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资国企快速破圈成长
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兴则国家兴。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如何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国民经济“领头羊”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文章,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国资国企不断“破圈”成长。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改革如何走深走实?科技创新持续加力,产业发展向新求质,国企改革扎实推进……诸多新成效传递着地方国资国企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用,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国有企业培育壮大“新字号”、转型升级“老字号”、科技赋能“原字号”、加快发展“外字号”,产业发展焕发勃勃生机。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利润总额、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业投资占比同比分别增长13.56%、20.66%、2.55%。
培育壮大“新字号”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是五菱工业公司第三次亮相全球顶级车展。他们自主研发的轻量化集成产品凭借突破性工艺与卓越性能,广泛应用于SUV、商用车等多个领域。
“新字号”代表新兴产业或创新型企业,它的缺乏是广西与国内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新字号”的崛起,国资国企的引领作用就无从谈起。锚定补短板强弱项,广西国资委统筹推进企业培育壮大“新字号”实施工作,并建立企业“新字号”项目库,以项目带动技术、产业发展,实行动态调整、滚动实施。
“通过推进标杆示范、加大考核激励、健全人才支撑体系、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等措施,我们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行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以及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扎实做好培育壮大‘新字号’产业文章,建设体现广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西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
政策的激励支持,激活了一池春水。当前,广西国资国企正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努力发展壮大“新字号”产业。
走进广西玉柴集团国六发动机生产车间,只见一排智能AGV输送小车装着不同零部件,在隐形轨道上有序流转。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挑战,玉柴发动机装配车间以智能化、柔性化生产为核心打出组合拳。多年来,玉柴集团已成功创建一批自治区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广西国资国企以数智赋能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模式与新标准,努力实现科技攻“尖”产业向“新”,在部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
今年4月,柳工集团欧维姆公司领衔研发的2100兆帕强度拉索技术首次成功应用,实现了三大里程碑式突破。同月,柳钢集团首块400mm厚板坯成功下线,填补广西该规格产品的空白。
2024年,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全年形成新技术、新产线、新产品101项,新增知识产权成果506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科技型企业达192家。
转型升级“老字号”
南宁饭店、双钱牌龟苓膏、两面针……这些广西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早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既是广西发展的文化记忆与招牌名片,也是国资国企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部分“老字号”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市场定位不准、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凸显。
发展“老字号”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广西国资委按照巩固提升“老字号”、培育壮大“新特优”的思路和原则,通过加强科技改造,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强化产业体系与品牌矩阵建设,助力“老字号”企业上新焕新。
西江乳业公司创新营销模式,为“老字号”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新思路。在今年广西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期间,他们创新开展OMO全域营销,集装箱快闪店的霓虹灯光与花船直播间的水波光影在民歌湖畔交相辉映,营造出独特消费场景。
广西国资国企“老字号”,一边坚守品牌特色,一边在细处融入巧思、更新形象,不断加强对品牌文化、地域民俗、城市记忆的挖掘转化,开发更多蕴含传统文化、富含时尚元素、符合当代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在广西的“老字号”企业中,还有一批工业企业把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作为“必修课”。
“鱼峰水泥”是水泥行业的“老字号”,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面对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他们主动求变,通过持续自主研发,成功掌握了特种产品的生产技术,目前已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奖项24项,发明专利47项,成功实现传统生产向科技驱动型企业的转变。
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发力,不断壮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劳模工匠队伍,让中华跌打丸制作技艺在“老字号”里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在政策支持下,一批广西“老字号”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转型升级道路上不断突破,成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数字化标杆企业。
位于柳州北部生态新区的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总装车间内,各条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协作机器人进行辅助作业,与工人们配合默契。目前,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拥有行业先进的自动化装配线,装备自动化率达30%,使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0%。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柳工电动化战略也成效显著。在2025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上,柳工携近20款全场景电动化设备亮相,其中新能源产品占比超90%。
