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出超稳定高效率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胶体量子点激光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激光器的热管理能力是决定其最大输出功率的关键因素。与固体激光器相比,液体激光器可以通过循环散热,具有优异的功率放大优势。量子点是一种在溶液相合成的纳米晶体,其发光波长可通过元素组成和尺寸进行连续可调,具备成为理想液体激光增益介质的基本条件。然而,过去二十余年的量子点激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体薄膜状态,希望通过提高量子点的堆积密度来克服多激子非辐射俄歇复合导致的增益寿命淬灭问题。此外,现有研究多局限于低激发功率下的光谱的压窄和强度的突变表征,鲜有关于输出功率和能量转化效率的报道,其实际应用前景并不清晰。吴凯丰团队一直致力于量子点的超快光物理及其激光应用研究,团队的近期研究成果初步展示了俄歇抑制型的量子点可以实现稳定的液体激光输出(Nat.Nanotechnol.,2025;Adv.Mater.,2024)。在本研究中,团队以铅卤钙钛矿量子点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钙钛矿材料热稳定性欠佳,其固态器件因无法进行有效热管理而导致快速的热衰退,降低钙钛矿激光器连续运行时间的问题,团队开发了基于CsPbBr3和CsPbI3钙钛矿量子点溶液的液体激光器。通过将量子点溶液与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团队在纳秒脉冲准连续波的泵浦下实现了稳定的激光输出,激光波长分别为537nm与690nm。通过调节卤素离子组成,原则上可实现400至700nm光谱范围的连续可调谐激光输出。更重要的是,通过循环散热,该激光器在连续运行10天后,仍保持稳定的激光性能,未表现任何形式的性能衰退,证明了液体激光是实现钙钛矿激光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团队通过对CdSe/Zn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进行壳层组分连续渐变设计,有效抑制了多激子俄歇效应,延长了量子点的光增益寿命。结合双脉冲泵浦的策略,团队进一步规避了由俄歇衰退导致的增益淬灭问题,最终实现了17.2%的能量转化效率。此外,团队开发的合成方法可实现单次制备超过10升的该类量子点溶液,且这些量子点在水相中同样展现出优异的激光性能。这些结果表明,量子点液体激光有望在未来替代稳定性较差的传统有机染料激光器。上述两项工作分别以“Ultrastablelasingfromperovskitecolloidalnanocrystals”和“Stable,Efficient,andScalableMulticolorLasingfromColloidalQuantumDotsinLiquid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和《美国化学会·纳米》(ACSNano)上。上述工作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基于极紫外光源的化学反应过渡态精准探测”、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科学探索奖、辽宁省滨海实验室开放创新基金、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李学杨)
    2025-07-31 13:57
  • 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童乔凌闵闰团队多段式有源门极驱动芯片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集成电路学院童乔凌教授和闵闰副教授团队在功率开关驱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AnAdaptiveThree-stageGaNGateDriverwithPeakMillerPlateauVoltageTrackingandVoltageTailingSuppressionFor36.4%SwitchingLossReduction”为题,被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顶级期刊IEEEJournalofSolid-StateCircuits(JSSC)接收。随着数据中心、AI服务器及便携设备对电源功率密度要求日益提高,GaN功率器件因开关速度快、体积小等优势成为高频电源核心。然而,传统驱动方案存在两大瓶颈:1、米勒平台阶段启动延迟:初始电压变化率(dv/dt)过低,导致开关损耗增加;2、电压拖尾效应:开关末期dv/dt骤降,延长电压电流重叠时间。针对GaN功率器件驱动瓶颈,团队设计了一款自适应三段式有源门极驱动芯片,为高密度电源系统能效提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该芯片采用了三大创新设计:1、三段动态电流控制:在米勒平台期智能切换驱动电流,使dv/dt近乎恒定;2、米勒平台跨周期追踪技术:实时追踪米勒平台峰值电压,动态优化电流切换点,解决负载波动导致的启动延迟问题(降低慢启动损耗46.1%);3、快速拖尾抑制技术:基于栅极电压突降检测电压拖尾起始点,精准触发大电流加速关断(降低拖尾损耗88.7%)。芯片基于0.18μmBCD工艺制造。在400V/15A严苛测试中,dv/dt峰值在全开关过程中保持在45V/ns,单次开关损耗从114.8μJ降至73.0μJ。这是已报道GaN驱动芯片的最高能效纪录。集成电路学院童乔凌教授和闵闰副教授主要从事高功率密度电源专用芯片技术研究,共主持国家级纵向项目11项,主持企业横向项目40余项。近五年发表中科院一区期刊论文20余篇(JSSC、TPEL、TIE、TII等)。设计的SiC驱动与脉冲电源被用于“天琴一号”型号任务,助力我国掌握“无拖曳控制”(世界唯二)。设计的车规级高边开关驱动芯片先后通过AECQ-100可靠性测试和冬季路测,在东风汽车量产装车(猛士、风神、奕派)。
