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首破万亿元
截至2024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
内蒙古自治区何以获此发展成就?它正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企改革的生动实践作答。
早春二月,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二期工程建设人员投身到紧张工作中,工程设计等前期工作加速推进。
时间镌刻不朽,奋斗成就永恒。2024年10月15日,内蒙古国企改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总投资78亿元的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所谓“大事”,因此项目是包钢集团控股子公司——北方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球最大、链条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
引人注目的是:在国企改革突围与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中,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对落后生产线进行产能置换,一、二期工程工序全线贯通后,可实现稀土粉体物料卸车、堆料、取料、配料、输送等多环节连续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
内蒙古国企之变,绝非个例。从包钢集团挺膺担当“两个基地”建设主力军到内蒙古电力集团争当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排头兵,从内蒙古能源集团近2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到内蒙古交通集团推动低空物流产业发展……一系列荣光的背后,是一年来内蒙古深化国企改革突围、重塑发展版图的铿锵步伐。
一年来,内蒙古国资委围绕重点产业集群指导监管企业对同质化企业进行专业化重组,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质生产力;推进区直国企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建立国企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把“多赚多得、少赚少得”的市场导向立起来;持续开展国企亏损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推动亿元以上巨亏国有子企业大幅减亏和纳入退出范围的亏损子企业出清;内蒙古国资委以“改错就是改革”的魄力对监管企业开展巡察、督查与违规责任追究,所涉1997个问题已完成整改93%以上;持续推动“整合重组一批、投资新设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推动上市一批国有企业”建设工程,深化国企改革突围翻开崭新一页;将企业内部整合等5类事权授予企业并新增7类授权,执行薪酬与效益刚性挂钩机制,让国企既“管得住”、又“放得活”。
每一番与时俱进的改革,都会促成影响深远的变局。
这个变局,是国企在深化改革中持续突围的定力——内蒙古电力集团安排电网投资295亿元推进蒙西电网“四横五纵”主干网建设,多项500千伏主电网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数量居省级电网第一。
这个变局,是国企在深化改革中自信突围的努力——2024年11月,呼和浩特4台无人机“快递小哥”将药品、小家电等配送到指定地点,低空物流试航成功……内蒙古交通集团以科技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改革中,我们超前布局低空经济产业,挺进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内蒙古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这个变局,是国企在深化改革中创新突围的能力——包钢集团构建起“综合+绩效”双维度考核的新型经营责任制,研制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系统,承担稀土行业首个国家级示范项目,冶炼分离产业板块绿色低碳技术实现全线突破。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们旨在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包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包钢的发展离不开改革。
这个变局,是国企在深化改革中攻坚突围的魄力——内蒙古能源集团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并对内部企业减亏治亏工作滞后、未完成年度经营目标的负责人进行末位淘汰、末位调整,所属单位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签约率达100%。
2024年,内蒙古电力集团持续拓展延伸“源网荷储”产业链,绿色动能更加澎湃,集团在“全国500强”排名上升11位。包钢集团加快构建形成钢铁、稀土、煤炭综合利用和物流、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利润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内蒙古能源集团、林草生态公司利润分别增长1倍和15倍。内蒙古交通集团、文旅集团营收分别增长1.1倍和4.3倍。
发展无穷期,改革无止境。内蒙古的生动实践证明:只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攻坚,内蒙古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续写出国企改革发展新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开展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专题学习暨青年职工新职工培训 机械工业 为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升职工职业素养,5月20日下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工作总部开展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专题学习暨青年职工新职工培训。中国机械联党委常委于清笈作专题培训,工作总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青年职工和新入职职工参加学习和培训。在学习环节,参会人员集体学习了《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会议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中国机械联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特别是年轻干部职工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上级党委部署要求,按照中国机械联党委和各党支部学习教育工作安排,认真学习研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在培训环节,于清笈常委从中国机械工业整体发展情况、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历史发展情况、应知应会的岗位知识及基本技能三个方面作了专题培训,一是系统地回顾了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整体脉络以及现代机械工业管理部门的历史沿革;二是全面介绍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体情况,包括组建及历届会长、职能定位及业务范围、秘书处工作及系统单位情况、行业脱钩协会改革情况等;三是围绕应知应会的宣传稿件、调研报告、会议纪要、领导讲话稿的撰写等进行实务培训,结合案例分享交流了心得体会,强调练好基本功要注重培养提高学习、思考、综合、写作、表达和沟通六种能力。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学习培训干货满满,收获颇丰。通过理论学习和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了解了机械工业发展的总体概况,明晰了自身工作的定位职责,增强了行业认同感和工作责任感,特别是岗位知识及基本能力的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对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大家表示要将所学吸收转化为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水平,为机械工业和中国机械联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党委工作部)
-
罗俊杰执行副会长出席2025专用汽车暨应急产业发展大会 汽车工业 5月20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5专用汽车暨应急产业发展大会在湖北随州召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大会致辞并参观同期展览。他指出,“十四五”以来,机械工业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与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机械工业代表性产品产销稳定向好;商用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他表示,中国机械联始终致力于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未来将与各方携手,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标准体系,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本次大会立足深度探寻全球专用汽车与应急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沿路径,全力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深度融合与蓬勃发展,紧扣“新能源、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主题,为行业参与者搭建了技术交流、生态共建与商业合作的高端平台。同时在促进专汽和应急行业创新发展,拓宽经贸合作渠道等方面提供助力,推动了专业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创新,助力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动期间,罗俊杰执行副会长实地考察了湖北江南专用特种汽车有限公司以及湖北随州双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综合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果。(展览工作部)
-
宋志明副会长赴甘工院作专题讲座 机械工业 2025年5月20日上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宋志明应邀赴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甘工院)作题为“从‘十四五’到‘十五五’:机械工业于变局中开新局”专题讲座,甘工院陈海澎院长主持活动,甘工院全体职工参加活动。宋志明副会长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取得的发展成就,并且针对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形势,提出了“十五五”时期行业要重点把握的五个发展方向。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实现高端化全面突破;二是坚持科技赋能,推进智能化提质增速;三是坚持低碳转型,推动绿色化行稳致远;四是坚持协同增效,促进融合化深度进阶;五是坚持开放共赢,拓展国际化合作空间。陈海澎院长表示,甘工院要积极学习吸收宋志明副会长授课内容,加强与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甘肃省机械工业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突破。(行业发展部)
-
前4个月机械工业生产、投资保持稳定发展 机械工业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4月,机械工业主要涉及的五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同比保持增长趋势。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汽车制造业增长11.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7%,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4%,汽车制造业增长23.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7.5%,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15.1%。机械工业代表性产品中,1-4月,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为26万台,同比增长16.8%;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为22.1万套,同比增长34.1%;发电机组累计产量为10531万千瓦,同比增长90.8%;太阳能电池累计产量为23906万千瓦,同比增长18.8%。(统计与信息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