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用电量连续破万亿千瓦时,意味着什么?
今年7月、8月,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10226亿千瓦时、10154亿千瓦时——
用电量连续破万亿千瓦时,怎么看?
全社会用电量接连超万亿千瓦时!最近,国家能源局发布7、8月份的用电量数据。其中,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
单月用电量破万亿千瓦时,意味着什么?这背后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如何理解万亿千瓦时?
——横向看,万亿千瓦时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量总和;纵向看,这一数据在10年间翻了1倍
用电量,被视作经济社会运行的“晴雨表”“风向标”。透过这一数据的变化,可以较为直观地观察背后的经济发展势头。
今年7月,中国的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226亿千瓦时,这是月度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在全球也属首次。8月,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154亿千瓦时,再度跨过“万亿”千瓦时门槛。
万亿千瓦时,什么概念?
从横向看,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量总和,或东盟国家全年的用电量。从纵向看,与2015年7月用电量超5000亿千瓦时相比,这一数据10年间翻了1倍。
分产业看,7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这一增速,较上月提高了1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量59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月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提高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
观察这些数据不难发现,第二产业在7月当月的用电量“总盘子”中占比最高。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用电量的稳定增长,意味着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7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持续增长,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领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分析。具体看,7月当月,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0.5%,增速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继此前两月负增长后转正。此外,多数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也在增长。7月份,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了7.3%、5.3%和5.1%。
再看8月份的情况。8月当月,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7%,较去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渔业用电量增速领先,分别为12.3%和10.9%。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2%,比上月提高了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环比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7.2%。此外,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到19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
哪些因素推高了用电量?
——持续高温天气下,各地电力负荷快速攀升;宏观经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
单月用电量破万亿千瓦时,这背后有哪些因素的作用?
一方面,有持续高温的天气推动。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多地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各地电力负荷快速攀升,带动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快速增长。仅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就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创历史新高(2024年为14.51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接近1.5亿千瓦。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电网创历史新高。其中,江苏电网负荷首次突破1.5亿千瓦,最高负荷较春季平均增长近4000万千瓦,约90%增量负荷为空调制冷用电。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7月份全国多地出现多轮高温,全国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拉动当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18%。在持续高温高湿天气拉动下,全国多地负荷创新高,7月,河南、陕西、山东、四川、安徽、湖北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蒋德斌说。
另一方面,在“两新”“两重”促消费及“反内卷”稳工业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拉动下,宏观经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进一步带动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长。
“8月当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今年各月以来最高。其中,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业用电量复苏势头明显,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2%,比7月提高3.7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体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约4.6个百分点。”蒋德斌说,值得关注的是,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所有子行业均实现了正增长,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光伏产业制造用电量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显示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用电量向上攀升。
消费升温也拉动了用电量增长。今年以来,消费市场延续平稳增长态势,服务消费促进政策落地显效,服务消费市场保持较快增长。比如,在今年夏季大火的“苏超”举办地江苏省,仅7月份,全省健身休闲场所用电量就同比增长了23%。当月,全省餐饮业用电量实现同比增长10.1%,游览景区、住宿业用电量则同比分别增长10.3%、5.3%。
高用电量靠啥保障?
——用电平稳离不开较强的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稳定的运行调节能力和应急支撑能力
从电力消费侧看,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彰显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充沛活力。而这个前所未有的数据,离不开电力供应端的平稳供给。
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说,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全国经历了大范围高温、暴雨洪涝和台风等极端自然天气;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对能源保供提出更高要求。迎峰度夏期间,我国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可以说能源保障“顶住了峰、兜住了底”。总体看,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与韧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用电平稳,靠的是较强的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十四五”以来,我国多措并举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国内能源生产加力提速,实现了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其中,新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两个“50%”——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近50%,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已达36.9亿千瓦,同比增长18.0%。其中,风电、光伏装机总量约达17亿千瓦。这意味着我国能源自主供应的“基本盘”更加稳固,“含绿量”也不断提升。
用电平稳,背后是稳定的运行调节能力。当前,中国已建立起较完备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和保供稳价机制,能源储备能力稳步提升,油气“全国一张网”加快形成,大电网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尤其在今年迎峰度夏前,陇东—山东、哈密—重庆等跨省区输电通道投产,为不少城市送去稳定电力,确保了高峰用电期的用电平稳。
用电平稳,还离不开较强的应急支撑能力。每当用电负荷快速攀升,电网往往会迎来较大挑战,尤其面对多发频发的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电力系统响应能力更受关注。据王宏志介绍,我国现已布局建设起国家级电力应急支撑体系,建成川渝藏、南方、华北、华东4个区域电力应急基地,着力提升煤炭、油气应急保障能力,能源电力系统长期保持稳定可靠运行,全国范围内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为引领,坚持电力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引导合理能源消费和绿色能源消费,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电需要,努力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记者廖睿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关于举办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六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的通知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机械培〔2025〕2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及有关协会: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国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至2028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通知》(人社厅函〔2025〕128号)计划安排,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主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联合举办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六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赛项设置大赛设机电设备维修工、仪器仪表维修工、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焊接设备装配调试工、机床装调维修工等6个赛项。