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以四大原则应对四重考验,领航工业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全球工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变革。从传统的机械制造迈向数字化的智能制造,从人工操作转向全流程自动化,工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生产力的跃迁,已然成为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这场“工业与数字的对话”中,如何利用数据和技术增强企业生产过程的灵活性,提升应对客户需求的能力,并持续提高自身竞争力,已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核心课题。
近期,我国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提出,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的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在这一系统性指引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将进一步提速。
事实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已经意识到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在施耐德电气联合Omdia咨询公司对全球制造和流程工业企业开展的最新调查中,高达94%的企业受访者认为数字化转型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对自身运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60%的受访者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影响的显著性。究其原因,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更优运营绩效、更长设备运行时间、更高投资回报率,以及可扩展性与质量的提升,无疑为工业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由此可见,从政策引导的外在支撑到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时代之需、发展之要。
突围转型困境:从试点到规模化的“四重考验”
尽管广大企业对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共识已经形成,但在从概念认知通往价值兑现的实践之路上,仍充满了种种挑战。数据显示,目前有近一半的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期阶段。为深入了解工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该调研对从刚开始打磨数字化战略的初学者到已经在全球范围收获收益的先行者,进行了四大阶段性划分,并针对性剖析了不同阶段企业的实际挑战。
首先,约有20%的企业仍在调研与试验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要么自身组织与技能准备不足,缺乏在数据分析、增强与虚拟现实(AR/VR)、信息与运营技术(IT/OT)基础设施规划,以及网络安全等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和能力;要么各部门缺乏协同性与共同愿景,导致企业内部对转型的认知和愿景产生差异,从而产生“隐形阻力”。如果这些企业安于现状,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或意愿不足,将更加难以从这一阶段中脱困。
其次,约30%的企业正处于采用零散的数字化举措阶段。这类企业虽然在单一地区或业务单元中成功部署了一些数字化转型的试点项目,但常常因为应用案例选择不当而陷入无法复制的“孤岛式创新”困境,或者因为缺乏企业层面的全局指导和标准化管理,而难以开展试点项目的拓展。其中,约40%的受访企业坦言,由于总部缺乏明确的数字化转型目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单打独斗式”的局部转型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必须谨慎思考技术决策背后的根本原因,消除对数字化技术的疑虑,并从企业层面给予指导和规范,避免在不具备潜力的技术上浪费时间和资源。
此外,还有约30%的企业处于已完成规模化部署、但尚未获得预期收益的阶段。这些企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最终考验,即通过提升关键绩效指标(KPI)来实现业务影响力。然而,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未能完全兑现“承诺”的转型价值。这种落差通常源于上层策略与基层需求不匹配,导致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配合不畅,或者是因为缺乏合理的绩效测量体系,使得企业无法准确观察、追踪并改进情况。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既要充分重视并听取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一线人员的真实诉求,也要建立健全的绩效衡量体系,让各方参与评估转型效果,持续推动技术进步。
最后,对于那20%在全球范围成功创造业务价值的企业来说,需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并非是一个有着明确起止点的项目,而是一个需要借助持续演进的技术,实现不断迭代、不断改进的长期过程。因此,企业应始终秉持着拥抱新技术和新趋势的理念,通过不断引入和整合先进且适配的数字技术,推动运营的持续优化。与此同时,基于支撑自身转型的高度标准化且可信赖的方法论,企业不仅可以在多条产线和工厂开展更大规模的复制与部署,还能为其他更多行业企业带来积极启发与有益指导。
引领转型之路:迈向工业未来的“四大原则”
基于前瞻洞察和行业调研,该报告提炼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四大核心原则,为处在不同阶段的工业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行动指南与路径。具体而言,
• 原则一:在开展任何数字化转型举措之前,公司总部与各职能部门应在愿景与战略上建立共识,明确包括工厂绩效、未来方向等在内的优先级目标,确保企业顶层战略与基层部门需求能够顺畅衔接;
