机器厂等。不过,这一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也面临诸多问题。技术上,中国机械工业严重依赖外国,关键技术和设备主要从欧美、日本等国进口,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经济上,机械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短缺,生产设备陈旧落后,难以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多数企业依靠手工操作和简单机械加工,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而且,中国机械工业还受到国内政治动荡、战争频繁以及外国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发展环境不稳定,面临重重困境。篇章一:战火纷飞,中国工业的战略大迁徙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全国形势危急,随着战事陷入不利,刚刚起步的中国机械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当时,中国的工业布局极不合理,新式工业基本集中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上海,作为当时中国工业的核心,工厂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一旦沿海地区遭遇战争破坏,将会给中国的工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了保存国家工业实力,支援抗战,一场工业战略大转移——工厂内迁行动,在战火中紧急展开。这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交通条件有限、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所需资金缺口严重、部分人员不愿离开等。即便困难重重,内迁行动仍在各方努力下展开。1937年12月10日,上海共迁出机器工厂66家。沿海其他地区工厂也开始内迁,上海、江苏、山东、山西等地内迁企业先至武汉,在武汉吃紧后又迁往四川、湖南、广西、陕西、鄂西、贵州、云南。到1939年,全国内迁民营厂矿339家,其中机器厂143家,拆运机器设备58900t。到1941年12月,内迁机器厂增至230家,复工198家,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南、广西、陕西等省市,以重庆最多。这是中国工业史上一次大迁移,这些机器厂成为后方工业的中坚力量。到抗战结束时,内迁工厂仅民营就有500余家,新建的工厂约有3700家。重庆在战前只有大小工厂39家,到1944年底已有1518家;而重庆的机器工厂,战前只有10余家,到1939年已有84家,1940年增至130家。此次大迁徙,中国工业元气大伤,一是由于仓促搬迁,二是一些工厂多次转移,损失很大。但是此次工业内迁的意义却深远,保存了当时中国的工业血脉,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由于众多工厂的迁入,为广大的西部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大量资金,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该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在重庆、昆明、贵阳等地,形成了新的工业基地,推动了当地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局面。篇章二:坚守后方,机械工业的曲折发展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内迁的工业企业在困境中坚守,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支持。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也新建了一批机械厂,大多数设在昆明、重庆。此时的大后方成为中国机械工业存续与发展的希望之地。据统计,1937年,中国有机器工厂企业数340家,资本仅3688千元(国民政府时期旧币),工人数也只有10205人。机械工业虽占当时全部企业数的8.6%,但资本总额不足1%。到1941年底,后方机械工业的工厂数量超过了战前,有机械制造能力的工厂多达100多家,制造车床的工厂有45家。在众多的工厂中,水平最高的是几家官办工厂,如中央机器厂、飞机厂、中央电工器材厂、兵工厂等。中央机器厂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为培育机械工业而创办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技术代表了战时中国机械工业的最高水平。该厂在战时制造的大型装备主要为发电成套设备,包括火电站所用汽车机、锅炉和电机,以及水电站所用水轮机等。这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制造大型装备的开端。中央机器厂规模宏大,其产品并不局限于大型装备,还涵盖了普通动力机械、机床工具、纺织机械乃至汽车等。1943年,中央机器厂进入鼎盛时期,员工总数从1939年的975人发展到2475人,生产经营的产品范围包括动力机械、工具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化工设备和特种机械(军工产品)6大类54种品种。从规模、技术、设备、管理诸方面综合比较,中央机器厂代表着当时中国机械工业的最高水平,并不落后于国外普通机器厂。先后创造了中国机械工业历史上多个“第一”:生产第一台2000kW发电机、生产第一台500马力发动机、生产第一台30~40t锅炉、第一家制造精密量块、第一次完成汽车装配制造、第一个实现高强度铸铁工艺等。中央电工器材厂也是由资源委员会投资建设的电工企业。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面对战时物资紧缺以及对外采购交通线中断的情况,通过研究人员的自主研发,已经能生产多项电工器材,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僵局。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央电工器材厂从原来只有4个分厂,已发展到8个分厂,有些分厂还设有支厂。电工器材厂生产的电工器材除保障战时大后方的生产生活需要外,更多的是直接用于前线对日作战。从1939年至1945年,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生产各类电线电缆达到4330t,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中央电工器材厂研制一台1000马力的混流式水轮机,用一台变频机改装制成1940kV·A、6900V发电机。抗战时期,中国机械工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地处大后方的机械企业,自始至终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包括资金短缺、原材料供应困难、技术人才匮乏等。这些困境严重制约着机械工业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支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此时的沦陷区的机械工业,多数工厂被迫为日军生产军需用品。篇章三:传承延续,工业企业的熠熠闪光抗战时期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壮丽史诗。从抗战前的艰难起步,到抗战爆发后内迁保存火种,再到大后方在重重困难中顽强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当时无数爱国人士的心血与汗水。其中大部分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过去,也有一些企业历经风雨、延续至今,成为当下中国机械工业的中流砥柱。曾经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央机器厂,在经过两次改名之后,于1953年更名为昆明机床厂,隶属于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成为一机部直属的“十八罗汉厂”之一,开启了专业生产机床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1954年,昆明机床厂制造出T68卧式铣镗床,并代表国家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8年,制造出T4128坐标镗床,为中国第一台坐标镗床。此后,昆明机床厂为我国的工业发展不断贡献力量,并见证着中国工业从起步到腾飞的伟大历程。2022年,企业更名为通用技术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湘电集团前身为中央电工器材厂,1948年7月1日,中央电工器材厂改组成立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同日成立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湘潭电机厂。1953年工厂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机厂,1956年列为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历经改建扩建,成为我国电工行业开发新产品的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成为我国大型综合性的电机电器成套设备制造企业。2007年企业更名为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湘电集团为我国电工成套装备国产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研制生产大中型交直流电动机、大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控制系统、矿山开采运输成套装备、兆瓦级系列风力发电机和新型绿色低碳成套装备,广泛服务于我国国防、电力、能源、矿山、冶金、交通、化工、轻工、水利等建设事业。而徐工集团的前身华兴铁工厂,诞生于1943年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最初作为八路军鲁南第八兵工厂,承担着修理枪械和生产地雷、手榴弹等武器弹药的重要任务。1953年,华兴铁工厂迁往徐州,与徐州实业公司铁工厂、徐州大力铁工厂合并,厂名改为地方国营徐州铁工厂。1956年6月,徐州铁工厂改名为徐州农业机械厂,1958年11月又改名为徐州重型机械厂。1989年,以“三厂一所”(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厂、徐州装载机厂和徐州工程机械研究所)为核心层,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工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宏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极具竞争力、影响力和国家战略地位的千亿级企业,多年来稳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位,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阵营。此外,还有始建于1937年的重庆机床厂、宝鸡石油机械厂等,这些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并延续至今的机械工业企业,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开拓者。它们伴随中国机械工业从弱到强,它们所承载的工业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机械工业不断向前发展。如今的中国机械工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80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壮丽史诗,不应忘记在峥嵘岁月里,中国机械人在绝境中的坚韧与不屈,正是他们的坚守,为中国机械工业留下了希望的火种,那是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