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时代热电行业的三重攻坚与突围路径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的浪潮中,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热电行业划定了新的历史坐标。
“2025智慧热电与灵活调峰大会”近日在北戴河召开,本次大会以“智融热电・负碳调峰——构建多能协同弹性供热新范式”为主题,27位业内专家聚焦探索“热电灵活转换、多能时空互补”的能源供给新形态。
针对当前热电行业转型的核心挑战,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电力科技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院长魏毓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双碳”目标下,热电行业正面临三重攻坚:一是煤电需从基础电源转向调峰电源的定位重构,二是多能互补系统中新能源消纳与供热稳定的平衡难题,三是数字化技术如何深度赋能传统机组智能化改造。
定位重构:从"压舱石"到"调节器"的战略蜕变
在京能秦皇岛热电有限公司的主控室里,一块实时刷新的负荷曲线屏幕揭示着煤电角色的悄然转变:在额定采暖抽汽量580t/h的情况下,供电负荷调整可以由105MW至258MW,实现热电的灵活解耦,提升机组的调峰能力。“这就是热电解耦技术创造的奇迹。”京能秦皇岛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青松解释道,“通过低压缸零出力技术,我们实现了采暖季供电负荷降低50MW而供热能力不变,单机调峰能力提升52MW。”
这种转变绝非个案,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陈宗法在报告中指出,2024年全国煤电装机11.95亿千瓦,尽管装机比重下降到35.5%,却提供了全国55%的发电量和70%的顶峰能力,近80%的调节能力。煤电仍是我国近中期能源保供的“顶梁柱、压舱⽯”,是构建新型电⼒系统非常重要的调节电源,也是现阶段我国⺠⽣采暖和⼯业⽤热最经济可靠的热⼒供应主体。
政策倒逼与市场挤压的双重压力正重塑煤电的生存逻辑。2025年实施的《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现役机组最小技术出力达到25%-40%,这一指标让电厂尝到了甜头,通过汽轮机通流改造,使12台机组最小出力降至20%,年调峰收益突破1.8亿元。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经营压力,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特聘首席专家,京能集团原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永亮在分析中披露,从梯级利用综合利用角度看,煤电机组实施热电联产可以显著实现节能降碳减污减排,但因煤价、电价、热价和碳价市场化程度不同,煤电供热企业仍然面临转型挑战和生存压力。
这种尴尬处境迫使煤电从“以电定热”转向“热电解耦”,技术突围与机制创新双轨并行,勾勒出转型的现实路径。
在京能秦皇岛热电,低压缸零出力技术通过7项核心创新,将额定采暖抽汽量提升至580t/h,同时使供电煤耗降低1.65g/kWh。正如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孙正运所言:“煤电正从单打冠军转型为全能选手,其价值不仅在于发电量,更在于为新能源腾挪空间的战略纵深”。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下煤电灵活性、低碳化的定位变化,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基于高电压熔盐电加热器、高效特高温热泵等核心装置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该方案电电效率达70%以上,能助力机组实现“零出力”、高性能调频、快速爬坡及热电解耦等灵活调控需求,相较传统技术显著提升煤电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能力。绿储科技总经理章颢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煤电改造向灵活调峰与低碳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熔盐储能技术可通过高电压熔盐电加热器、高效特高温热泵等核心装置,为行业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在低碳化路径上,采用绿电耦合电致热储热技术,为煤电降低碳排放、加速融入多能互补系统提供了可行路径。
针对煤电灵活性改造需求,绿储科技总经理章颢缤向记者介绍:“熔盐储能技术通过600℃高温工质实现8小时以上长时储热,兼具安全与环保特性,已在多个煤电调峰项目中论证了规模化应用潜力。该技术可显著提升机组热电解耦能力,并为绿电消纳提供低成本路径。”
在政策层面,2024年实施的煤电容量电价机制按清洁转型进度分档补偿(100-165元/千瓦・年)为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撑。山东郓城电厂采用二次再热技术将机组效率提升至50%时,面临的仍是“上游煤炭价格市场化、下游电价计划化”的体制性矛盾。这种政策与市场的协同不足,正是定位重构中的关键堵点。
系统平衡:多能互补中的“冰与火之歌”
2024年冬季的内蒙古某热电厂,上演了一幕能源转型的典型困境:风电骤降导致电网供电吃紧,而热网负荷却因寒潮持续攀升,机组被迫在“弃风保热”与“弃热保电”间艰难抉择。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30%的省份已成常态。山东曾因风光出力不足导致37个县市供热受限,重庆则在夏季出现空调负荷占比超50%如何让电、热、冷系统互动起来,还有大量工作可做。
跨季节储热技术为能量时空转移提供了物理可能。在济南某示范项目,地下含水层储热系统将夏季富余电能转化为热能存储,冬季再释放用于供热。
据清华大学付林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这种技术可将新能源消纳率提升15%-20%,但需突破“温度不匹配、时间不匹配、空间不匹配”三大瓶颈。京能秦皇岛热电的解决方案是构建“储热+电锅炉+热泵”的智慧供热系统,在2024年12月寒潮期间,该系统日均消纳风电12万千瓦时,供热温度波动控制在±0.5℃以内。这种“风光不足热电补,热力有余风光储”的动态平衡,正是多能互补的理想状态。
电热耦合机制的缺失,使得技术潜力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国家发改委《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首次明确“煤电与新能源联营”模式,河南、山东等地已尝试按煤电调峰能力配比新能源指标。
需求侧响应的规模化应用,为系统平衡注入新动能。
重庆构建的省级空调负荷柔性控制系统,通过提升冷水机组出口温度1℃的柔性调节,单次最大压降负荷达25万千瓦,而用户几乎无感。这种“需求侧储能”理念在北方供热系统中同样有效:京能秦皇岛热电的5G智能两票系统,通过移动终端优化工作票流程,每日节约10小时人工,相当于间接减少了10%的辅助用电。
孙正运对此评价表示,当建筑空调、工业负荷与热网系统与电网运行协同互动起来,可为电力系统提供低成本的灵活调节能力。
天津全诚桓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星针对空预器、换热器存在的诸多疑难杂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免拆装绿色高效除垢、空预器漏风漏灰治理、空预器运行中诊断及优化等。同时,其方案还涵盖凝汽器、热网加热器、板换等换热器的免拆装绿色化学清洗,热网系统缓释阻垢剂的应用,以及适用于凝结水、热网循环水等液体介质的永磁除铁滤器等相关产品与技术。