科技赋能“原字号”
在广西广投北海发电有限公司“智慧煤场”控制楼内,“智慧煤场”系统根据当日掺烧计划规划作业任务。只见值班人员核对取煤数据后轻点“自动取料”按键,智能管理系统便自动分解任务,指挥储煤场内的堆取料机精准运转,煤炭被卷起后送至锅炉。这是广西最大的全自动化无人值守煤场的日常工作场景。
“通过植入煤场大数据、AI数据分析等新技术,让传统煤场装上‘智慧大脑’,将燃料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实现燃料管理全流程高效管控,推动火电企业向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广西广投北海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丁有成说。
“原字号”代表着广西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资源。广西传统“原字号”产业正迎来关键转型期,广西国资委以“守根基、壮根基、固根基”为着力点,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一批传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广西农投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入北斗导航技术,甘蔗种植从“靠经验”转向“天眼导航”,开沟、培土、管护、收割全流程智能化,作业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精细化水平。广西金光农场公司建起“成品鱼养殖+鱼苗培育”多基地联动的产业格局,摒弃传统养殖“靠水吃水”的粗放模式,开创“依水致富”的高效养殖新路径。广西林业集团以“科技+改革”双轮驱动,狠抓质量管控与成本优化,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17%,销量同比增长27.39%,产量同比增长18.33%。
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突破新一代高性能橡胶沥青关键技术,已推广应用1400多公里,新增产值近20亿元。广西国控集团旗下宏桂集团资本运营板块聚焦AI赋能实体经济,发挥资本“推手”作用,依托创新驱动发展基金,重点投向具有高成长性的人工智能企业、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项目等,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同时,广西国资委深化产学研合作,举办高校、科研机构与国企专利对接会,推动390余个产学研项目联合攻关。目前,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改企业已达100户,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传统产业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提质增效。例如,广投北海电厂智慧电厂项目入选广西2025年第一批“人工智能+”行动开放场景清单,落地2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广西北部湾银行将人工智能融入金融业务,智慧授权响应速度仅需1秒;广西旅游发展集团依托“刘三姐文旅大模型”,通过“一键游广西”等智慧服务实现AI全程伴游。
“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更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原字号’产业聚链成群,释放强劲发展活力。”张奕说。
加快发展“外字号”
今年3月,广西现代物流集团首个海外仓揭牌仪式在老挝万象举行,该集团国际供应链与跨境物流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依托老挝海外仓的集货优势,集团将以硫酸铵出口为业务切入点,达成年营收1.5亿元的业务合作,并通过中老铁路运输网络,形成‘中国生产—老挝集货—区域分拨’的高效链路。”广西现代物流集团副总经理王辉说。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广西在做好产业发展“外字号”文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自治区国资委出台了多项支持‘外字号’发展的措施,例如,建立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机制,提高发展‘外字号’工作成效在企业综合考评中的比重;针对企业在海外收购资源项目、短期内难以实现整体盈利的情况,在业绩考核时给予适当支持等。”广西国资委负责人说。
“十四五”期间,广西引导企业着力提升功能价值,推动对外合作通道联通更便捷,产业合作发展更紧密,企业出口产品销售收入持续增加,境外企业营业收入进一步增长。
柳工装载机凭借过硬实力在国际市场“出圈”。目前柳工已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拥有30多家海外子公司和机构、4大海外制造基地、300多家经销商,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
今年上半年,柳钢集团聚焦螺纹钢、冷卷等核心产品,深挖存量客户潜力、拓展新客户群体,钢材出口销售量、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106.3%、57.45%。
去年8月,位于泰国北榄府的玉柴机器动力系统(泰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是玉柴集团在海外设立的首个工厂,标志着拓展海外市场迈出重要一步。
在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广西国资委大力支持推动“桂企出海”,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监管企业产品出口持续“飘红”。例如,广西投资集团铝业板块光伏型材出口量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广西汽车集团G050车型进入韩国市场。
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离不开口岸与通道物流网络的强力支撑。广西国企在搭建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大通道上持续发力,助推“外字号”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今年以来,广西北投口岸集团与越南战略合作伙伴的跨境物流境外运力搭建合作进入试车阶段。数据显示,上半年友谊关口岸进出口货值达3436.6亿元。
南宁机场加速织密高品质航空客货运网络,持续畅通面向东盟的空中走廊,推动国际航空货运高速增长、服务保障效能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南宁市累计开通国际货运航线15条,通往10个东盟国家的15个城市。
作为重要海上枢纽,广西北部湾港(本港)拥有及管理沿海生产性泊位109个,开通集装箱航线81条,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为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的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上半年,广西国企海外市场拓展稳中有进,出口销售收入达120.03亿元,同比增长20.16%。其中,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出口销售收入达114.67亿元,同比增长18.65%。
