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挖掘机有效载荷功能:告别“估算时代” 效率与精准度双升级
在工程建设、矿山开采、物料搬运等作业现场,挖掘机不仅是挖掘和装载的主力,更承担着精准控制物料重量的关键任务。无论是混凝土搅拌站的配料,还是施工材料的用量管理,“重量”都是影响工程质量、成本与进度的核心要素。
过去,司机大多依赖“目测估算”或“开到地磅处反复称重”来控制装载量。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还常常因估算不准导致物料浪费、车辆超载或装载不足。如今,柳工挖掘机搭载的有效载荷功能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真正实现了“边挖边称、实时显示、精准记录”。
它是如何实现的?
柳工有效载荷功能依托整车智能电控系统,配合高精度传感器与实时姿态检测技术,自动感知车身倾斜角度、油缸负载等关键信息,通过智能算法实时计算出铲斗中物料的准确重量。
简单来说:就像给挖掘机装上了一台“随身称”,作业过程中自动完成称重,数据实时显示在驾驶室屏幕上,实现“挖-称-记”一体化操作。
有效载荷功能优势速览
有效载荷功能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种工作方式的革新。它将挖掘机从单一的作业工具,升级为集挖掘、称重、记录于一体的智能工作站。下面四大核心价值,正是帮助您实现“精准、高效、省心”作业新体验的关键所在。
称重精准,从源头控制误差
传统人工估算的误差率通常在10%-20%,而有效载荷功能通过多传感器协同与动态补偿算法,精度误差可控制在±5% 以内。无论是垃圾焚烧发电,还是搅拌站砂石配料,都能精准把控重量,从源头上避免成本浪费。
效率翻倍,省事省力
过去,挖掘机装载物料后,需要将车辆开到地磅处二次称重,若重量不符合标准还需返回调整,整个流程耗时耗力。而有效载荷功能能够实现 “边挖边称”,司机在驾驶室内即可实时掌握铲斗中物料重量,一次装载即可符合标准,省去了二次过磅的环节,大大提升了现场设备的利用率与车队整体运力水平。
数据可追溯,管理更省心
系统不仅实时显示重量,还会自动保存每车次的装载重量、斗数、目标完成情况等关键数据。您可以随时查看、导出记录,便于统计工作量、核算成本,让现场管理更轻松、更透明。
适配多场景,通用性强
不论是松散的土方、砾石,还是黏稠的泥沙,系统都能通过智能算法自动适配,实现稳定、精准的称重。安装简便,适用于矿山、市政、建筑等多种作业场景。
有效载荷高效共赢
从“凭经验估算”到“实时精准称重”,柳工有效载荷功能不仅解决了传统作业中“精度低、效率慢、管理难”的痛点,更推动整个工程行业从“粗放施工”迈入“精细管理”新时代。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它能有效控制物料成本、降低人工支出,提升项目整体利润;
对机手来说,作业更轻松、目标更明确,大幅减少重复劳动;
对柳工而言,这是我们持续推动机械智能化、服务客户实际需求的生动体现。
选择柳工有效载荷,不只是选择一项功能,更是选择更高效率、更省心的工作方式。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联会领导出席聊城市供需对接活动 机械工业 10月17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聊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城市协办发展大会(聊城)暨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会”在聊城举办,大会以“链动产业共赢未来”为主题,围绕十二大重点产业链开展对接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李春生等领导受邀出席会议。苏波、侯云春和李春生并做了大会致辞,大会举行了聊城供需对接清单发布及签约项目仪式,50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大会。会后徐念沙会长和聊城市分管工业的相关领导就目前地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痛点,中国机械联发挥行业组织的优势帮助地方诊断服务赋能地方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总工程师李燕霞和国际合作部有关同志参会并参加交流。
-
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机械工业 10月16日下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于2004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22届,今年由台方主要承办。此次会议以“智能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为主题,汇聚了包括四十余位台湾代表在内的近150位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工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次会议得到了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的大力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秘书长宋晓刚,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庄大立、秘书长许文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秘书长牛辉、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专家委主任侯睿、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崔鹤松、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副会长殷和平、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监事长邸敏洁以及中国锻压协会等行业专家,南通市台办主任陈鸣华以及南京市台办等地方台办代表出席此次活动。2025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大合照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但大陆机械工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大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台湾企业坚定信心,抢抓大陆发展机遇,共享政策红利。他强调,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与AI深度融合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两岸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他同时指出,中国机械联打造了智库、标准、国际合作等多个平台,愿为陆台企业搭建桥梁,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两岸行业交流和企业务实合作,促进两岸机械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徐念沙会长致辞庄大立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连续举办二十余载不曾间断,已成为两岸机械工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两岸机械工业不断进步和融合发展。当下,智慧机械升级与AI深度融合正引领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两岸机械工业更应紧密携手、深化合作。