各赛项均设置职工组(含教师,下同)和学生组两个组别,均为双人团体赛。二、大赛安排大赛分为省级选拔、全国决赛两个阶段。(一)省级选拔赛阶段。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械行业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及有关协会组织实施,共同做好选拔组织、技术指导、赛前训练和安全教育等工作。原则上于2025年11月10日前完成省级选拔。(二)全国决赛阶段。全国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统一组织实施,拟定于2025年12月中上旬举办,决赛地点另行通知。三、组织管理本次大赛为国家一类职业技能大赛,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成立大赛组委会(名单见附件),全面负责大赛组织管理。大赛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和技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大赛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等工作,技术工作委员会负责技术筹备和全国决赛组织实施工作。办公室和技术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教育培训部(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大赛决赛由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以及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人民政府、总工会、机械行业有关协会共同承办;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院校、有关协会和企业等单位共同协办。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械行业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及有关协会共同成立参赛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选手选拔和参赛事宜,接受大赛组委会的指导。四、参赛要求(一)名额分配以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单位组成代表队参赛,各代表队各赛项职工组限报3支参赛队(企业身份人员不少于1支),学生组限报2支参赛队。同一单位每个赛项各组别限报1支参赛队,参赛选手不得跨单位组队。各代表队于11月10日前完成大赛全国决赛报名工作,决赛报名具体事宜另行通知。(二)报名要求从事智能制造领域相关工作的企业职工,各类院校制造类、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教师可报名参加职工组竞赛。各类院校全日制在籍学生,可报名参加学生组竞赛。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及已通过竞赛取得“全国技术能手”申报资格的人员,不得以选手身份参赛。院校在职一线教职工不得以企业职工或企业兼职职工身份参赛(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被派往院校承担教学任务的劳务派遣人员,且劳务派遣公司依法为其缴纳企业性质的社会保险人员,须以院校教师身份报名参赛);企业在职职工不得以院校一线教职工或兼职一线教职工身份参赛(与校办企业、学校下属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职工,单位依法为其缴纳企业性质的社会保险人员,须以企业职工身份报名参赛);具有全日制学籍的在校创业学生不得以企业职工或院校一线教职工身份参赛。各代表队认真做好选手实名制信息审核工作,报名结束后,将公示全体选手情况。对不符合报名条件的选手,取消本届参赛资格(不得递补)。选手报名审核情况将作为各省级参赛队评选“优秀组织单位”的参考依据。五、大赛内容大赛由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组成。大赛各赛项分别以机电设备维修工、仪器仪表维修工、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焊接设备装配调试工、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职工组按照技师、学生组按照高级工的技能要求,适当增加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企业生产实际等内容进行命题。各赛项总成绩中理论考试成绩占20%、实际操作成绩占80%。大赛试题由技术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统一命制,具体技术文件另行通知。六、奖励措施(一)全国决赛各赛项各组别分别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前5名为一等奖,第6—15名为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获奖选手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按相关规定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各赛项各组别总获奖选手及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控制在该赛项该组别全部决赛选手总人数的50%以内。(二)全国决赛各赛项职工组获得第1名参赛队的主选手(报名时排在第一位)且符合条件的,可在次年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七、有关要求(一)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械行业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及有关协会和相关部门,按照大赛组委会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大赛各项组织工作,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和工会活动经费支持,加强协调和指导工作,确保大赛活动顺利举行。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及有关行业协会要高度重视,发挥机械行业组织职能作用,把组织本次大赛作为加强机械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紧密结合当地企业生产和技能人才培养实际,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名参赛,着重扩大企业职工参赛比例,配合做好各项大赛相关工作。(二)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省级选拔赛,做好竞赛活动的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将公平公正作为办赛的“生命线”,在全国决赛期间,要严格管理本参赛代表队选手及相关人员,遵守比赛各项规定,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大赛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三)要高度重视大赛活动的宣传推广与成果转化。各代表队要把大赛宣传推广作为宣传技能人才政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就、增强社会各界对行业技能人才认同的重要内容,各参与单位应结合本地区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态势和新需求,加强对大赛技术内涵的挖掘、利用和资源转化,增强大赛服务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的办赛效果。(四)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队请于2025年10月30日前指定1名大赛联系人,并将联系人信息(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发送至指定电子邮箱,以便于沟通联络。八、联系方式(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系人:曹怀明联系电话:010-6351981713520922063电子邮箱:jinengjingsai4895@126.com网址:www.cmedc.com(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系人:王宇坤联系电话:010-84207445(三)中华全国总工会联系人:张鲁玉联系电话:010-68591338附件: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六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组委会人员名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2025年10月23日(机械教育)
-
《机械工业数字技术工程师职业能力评价规范》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机械工业 2025年10月22日,中国机械联举办的《机械工业数字技术工程师职业能力评价规范》编制启动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旨在落实《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2025-2030年)》,大力推进机械工业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会长、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主任李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总工程师李燕霞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来自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即驰(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菲尼克斯电气中国、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汉东研智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弗劳恩霍夫制造与信息技术研究院、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方正印捷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副主任孙颐主持。李奇副会长在讲话中指出,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加快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建设,是推动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落实《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具体行动。他期望与会专家以严谨、科学、务实的态度,共同打造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评价规范。李燕霞总工程师系统解读了数字化转型相关国家政策,介绍了机械工业的整体发展概况与数字化建设进展。她强调,数字技术工程师是推动产业效能提升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力量。构建科学、系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对强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该项评价规范的编制启动恰逢其时。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技术开发处处长郭一娟和即驰(杭州)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果分别介绍了《机械行业职业能力评价规范编制技术规程》和《机械工业数字技术工程师职业能力评价规范》的初步框架设计方案。与会专家针对企业研发设计、运维过程等环节数字化应用的内容进行深入交流,从不同角度对前期框架设计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评价规范的制定,将为企业培养与使用人才、从业人员职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推动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编写组将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框架,尽快完成评价规范的起草工作。(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