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轴工匠高传宁:从自学成才到“数控大师”的淬炼之路

2025-09-05 10:23    来源:西北轴承

  机床的轰鸣,是他最熟悉的背景音。车床旋转,铁屑如流火簌簌坠落,操作台前的高传宁,目光始终紧锁工件,指尖在旋钮间精准起落,这背后是三十余年的专注与热爱。  

  他的手磨出了茧,却从未放下对精度的执着;他的眼屡屡熬红,却从未模糊对工艺的追求,靠着一路自学、持续突破,走得坚定,也走得滚烫。作为西轴首位实现数控机床全工序车加工的技术工人,高传宁用实干填补了公司的技术空白。从技校毕业,到自学完成机电一体化专业,再到成长为撑起西轴车工半片天的“数控大师”,他靠的不是过人天赋,而是一股“别人歇时我钻研,别人懂时我深究”的拼劲。一块块冰冷粗糙的毛坯,就在他手中蜕变成毫厘不差的轴承配件。

  以技术破局的“数控先行者”。初入西轴,高传宁面对的是传统车床效率有限、精度不高的困境,随着车间陆续引进数控车床,他敏锐地意识到了潜力,立志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成为全工序加工轴承套圈的第一人。没有经验可借鉴,他就自己摸索,先通过自学考取专业学历夯实理论,再拿旧工件和废零件反复试验。白天,他对着说明书逐页钻研,把每个按钮、每段程序工整地记满笔记本;夜晚,他自学编程和制图软件,从二维绘图到三维建模,再到编写专属加工程序,常忙碌至深夜。历经多次程序报错、精度偏差,他始终不气馁,反复调试参数、优化流程,最终实现了从毛坯到成品的全工序精准加工。

  以创新提质的“效率优化者”。掌握全工序加工技术后,高传宁没有止步,继续深挖数控机床潜力。为优化程序,他彻夜守在机床边,将加工步骤拆解为粗车、细车、精车等环节,对转速、进给量、切削深度逐一调试,最终将单台设备加工效率提升了30%。面对刀具损耗快问题,他自主设计专用刀具,反复验证改进。有人劝他“够用就行”,他却说:“数控机床的潜力远不止此,多优化一步,效率就能再提一截。”他研发的“数控机床高效加工法”在车间推广后,不仅节省了人力,还降低生产成本20%,让曾经的“首例突破”成为“标准流程”。每引进新数控设备,他总是主动请缨参与试车,凭借扎实的理论与丰富的实操,总能迅速掌握新设备性能,完成参数调试与程序适配。同时,他还自行设计专用工装夹具,显著提升装夹效率,保证加工精度,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

  倾囊相授的“高老师”。自己闯过难关,便一心带动更多人进步,作为车间技术带头人,他把编程技巧、操作要点、加工参数等秘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我摸黑探索走了太多弯路,不能再让你们耗时间。”他耐心讲解代码逻辑,整理编程手册,手把手教调整夹具、校准坐标,分享如何发挥机床最大效率。生产任务紧张时,他白班连夜班冲在一线,从不言累。徒弟们对他满怀感激:“没有高老师,我们不可能这么快上手,他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敢闯敢试的钻研精神。”

  坚守致远的“工匠标杆”。“既然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句话,高传宁践行了三十余年。他对质量极为“执拗”,每加工一批轴承套圈,都要反复检测十几次,哪怕误差仅0.001毫米,也会调整程序重新加工。“技术是我的底气,绝不让不合格零件从我手里出去。”这份刻入骨髓的严谨,让他保持了“零瑕疵”的纪录,成为车间上下信服的“数控专家”。  

  时光终不负执着。那些深夜苦学的时光、反复试验的汗水,渐渐化作累累荣誉:他连续多年获评公司劳动模范、青年岗位能手,及银川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23年,在银川市高端装备制造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数控综合技术一等奖,随后又获全区数控车工项目二等奖。2024年,北方民族大学特聘他为产业教师,邀请他将实战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人。2025年1月,当选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届“金牌工人”,同年8月再获全区“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每一本证书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自学、年复一年的突破,没有运气,没有捷径。

  三十余年寒来暑往,机床依旧轰鸣,高传宁却把青春熬成了精准的代码,把岁月磨成了光滑的弧度。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双手写下了关于匠心的最好答案。所谓匠心,从来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敢于突破、持续自学的执着;所谓大师,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像他这样,凭一腔热爱、一生钻研,被大家亲切称作“高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次次刻下“创新”与“坚守”。

  这就是西轴工匠高传宁,一个以自学突破填补空白、以创新实践赋能生产,将平凡人生淬炼成滚烫匠心的追光者,是当之无愧的“技术能手”与“高老师”。

  (来源:西北轴承)






(责编:lxh)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协会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