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研人员在沈阳新松公司工业机器人装配调试车间调试设备。
工人在长春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作业。
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车间内操控大型数控设备。
数据来源:辽宁省科技厅、吉林省统计局、黑龙江省科技厅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从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再到今年全国两会进一步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
各地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出一些好做法,积累了一些好经验,本版将陆续推出相关报道。今日刊发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老工业基地的一线调研,以飨读者。
——编 者
辽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为企业成长提供养分
辽宁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调试车间,工业清洁机器人不仅能自主规划作业路径,还会主动避让其他机器人和各种障碍;焊接机器人舞动机械臂,在大负载的同时完成精细至微米的点焊作业;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则稳稳托举汽车零部件,精准装配一气呵成……完成调试之后,这些机器人产品将发往各地。
从一名软件工程师成长为公司的移动机器人事业部研究院副院长,吕祥仁经历了产品和技术快速迭代的过程。“公司已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类产品,累计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拥有专利1300余项。”吕祥仁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辽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产业基础,着力做强做大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12个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新能源汽车、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量分别增长29.2%、146.1%。
2023年9月,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由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新松公司投资共建。“我们充分发挥新松研发及企业化运营的优势,以及产研院创新发展的协同优势,推动机器人技术攻坚及科技成果转化、资本化,带动沈阳机器人产业梯度发展,完善产业链条。”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邵文龙表示。
沈阳以新松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上下游配套企业超500家,能够提供工业、协作、移动、特种、服务五大类近百种机器人产品。“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机器人整机年产量将达1.5万台套,规模以上机器人企业数量突破50家。”沈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密闭的真空容器内,由航天级合金钢材制成的转子以每分钟最高4.1万转的速度飞速旋转,实现动能与电能的高效转换……得益于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大自然中忽强忽弱的风、明暗不定的光,都能变成稳定输出的绿电。实现这项技术突破的,是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我们已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飞轮储能实现了量产应用。”公司董事长张庆源说,公司去年底正式成为辽宁首家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2023年,辽宁新增“雏鹰”“瞪羚”企业10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341家。
“好苗子”离不开好环境。辽宁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依托高新区和大学科技园等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孵化链条,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企业成长提供养分。
【目标】
2024年,辽宁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0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7%,为新质生产力厚植创新沃土。推进20个以上5G工厂、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500个。
吉林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走进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捆捆白色的碳纤维原丝整齐排列在生产线上,经过氧化、低温碳化等工序,被加工为黑色碳丝。碳纤维相对密度不到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7倍以上,生产技术门槛高。
K是碳纤维丝束的计量单位,1K由1000根单丝组成。在相同条件下,生产大丝束碳纤维可以大幅提高单线产能和产品性能,并降低生产成本,打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吉林化纤碳纤维研发团队攻坚克难,首创25K、48K、50K大丝束,填补国内空白。2023年,该公司碳纤维产量增长38.3%,4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陆续投产,产业规模近3年增长了1倍多。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吉林加大创新力度,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吉林出台碳纤维产业发展2.0版政策措施,组建成立碳纤维产业联盟,推动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宋晓辉说。
一缕丝串起一个产业。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认为,通过向上下游延长延伸价值链,优势产业能够实现进一步发展。2023年,吉林碳谷、国兴碳纤维等上下游企业均实现高速增长。
在吉林白城市通榆县,广袤大地上,一排排风机旋转,将风能转化为绿电。制造风机叶片是碳纤维应用的一大方向。吉林化纤与多地风电厂家签订合作协议,提升风电用碳板市场占有率。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吉林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清洁能源全链条体系。2023年,“绿电+消纳”发展模式落地见效,千万千瓦级绿能产业园区启动建设,开复工风电光伏装机719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装机突破2500万千瓦。“2023年全省水电、风电、太阳能等规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9.0%。”吉林省统计局局长林梅介绍。
吉林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2024年伊始,在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预批量生产启动;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一期项目在长春投产,可为近20万辆汽车配套刀片电池。吉林2023年启动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集中力量推动238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长春市入选国家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
一汽红旗繁荣工厂焊装车间内,焊接机器人挥舞手臂繁忙工作,它们身上遍布数据采集点,实时判断焊接的温度等条件是否达到最佳状态。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之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引领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开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目前,吉林已经推动百余家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主体建设。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吉林发展动能不断积蓄: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8%。
【目标】
2024年,吉林围绕智慧农机、现代种业、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等领域部署实施9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支持100个以上示范项目,建成3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0个省级数字化示范车间,全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提升至50%。
黑龙江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室,科技感十足的“采光窗帘”替代了传统遮光窗帘。透过窗帘表面隐约可见的结构,阳光均匀地洒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窗边还是靠墙,学生们都可以在明亮柔和的自然光下阅读。
“这款窗帘解决了大纵深建筑采光难题,不仅延长采光时间、提升照明深度,而且可避免日照眩光。”荣仪尚科光电技术(哈尔滨)有限公司董事长、哈工大仪器学院博士生赵一轩说。