• 原则二:谨记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赋能于人。为此,企业应充分调动自身资源,或寻求外部支持,打造一支具备规模化部署所需技能的专业团队,以高效推进转型项目的落地;
• 原则三:企业不仅要基于可复制的核心模型来选择和设计用例,并将此作为提升业务绩效的首要任务,还要对部署条件进行标准化管理,尤其是在互联互通和数据模型方面,同时在标准化框架中保留一定的灵活性,以确保项目能够最大化创造价值;
• 原则四:为了保障转型成果并维持动力,企业应在全球和本地层面建立统筹管理体系,确保项目能够持续推进,且在过程中保持一致方向;同时,通过提供适当的高层支持、提升组织内部技能、定义恰当的汇报模式,并构建问题升级路径等举措,为自身转型带来更具韧性的支撑。
作为践行者与赋能者,力促工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首要任务是从顶层战略着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规划。施耐德电气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践行者与赋能者,提供从咨询到落地、从集团管控到生产现场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及服务,通过贯穿规划、运营和系统三层架构,实现覆盖设计、建造、运营与维护全生命周期的软硬件一体化,助力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作为躬身入局的践行者,施耐德电气将先进技术应用于自身运营,致力于打造可借鉴的产业标杆,推动整个生态圈的创新变革。同时,作为授人以渔的赋能者,施耐德电气凭借融合数字化、自动化、电气化能力的创新解决方案,为业内头部企业的高效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赋能。
例如,全球领先的电缆制造商耐克森,在施耐德电气数字化转型服务和旗下工业软件AVEVA剑维软件解决方案的助力下,持续开展工业数字化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耐克森以业务价值为用例筛选标准,采用双厂并行试点模式快速验证业务案例,并通过定义数字化核心模型促进全球扩展。基于高层支持的统筹管理模式,耐克森任命全球技术负责人,持续在本地进行用例创新及商业可行性论证,并建立对技术合作伙伴的严格评审机制。依托这一兼顾技术、方法和组织架构的转型框架,耐克森正朝着数据驱动型企业升级。预计到2025年,数字化转型将覆盖其遍布16个国家的45家工厂,带来显著的运营优化,并实现少于三年的投资回报期。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不仅为产业数字化革新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与创新价值,也表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定是一个持续且长期的过程。只有制定明智且清晰的策略,工业企业才能在这场以数字化转型创造行业影响力的旅程中事半功倍。展望未来,施耐德电气将继续致力于赋能产业升级、助力新型工业化进程,将携手更多企业伙伴,共同探索通往数字化转型价值彼岸的可行之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联系电话: 010-65242677 电子邮件: edit@mei.net.cn
-
中国机械联专家委员会在京举办“十五五”规划工作交流会 机械工业 2025年7月31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机械联)专家委员会主办的“‘十五五’规划工作交流会”在中国机械联举行。中国机械联专家委副主任、副会长罗俊杰,副会长宋志明,总经济师、副秘书长佘伟珍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机械联专家委副主任陈斌主持。会议总结了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前期工作,相关规划编制工作组交流了经验做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动员和部署。会上,宋志明通报了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体系编制进展情况。他指出,规划工作启动以来,会长徐念沙及多位会领导带队开展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工作总部相关部门及行业协(学)会负责同志也多次组织开展调研活动。目前,《机械工业“十五五”发展纲要》已形成初稿,大多数的专业规划和专题规划已提交了规划修订稿。宋志明就规划时间节点、质量要求及下一步征求意见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并明确要求,各规划编制工作组要加快进度、严控质量、加强沟通,规划编制办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在行业经验分享环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规划发展部主任王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专责魏玲、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总工程师瞿辉,先后就钢铁、电力、石化三大用户行业运行态势、装备需求及规划编制工作经验作专题报告,为机械工业精准对接需求、稳链固链提供了宝贵信息。在规划编制单位交流环节,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冠军、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剡水、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秘书长吕东显、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明翠新等四家规划编制单位代表,分别就各自领域规划编制的创新做法与经验体会进行了分享。罗俊杰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前期工作成效与宝贵经验,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发展环境与核心命题,聚力攻坚,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对于规划编制后续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强化战略引领,提升规划的前瞻性与指导性;二是科学设置目标,提升规划的引领性与可行性;三是深化研究论证,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四是突出务实管用,提升规划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五是加强协同联动,确保规划编制任务按期优质完成。最后,陈斌就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提高站位,把“规划”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局中去谋划;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规划做成解决问题的路线图;三是强化统筹协同,把规划变成全行业共同的行动纲领。来自综合性行业协会代表与机械工业各专业、专题规划编制单位,以及中国机械联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等近百名代表参加会议。(行业发展部)