数字赋能:构建负碳调峰的新型能源生态
在某电厂的集控中心,挂轨机器人正沿着锅炉受热面缓缓移动,其搭载的AR测厚系统通过5G网络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智慧电厂现实。过去靠听声辨症,现在靠数据说话,锅炉泄漏率下降60%,检修周期延长20%,而5G+AR智能测厚系统,让防磨防爆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种转变背后,是热电行业面对“设备磨损加剧、控制复杂度提升”等挑战的必然选择。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热电行业的三重攻坚已非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清华大学教授付林在报告中指出,集中供热发展的重点方向是长输热网、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大规模储热,他勾勒的不仅是技术路线,更是能源生态的重构蓝图。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在于打破电、热、冷的专业壁垒,建立“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新范式。
孙正运强调,新型能源体系是煤电油气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终端用能中电、热、冷的协同互动,是成本最低、最安全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技术路线之一。
政策创新需先行破除体制性障碍,当前最紧迫的是完善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在热价形成机制上,可借鉴重庆空调负荷管理经验,将供热调节能力纳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
更深层的改革在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型,王永亮指出,节能是第一能源,降碳是第一指标,这一转变将重构热电行业的评价体系。
技术突破要聚焦“卡脖子”环节。在储热领域,需突破低品位余热利用的温度、时间、空间三大不匹配难题。据了解,付林团队研发的吸收式换热技术,已实现将排烟温度从140℃降至80℃,供热能力提升15%。
在CCUS领域,国能泰州电厂的50万吨/年项目,通过自研三元复合胺吸收剂,将捕集电耗降至168.1kWh/tCO₂,成本控制在208元/t以下。
在数字化领域,京能秦皇岛热电的AI反违章识别系统,通过视频分析实时监控安全带佩戴、动火规范等操作,将安全隐患识别效率提升3倍。
模式重构将催生新的商业物种。大唐托克托电厂从单纯火电厂转型为“风光火储热”综合能源基地;京能秦皇岛热电通过低压缸零出力技术实现“一厂多能”,热电企业正演变为能源网络的“路由器”。这种转型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支撑,如天津黑牛城道的地源热泵项目,通过“用户侧付费+碳交易收益”的模式,实现单位建筑面积年电费仅20元。
更前沿的探索是“微能网”概念,孙正运描述的理想场景是: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蓄冷蓄热设备和用能设备通过微能网形成自平衡单元,再以计划用电曲线接入大电网运行,可大幅减少系统调节压力。
在北戴河的会议现场,记者看到一幅动态能源地图正在电子屏幕上演示:清晨6点,一热电厂的储热罐开始释放夜间存储的低价电热能;中午12点,上海世博中心的江水源热泵切换至蓄冷模式;傍晚6点,重庆的空调负荷柔性系统启动降温。这不是虚构的未来,而是正在落地的现实。
从定位重构到系统平衡,从数字赋能到低碳转型,热电行业的突围之路充满挑战,更孕育机遇。当智融热电成为技术内核,当负碳调峰融入系统基因,我国热电行业正在三重攻坚中开辟新局,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正在神州大地加速成型。(中国工业报记者 经晓萃)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及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对接活动成功举办 汽车工业 7月4日,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在武汉开幕。本届台湾周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两岸企业家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作为支持单位。峰会大陆方面副理事长张平,湖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赵世通,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曾永权,台湾苗栗县县长钟东锦,峰会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出席活动并共同启动开幕。峰会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专项组”)大陆方面牵头人苏波,台湾方面召集人杜紫军,陆方信息产业组召集人刘利华,智能装备组副召集人宋晓刚,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许舒博,台湾工商建研会理事长雷宏毅等重要工商团体负责人,企业家、基层台胞及青年代表等1700余人与会,其中约1100人来自岛内。台湾周期间,两岸企业家峰会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作为指导单位支持举办了“海峡两岸(武汉)汽车产业技术与产品对接会”以及“海峡两岸(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这两场活动以“汉台联动智创未来”为主题,由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和武汉市台办等承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武汉汽车行业协会和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协办。7月3日上午,海峡两岸汽车产业技术与产品对接会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举行。峰会新能源汽车专项工作组作为指导单位出席会议并参观企业产品展览展示。本次对接会专门设立了新能源动力系统和与智能网联两大专业会场,精准推动与会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产品对接。两岸行业组织、企业代表等200余人聚焦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交流对接,有效推动了台湾汽车电子企业与东风公司、武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交流与协作配套。会后,与会人员赴东风猛士汽车科技公司、中国车谷展厅等地实地考察。7月4日下午,海峡两岸(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在武汉经开区成功举办。峰会新能源汽车专项组陆方牵头人、智能装备组陆方召集人苏波,新能源汽车专项组台方牵头人、能源环保组台方召集人杜紫军出席活动并致辞。