“我们将大力支持广西国有企业重点推动汽车、工程机械、有色金属、水泥等产能优势产业转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广西国资委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广西沿海沿边沿江优势,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更深程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以高水平开放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字号”企业释放更大潜能。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制定的三项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 机械工业 2025年8月2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颁布拍卖服务师等33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人社厅发〔2025〕35号),标志着又一批国家职业标准被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并开始施行。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组织开发的《复印设备制造工》《印刷设备装配调试工》和《汽车生产线操作工》三项国家职业标准位列其中。这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推进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职业标准是开展职业技能评价、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基础依据。此次发布的三项标准内容科学、结构合理、贴合行业实际,充分反映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与技术变革的新趋势,将为相关企业用工、院校教学、人才评价及职工晋升等方面提供权威、统一的规范指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作为全国机械行业人才评价归口专业机构和权威评价主体,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机械行业职业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与有效实施,为促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评价中心)
-
不能忘却的纪念 穿越烽火的征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 编者按: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那段历史,无数中华儿女为了胜利,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的机械工业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机械工业的近代化征程,始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了一定的积累与进步。当时,若干新兴产业相继起步,在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型城市,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工厂,如上海大隆机器厂、无锡开源机器厂等。不过,这一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也面临诸多问题。技术上,中国机械工业严重依赖外国,关键技术和设备主要从欧美、日本等国进口,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经济上,机械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短缺,生产设备陈旧落后,难以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多数企业依靠手工操作和简单机械加工,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而且,中国机械工业还受到国内政治动荡、战争频繁以及外国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发展环境不稳定,面临重重困境。篇章一:战火纷飞,中国工业的战略大迁徙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全国形势危急,随着战事陷入不利,刚刚起步的中国机械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当时,中国的工业布局极不合理,新式工业基本集中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上海,作为当时中国工业的核心,工厂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一旦沿海地区遭遇战争破坏,将会给中国的工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了保存国家工业实力,支援抗战,一场工业战略大转移——工厂内迁行动,在战火中紧急展开。这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交通条件有限、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所需资金缺口严重、部分人员不愿离开等。即便困难重重,内迁行动仍在各方努力下展开。1937年12月10日,上海共迁出机器工厂66家。沿海其他地区工厂也开始内迁,上海、江苏、山东、山西等地内迁企业先至武汉,在武汉吃紧后又迁往四川、湖南、广西、陕西、鄂西、贵州、云南。到1939年,全国内迁民营厂矿339家,其中机器厂143家,拆运机器设备58900t。到1941年12月,内迁机器厂增至230家,复工198家,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南、广西、陕西等省市,以重庆最多。这是中国工业史上一次大迁移,这些机器厂成为后方工业的中坚力量。到抗战结束时,内迁工厂仅民营就有500余家,新建的工厂约有3700家。重庆在战前只有大小工厂39家,到1944年底已有1518家;而重庆的机器工厂,战前只有10余家,到1939年已有84家,1940年增至130家。此次大迁徙,中国工业元气大伤,一是由于仓促搬迁,二是一些工厂多次转移,损失很大。但是此次工业内迁的意义却深远,保存了当时中国的工业血脉,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由于众多工厂的迁入,为广大的西部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大量资金,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该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在重庆、昆明、贵阳等地,形成了新的工业基地,推动了当地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局面。篇章二:坚守后方,机械工业的曲折发展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内迁的工业企业在困境中坚守,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支持。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也新建了一批机械厂,大多数设在昆明、重庆。此时的大后方成为中国机械工业存续与发展的希望之地。据统计,1937年,中国有机器工厂企业数340家,资本仅3688千元(国民政府时期旧币),工人数也只有10205人。机械工业虽占当时全部企业数的8.6%,但资本总额不足1%。