最初,自然采光技术只是哈工大仪器学院刘俭教授科研团队的一个想法。将光学显微仪器中的光场调制技术跨界应用到建筑照明领域,刘俭说:“为鼓励交叉创新、破除信息孤岛、高效整合科教资源,哈工大建立多层次、多维度跨领域协作机制。创新想法就来自于与建筑学院教授的交流。交流碰撞出火花,想法逐步落地。”
为全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哈工大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制定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形成“学科团队+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化区域平台”的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梳理形成哈工大特色重点项目库、重点专利库、企业需求库、金融对接库。
黑龙江科教资源丰富,拥有78所高校和120家独立科研院所。黑龙江因地制宜,积极利用优势科研条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同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
荣仪尚科依托哈工大科研团队初创成立时,资金比较短缺。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带着政策找上门。“我们寻找有技术的团队和省内有潜力的企业,促成双方对接,成果落地。”黑龙江工研院院长付强说,“这家创新企业符合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申请条件。经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市场化评价等环节,项目获得了600万元资金支持。”
黑龙江工研院通过一站式服务,梯度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型企业。汇聚科技、发改、工信、教育、药监、知识产权等部门,涉及181项惠企政策要点,构建政策图谱,集多源数据绘制企业画像,输出政策智能匹配报告精准推送,打造一企一策、应享尽享“政策计算器”。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黑龙江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同向发力,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大力开展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提高科技资源就地利用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强劲增量”。
2023年,黑龙江新备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2家,全省联盟总数达到81家,联盟内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289项,总合作金额6.75亿元。
【目标】
2024年,黑龙江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电力装备、重型成套装备、高端智能农机、航空装备、商业航天、海工装备、生物医药、陆相页岩油、低碳能源等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及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对接活动成功举办 汽车工业 7月4日,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在武汉开幕。本届台湾周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两岸企业家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作为支持单位。峰会大陆方面副理事长张平,湖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赵世通,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曾永权,台湾苗栗县县长钟东锦,峰会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出席活动并共同启动开幕。峰会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专项组”)大陆方面牵头人苏波,台湾方面召集人杜紫军,陆方信息产业组召集人刘利华,智能装备组副召集人宋晓刚,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许舒博,台湾工商建研会理事长雷宏毅等重要工商团体负责人,企业家、基层台胞及青年代表等1700余人与会,其中约1100人来自岛内。台湾周期间,两岸企业家峰会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作为指导单位支持举办了“海峡两岸(武汉)汽车产业技术与产品对接会”以及“海峡两岸(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这两场活动以“汉台联动智创未来”为主题,由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和武汉市台办等承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武汉汽车行业协会和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协办。7月3日上午,海峡两岸汽车产业技术与产品对接会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举行。峰会新能源汽车专项工作组作为指导单位出席会议并参观企业产品展览展示。本次对接会专门设立了新能源动力系统和与智能网联两大专业会场,精准推动与会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产品对接。两岸行业组织、企业代表等200余人聚焦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交流对接,有效推动了台湾汽车电子企业与东风公司、武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交流与协作配套。会后,与会人员赴东风猛士汽车科技公司、中国车谷展厅等地实地考察。7月4日下午,海峡两岸(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在武汉经开区成功举办。峰会新能源汽车专项组陆方牵头人、智能装备组陆方召集人苏波,新能源汽车专项组台方牵头人、能源环保组台方召集人杜紫军出席活动并致辞。峰会信息组陆方召集人刘利华,智能装备组陆方副召集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智能装备组办公室副主任孙媛媛,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徐金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轮值会长陈斌波,全国台企联副会长、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会长陈宏钦,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副秘书长蔡松慧,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子清、湖北省台办副主任张丹青等参加此次交流活动。“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在本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活动期间正式成立并落户武汉经开区。开幕式上,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为“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授牌。交流会上,苏波、杜紫军召集人,刘子清书记,张丹青副主任为示范基地揭牌。武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以“两岸同心筑梦,共创世界车谷”为主题作推介发言,并发布《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汉台汽车产业深入合作明确了新路径。活动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作专题演讲,他介绍了汽车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并就汽车碳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东风汽车科技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研发总院副院长张衡发布技术产品规划。台湾用友资讯、岚图汽车、上海寅家电子、恩高光学等两岸企业代表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前沿趋势与创新实践进行分享交流。本届台湾周活动以“融合发展共建支点”为主题,在武汉设主会场,在襄阳、宜昌、黄石设分会场,开展主体活动、鄂台经贸产业对接、青年交流交往等三大板块14项活动,推动了鄂台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并且取得了务实的成果。开幕式上,39个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139.75亿元。签约项目涵盖半导体、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4个,5亿元以上项目6个。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上,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与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现场签约。双方将深化产业合作,推动技术、产品、人才、市场、资本等要素深度融合,实现共赢。本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实现了汉台经贸交流不断向纵深推进,新能源汽车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汉台两地产业交流合作及融合协同发展,为海峡两岸汽车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国际合作部)
-