-
薛一平副书记会见湘潭大学刘金刚副校长一行 机械工业 2025年7月30日上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薛一平在总部会见了湘潭大学刘金刚副校长一行。秘书长宋晓刚,湘潭大学工会副主席马卿、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周友行院长等共同参加会见。刘金刚副校长介绍了湘潭大学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在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主要成效,并表达了与中国机械联和系统协学会建立紧密联系的愿望。薛一平副书记对刘金刚副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系统介绍了中国机械联的基本情况和业务职能。双方一致表示,愿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协同发展。中国机械联科技工作部、办公室,湘潭大学办公室等部门同志参加会见。(办公室)
-
聚焦2025山东清洁能源产业博览会:共绘绿色低碳发展新蓝图 电工电器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浪潮下,清洁能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9月15-17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贸促会、烟台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节能协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5山东清洁能源产业博览会”将在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这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以“发展清洁能源・共享低碳未来”为主题,紧扣“新能源、新动能、新装备、新模式”,为国内外清洁能源领域的精英搭建起一个集交流合作、应用推广于一体的高端平台。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本届博览会肩负着推动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接山东省脱碳需求及烟台市创建清洁能源示范市需求的重大使命。展会将充分发挥山东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产业优势,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在展区规划上,3万平米的展览空间涵盖了五大核心领域,全方位展示清洁能源产业的前沿成果。氢能产业展区聚焦氢气制造、储运、加氢设备及燃料电池系统等全产业链环节;风光储充产业与技术展区汇聚海陆光伏、海上风电、储能及充换电等关键技术与装备;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及装备与构网型设备展区呈现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构网型储能等先进技术;新型动力系统技术及装备展区展示燃气轮机、氢燃机等高效动力解决方案;零碳园区/工厂、节能技术及装备、智慧能源技术展区则聚焦零碳园区建设、节能技术及智慧能源管理等热门领域。同期举办的系列专场活动更是精彩纷呈,为参会者带来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2025第十八届烟台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博览会”将展现核电领域的创新成果;“2025山东光伏产业与储能高质量发展论坛”、“2025山东风能与海上能源开发建设发展论坛”等活动,将汇聚行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产业发展趋势与技术突破方向。此外,“氢能燃料电池资源利用项目洽谈会”、“新能源产业经贸投资对接会”等活动,将为企业搭建合作桥梁,促进产业资源高效整合。对于参展企业而言,本届博览会是展示自身实力、拓展合作空间的绝佳契机。无论是国际国内的科研院校、行业央国企,还是行业领军和创新企业,都能在这里集中展示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成就。从氢能的前沿技术到风光储充的系统解决方案,从新型电力系统的装备创新到零碳园区的建设实践,全方位的展品范围将全面呈现清洁能源产业的最新进展。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为参展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展位选择,包括豪华特标、标准展位及室内空地等,满足不同企业的展示需求。有意向的企业请于2025年8月30日前,将参展报名表以电子邮件或微信方式反馈给大会组委会,以便及时锁定参展席位。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产业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推动能源与工业协同发展、助力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让我们相约烟台,共赴这场清洁能源的行业盛宴,携手迈向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联系人:李仕有、冯玲电话:13801178558、13581896542(同微信)邮箱:1sy_zl0vip.163.com、fenglingling@cmif.org.cn(展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