到1941年底,后方机械工业的工厂数量超过了战前,有机械制造能力的工厂多达100多家,制造车床的工厂有45家。在众多的工厂中,水平最高的是几家官办工厂,如中央机器厂、飞机厂、中央电工器材厂、兵工厂等。中央机器厂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为培育机械工业而创办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技术代表了战时中国机械工业的最高水平。该厂在战时制造的大型装备主要为发电成套设备,包括火电站所用汽车机、锅炉和电机,以及水电站所用水轮机等。这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制造大型装备的开端。中央机器厂规模宏大,其产品并不局限于大型装备,还涵盖了普通动力机械、机床工具、纺织机械乃至汽车等。1943年,中央机器厂进入鼎盛时期,员工总数从1939年的975人发展到2475人,生产经营的产品范围包括动力机械、工具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化工设备和特种机械(军工产品)6大类54种品种。从规模、技术、设备、管理诸方面综合比较,中央机器厂代表着当时中国机械工业的最高水平,并不落后于国外普通机器厂。先后创造了中国机械工业历史上多个“第一”:生产第一台2000kW发电机、生产第一台500马力发动机、生产第一台30~40t锅炉、第一家制造精密量块、第一次完成汽车装配制造、第一个实现高强度铸铁工艺等。中央电工器材厂也是由资源委员会投资建设的电工企业。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面对战时物资紧缺以及对外采购交通线中断的情况,通过研究人员的自主研发,已经能生产多项电工器材,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僵局。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央电工器材厂从原来只有4个分厂,已发展到8个分厂,有些分厂还设有支厂。电工器材厂生产的电工器材除保障战时大后方的生产生活需要外,更多的是直接用于前线对日作战。从1939年至1945年,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生产各类电线电缆达到4330t,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中央电工器材厂研制一台1000马力的混流式水轮机,用一台变频机改装制成1940kV·A、6900V发电机。抗战时期,中国机械工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地处大后方的机械企业,自始至终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包括资金短缺、原材料供应困难、技术人才匮乏等。这些困境严重制约着机械工业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支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此时的沦陷区的机械工业,多数工厂被迫为日军生产军需用品。篇章三:传承延续,工业企业的熠熠闪光抗战时期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壮丽史诗。从抗战前的艰难起步,到抗战爆发后内迁保存火种,再到大后方在重重困难中顽强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当时无数爱国人士的心血与汗水。其中大部分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过去,也有一些企业历经风雨、延续至今,成为当下中国机械工业的中流砥柱。曾经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央机器厂,在经过两次改名之后,于1953年更名为昆明机床厂,隶属于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成为一机部直属的“十八罗汉厂”之一,开启了专业生产机床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1954年,昆明机床厂制造出T68卧式铣镗床,并代表国家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8年,制造出T4128坐标镗床,为中国第一台坐标镗床。此后,昆明机床厂为我国的工业发展不断贡献力量,并见证着中国工业从起步到腾飞的伟大历程。2022年,企业更名为通用技术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湘电集团前身为中央电工器材厂,1948年7月1日,中央电工器材厂改组成立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同日成立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湘潭电机厂。1953年工厂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机厂,1956年列为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历经改建扩建,成为我国电工行业开发新产品的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成为我国大型综合性的电机电器成套设备制造企业。2007年企业更名为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湘电集团为我国电工成套装备国产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研制生产大中型交直流电动机、大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控制系统、矿山开采运输成套装备、兆瓦级系列风力发电机和新型绿色低碳成套装备,广泛服务于我国国防、电力、能源、矿山、冶金、交通、化工、轻工、水利等建设事业。而徐工集团的前身华兴铁工厂,诞生于1943年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最初作为八路军鲁南第八兵工厂,承担着修理枪械和生产地雷、手榴弹等武器弹药的重要任务。1953年,华兴铁工厂迁往徐州,与徐州实业公司铁工厂、徐州大力铁工厂合并,厂名改为地方国营徐州铁工厂。1956年6月,徐州铁工厂改名为徐州农业机械厂,1958年11月又改名为徐州重型机械厂。1989年,以“三厂一所”(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厂、徐州装载机厂和徐州工程机械研究所)为核心层,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工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宏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极具竞争力、影响力和国家战略地位的千亿级企业,多年来稳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位,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阵营。此外,还有始建于1937年的重庆机床厂、宝鸡石油机械厂等,这些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并延续至今的机械工业企业,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开拓者。它们伴随中国机械工业从弱到强,它们所承载的工业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机械工业不断向前发展。如今的中国机械工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80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壮丽史诗,不应忘记在峥嵘岁月里,中国机械人在绝境中的坚韧与不屈,正是他们的坚守,为中国机械工业留下了希望的火种,那是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