峰会信息组陆方召集人刘利华,智能装备组陆方副召集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智能装备组办公室副主任孙媛媛,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徐金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轮值会长陈斌波,全国台企联副会长、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会长陈宏钦,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副秘书长蔡松慧,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子清、湖北省台办副主任张丹青等参加此次交流活动。“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在本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活动期间正式成立并落户武汉经开区。开幕式上,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为“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授牌。交流会上,苏波、杜紫军召集人,刘子清书记,张丹青副主任为示范基地揭牌。武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以“两岸同心筑梦,共创世界车谷”为主题作推介发言,并发布《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汉台汽车产业深入合作明确了新路径。活动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作专题演讲,他介绍了汽车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并就汽车碳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东风汽车科技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研发总院副院长张衡发布技术产品规划。台湾用友资讯、岚图汽车、上海寅家电子、恩高光学等两岸企业代表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前沿趋势与创新实践进行分享交流。本届台湾周活动以“融合发展共建支点”为主题,在武汉设主会场,在襄阳、宜昌、黄石设分会场,开展主体活动、鄂台经贸产业对接、青年交流交往等三大板块14项活动,推动了鄂台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并且取得了务实的成果。开幕式上,39个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139.75亿元。签约项目涵盖半导体、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4个,5亿元以上项目6个。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会上,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与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现场签约。双方将深化产业合作,推动技术、产品、人才、市场、资本等要素深度融合,实现共赢。本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实现了汉台经贸交流不断向纵深推进,新能源汽车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汉台两地产业交流合作及融合协同发展,为海峡两岸汽车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国际合作部)
-
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带队赴中汽协开展规划专题调研 汽车工业 2025年7月7日下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带队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中汽协副秘书长李邵华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与了此次调研座谈。李邵华对调研组表示欢迎,详细介绍了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特点及问题。与会人员围绕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全球化发展、未来五年技术发展重点及市场竞争态势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陈斌副主任总结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在国家有关政策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内需不足、外需不稳、装备与芯片软件短板、内卷与效益问题等多重挑战。尽管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出口市场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增长,但全行业仍需保持冷静,稳健推进产业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去”,从政策、标准、法规、金融、知识产权、人才乃至文化等多方面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创造有益的帮助和支持。中国机械联行业发展部、教育培训部、科技工作部、会员工作部等部门有关同志一同参加调研。(行业发展部)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举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 机械工业 为深化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推动行业国际化布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于7月4日下午在北京共同主办机械行业"出海中东"圆桌交流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迪拜商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卢塔阁下出席会议并致辞。迪拜商会亚洲区域总监马万·迈利、北京首席代表王亢,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剡水等九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国机集团、北京探能科技、晶澳太阳能、中国水环境集团、奇瑞汽车、七腾机器人等18家重点行业企业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主持,中国机械联国际合作部相关人员参会。会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在机械领域战略协调、务实合作迈入新的阶段。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阿机械产业合作基础,指出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29%,双方合作空间广阔。