他衷心期望与会代表能够借助交流会搭建的优质平台,共同探寻智慧机械与AI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开创两岸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庄大立理事长致辞会议延续历年惯例,报告两岸机械工业产业发展情况。中国机械联宋晓刚秘书长和台湾机械公会许文通秘书长就两岸机械工业发展概况、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共同推动两岸产业智能化升级与融合发展提出建议。随后,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侯睿主任就机械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与实践进行分享,希望推动两岸机械工业绿色协同发展,实现减碳共赢。宋晓刚秘书长做大陆机械工业发展报告许文通秘书长做台湾机械工业发展报告在大会的交流环节,两岸机械工业领域的四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做专题演讲。大陆方面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小艳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磨床制造领域的应用探索,宁波海天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胡炳谦博士分享了企业在智能化升级和AI探索方面的经验和思考,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台湾方面上银科技公司总经理张云杰就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发展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华物联网自动化事业群副总经理蔡奇男分享了AIoT驱动场景革新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智能装备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两岸行业企业代表进行专题分享会后交流晚宴上,两岸代表热络交流,增进了解,探讨合作。活动期间,台湾代表团还参观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机械工业企业,实地了解了当地机械工业的发展情况和科技创新成果,为未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合作部)
-
关于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CRIC2025)的通知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各有关单位: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装备、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整机产品性能质量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应用场景从工业主导到向千行百业加速渗透、多个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产业综合实力实现大步跨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今年“智能机器人”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创新平台构建、关键部件研发、应用场景开放、金融人才支持等多要素共同发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更是布局智能机器人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于11月10-12日在上海组织召开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大会主题: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会议地点: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上海市普陀区光复西路2739号)报名咨询:戴应奇13758030699商务合作:朱函18500968033扫码报名参会详见通知正文:(机器人分会)
-
叶定达副会长出席2025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 会暨第十九届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讨会 机械工业 10月16日,由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暨第十九届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讨会在浙江宁波举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叶定达副会长应邀出席并致辞。会议以“工艺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为主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二级巡视员韩行,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理事长王西峰,中国工程院院士焦宗夏,宁波市原副市长陈炳荣等领导,机械工艺协会理事,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2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叶定达在致辞中指出,工艺技术是机械工业的“筋骨”与“血脉”,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韧性、效率与可持续性。工艺创新是打通产业链堵点,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可或缺的途径。机械工业制造工艺必须顺势而为,一要强化创新主体意识,加大研发投入。要坚持长期主义,突破关键工艺“卡脖子”环节,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要注意产业链协同,把工艺创新作为优化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有力支撑。二要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打造开放共享的工艺创新生态。要积极打造研发平台,特别是充分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工艺数据实时共享,促进设计、生产、服务全链条高效衔接,成为机械行业创新的沃土。三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节能减排贯穿工艺全生命周期。在碳中和目标下,节能减排不是成本负担,而是竞争力新源泉。行业组织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和推动构建节能减排工艺标准,让绿色创新成为产业链升级的鲜明底色。叶定达表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机械工业的综合性行业协会,高度重视制造工艺创新,将加强与工艺协会等机械系统行业协会密切联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系统单位作用,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为推动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叶定达副会长在会上围绕机械工业运行情况与展望作了专题报告。(会员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