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带队赴中汽协开展规划专题调研 汽车工业 2025年7月7日下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带队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中汽协副秘书长李邵华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与了此次调研座谈。李邵华对调研组表示欢迎,详细介绍了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特点及问题。与会人员围绕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全球化发展、未来五年技术发展重点及市场竞争态势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陈斌副主任总结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在国家有关政策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内需不足、外需不稳、装备与芯片软件短板、内卷与效益问题等多重挑战。尽管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出口市场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增长,但全行业仍需保持冷静,稳健推进产业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去”,从政策、标准、法规、金融、知识产权、人才乃至文化等多方面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创造有益的帮助和支持。中国机械联行业发展部、教育培训部、科技工作部、会员工作部等部门有关同志一同参加调研。(行业发展部)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举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 机械工业 为深化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推动行业国际化布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于7月4日下午在北京共同主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迪拜商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卢塔阁下出席会议并致辞。迪拜商会亚洲区域总监马万·迈利、北京首席代表王亢,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剡水等九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国机集团、北京探能科技、晶澳太阳能、中国水环境集团、奇瑞汽车、七腾机器人等18家重点行业企业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主持,中国机械联国际合作部相关人员参会。会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在机械领域战略协调、务实合作迈入新的阶段。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阿机械产业合作基础,指出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29%,双方合作空间广阔。他结合5月访问迪拜商会总部达成的共识,强调阿联酋在金融、科研、制造等领域的战略性优势及其作为辐射中东、非洲、欧洲和东南亚枢纽的区位价值,提出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对接、市场准入、需求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助力构建中阿机械产业生态共同体。迪拜商会总裁穆罕默德·卢塔高度评价中国机械工业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他指出,目前在迪拜注册的中国会员企业已超6000家,双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并系统阐释迪拜三大核心优势:世界级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覆盖27个自由贸易协定的政策环境、辐射全球的市场网络。卢塔强调,备忘录签署将深化新能源汽车、绿色技术、发电设备等领域合作,助力中国机械企业通过迪拜枢纽拓展全球市场。随后,李燕霞总工程师与马万·迈利总监代表双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将共建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为双边企业深化技术交流、贸易往来、投资合作提供支持,助力迪拜现代化建设及中国企业把握中东市场机遇,推动实现全球化布局。迪拜商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王亢以"迪拜作为中东出海首选地"为主题进行专题推介,重点阐述其作为阿联酋最具影响力商业组织的战略定位。依托其广泛国际网络、以及迪拜开放营商环境和多元化产业优势,迪拜商会为全球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尤其在连接中东、非洲和亚洲市场中发挥桥梁作用。其主办的"ExpandNorthStar"科技初创盛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活动,彰显迪拜作为新兴经济中心的创新活力。自由交流环节中,与会代表围绕政策对接、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议题展开深度互动,结合迪拜市场需求探讨具体合作路径。双方约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组织企业考察、搭建信息平台、参加展会、组织专项对接会议等方式,推动中阿机械产业在研发、制造、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协作。此次圆桌交流会为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注入新动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以备忘录签署为契机,依托迪拜区位与政策优势,推动中国机械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同时促进阿联酋企业来华投资,实现资源互补与互利共赢,为中阿产业合作贡献机械行业力量。(国际合作部)
-
徐念沙会长会见波兰驻华大使并出席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 汽车工业 2025年6月26日下午,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在北京举行。波兰驻华大使古天卫发表开场致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应邀出席并随后发表讲话。波兰东方研究中心代表、波兰卡托维兹经济特区负责人、波兰主要汽车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中国机电商会代表分别发言。古天卫大使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汽车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令全球瞩目。他强调,波兰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外交关系,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已成为连接欧洲东西部市场的核心枢纽。大使进一步表示,汽车工业是波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供应链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充沛,汽车产业规模在欧盟位居前列,这为中国企业拓展中东欧市场提供了独特机遇。他特别提到,波兰作为中欧战略要地,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天然门户,乐见两国企业依托各自优势深化合作,共同挖掘区域产业协同潜力。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技术集成平台,既是中波产业合作的关键领域,也是两国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他提到,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注入新动能。波兰在精密制造、欧洲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及数字化创新能力形成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徐念沙进一步指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始终以推动国际产业合作为己任,覆盖机械行业全产业链的14个专业领域,代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他呼吁中波两国以汽车产业为切入点,深化技术合作及供应链协同,共同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张旭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文清分享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经验,对话嘉宾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展开深入探讨,重点聚焦技术联合研发、本地化生产及市场合作等议题,为两国企业务实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国机械联联合中汽协特别组织了奇瑞、吉利、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代表参会,与波方代表就产业合作展开深度对接。此次论坛为中波汽车产业对接搭建了行业对话平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支持两国企业开展政策沟通、项目对接及资源整合,助力中波汽车产业合作迈向新阶段。期间,徐念沙会长还应邀与古天卫大使举行单独会见。双方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的具体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古天卫大使表示,波兰政府支持两国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化合作。徐念沙会长回应称,中机联将依托自身行业资源,协助波兰企业精准对接中国供应链体系,助力波兰工业转型与中国“智造”能力对接,推动双向务实合作落地。(国际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