他结合5月访问迪拜商会总部达成的共识,强调阿联酋在金融、科研、制造等领域的战略性优势及其作为辐射中东、非洲、欧洲和东南亚枢纽的区位价值,提出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对接、市场准入、需求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助力构建中阿机械产业生态共同体。迪拜商会总裁穆罕默德·卢塔高度评价中国机械工业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他指出,目前在迪拜注册的中国会员企业已超6000家,双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并系统阐释迪拜三大核心优势:世界级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覆盖27个自由贸易协定的政策环境、辐射全球的市场网络。卢塔强调,备忘录签署将深化新能源汽车、绿色技术、发电设备等领域合作,助力中国机械企业通过迪拜枢纽拓展全球市场。随后,李燕霞总工程师与马万·迈利总监代表双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迪拜商会将共建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为双边企业深化技术交流、贸易往来、投资合作提供支持,助力迪拜现代化建设及中国企业把握中东市场机遇,推动实现全球化布局。迪拜商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王亢以"迪拜作为中东出海首选地"为主题进行专题推介,重点阐述其作为阿联酋最具影响力商业组织的战略定位。依托其广泛国际网络、以及迪拜开放营商环境和多元化产业优势,迪拜商会为全球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尤其在连接中东、非洲和亚洲市场中发挥桥梁作用。其主办的"ExpandNorthStar"科技初创盛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活动,彰显迪拜作为新兴经济中心的创新活力。自由交流环节中,与会代表围绕政策对接、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议题展开深度互动,结合迪拜市场需求探讨具体合作路径。双方约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组织企业考察、搭建信息平台、参加展会、组织专项对接会议等方式,推动中阿机械产业在研发、制造、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协作。此次圆桌交流会为中阿机械产业合作注入新动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以备忘录签署为契机,依托迪拜区位与政策优势,推动中国机械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同时促进阿联酋企业来华投资,实现资源互补与互利共赢,为中阿产业合作贡献机械行业力量。(国际合作部)
-
徐念沙会长会见波兰驻华大使并出席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 汽车工业 2025年6月26日下午,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波中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论坛”在北京举行。波兰驻华大使古天卫发表开场致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应邀出席并随后发表讲话。波兰东方研究中心代表、波兰卡托维兹经济特区负责人、波兰主要汽车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中国机电商会代表分别发言。古天卫大使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汽车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令全球瞩目。他强调,波兰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外交关系,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已成为连接欧洲东西部市场的核心枢纽。大使进一步表示,汽车工业是波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供应链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充沛,汽车产业规模在欧盟位居前列,这为中国企业拓展中东欧市场提供了独特机遇。他特别提到,波兰作为中欧战略要地,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天然门户,乐见两国企业依托各自优势深化合作,共同挖掘区域产业协同潜力。徐念沙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技术集成平台,既是中波产业合作的关键领域,也是两国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他提到,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注入新动能。波兰在精密制造、欧洲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及数字化创新能力形成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徐念沙进一步指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始终以推动国际产业合作为己任,覆盖机械行业全产业链的14个专业领域,代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他呼吁中波两国以汽车产业为切入点,深化技术合作及供应链协同,共同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张旭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文清分享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经验,对话嘉宾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新模式展开深入探讨,重点聚焦技术联合研发、本地化生产及市场合作等议题,为两国企业务实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国机械联联合中汽协特别组织了奇瑞、吉利、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代表参会,与波方代表就产业合作展开深度对接。此次论坛为中波汽车产业对接搭建了行业对话平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支持两国企业开展政策沟通、项目对接及资源整合,助力中波汽车产业合作迈向新阶段。期间,徐念沙会长还应邀与古天卫大使举行单独会见。双方围绕中波汽车产业合作的具体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古天卫大使表示,波兰政府支持两国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化合作。徐念沙会长回应称,中机联将依托自身行业资源,协助波兰企业精准对接中国供应链体系,助力波兰工业转型与中国“智造”能力对接,推动双向务实合作落地。(国际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