    2025-07-31 13:52
  • 光智科技2025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399.88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光智科技于2025年7月29日发布的半年度报告披露,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1975.75亿元,同比增长78.20%;净利润为4042.32万元,归母净利润2399.8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7.77%,同比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541.12万元);扣非净利润1170.03万元,同比扭亏。毛利率提升至26.23%(同比+5.40个百分点),净利率达3.96%(同比+10.58个百分点)。公司是从事红外光学全产业链、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安防视频监控、车载物联网、工业检测、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交通运输、核燃料加工设备制造等领域。业务层面,双主业协同发力,红外产业链优势尤为凸显。红外光学业务作为主导增长的板块,实现收入9.02亿元(同比+81.88%),占总营收88.4%,毛利率28.42%。其中,材料端的锗、硒化锌等核心材料受益于安防、工业检测需求增长,收入规模大幅提升;器件端的红外镜头、探测器及整机出货量显著增加。高性能铝合金业务也实现突破,收入1.18亿元(同比+54.39%),主要得益于核燃料加工设备领域订单增长,公司作为该领域核心供应商,凭借高强、耐腐蚀材料技术优势,在核电规模化建设周期中抢占市场份额,此外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用材料研发进展顺利,为后续增长埋下伏笔。
    2025-07-31 13:48
  • 苏试试验2025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14.18%

    苏试试验7月29日晚间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91亿元,同比增长8.09%;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14.18%。第二季度单季表现亮眼,营业总收入为5.61亿元,同比上升18.39%;归母净利润为7637.24万元,同比上市26.14%;扣非净利润为7461.95万元,同比上升37.09%。公司上半年毛利率41.88%,同比下降3.16个百分点,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试验设备业务毛利率下滑影响;但公司净利率提升至13.51%,较去年同期微增0.27个百分点,背后是费用管控的成效:销售、管理、研发三费占比同比下降1.75个百分点至28.57%,反映出企业在规模扩张中对成本的精细化把控。公司是一家工业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验证与综合分析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环境试验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及为客户提供从芯片到部件到终端整机产品全面的、全产业链的环境与可靠性综合试验验证及分析服务。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试验设备及试验服务两大板块。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95,208.28万元,同比增长8.16%,其中:试验设备收入30,979.98万元,同比增长6.32%;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收入48,742.55万元,同比增长5.75%;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收入15,485.74万元,同比增长21.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28.42万元,同比增长14.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1,425.18万元,同比增长20.72%。面对行业机遇与挑战,苏试试验正通过“技术+产能”双轮驱动,强化长期竞争力。苏试试验2025年中报验证了“需求回暖+费用优化”的短期逻辑,集成电路等新兴业务的高增长为长期发展注入信心。
    2025-07-31 13:45
  • 国产替代再结硕果,大唐发电赞誉万讯阀门定位器和氧化锆分析仪

    国产替代又获得新业绩。日前,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就使用万讯MVP智能阀门定位器和氧化锆分析仪的情况出示使用证明:前者替换进口品牌,而且定位器控制要求可实现一体化保位功能,并稳定运行,后者连续运行良好,成功替代原设备,满足运行和控制要求,有效提升可靠性。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属于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中国大唐集团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包括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伦敦及香港上市)、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内上市)等,业务覆盖电力、煤炭、环保等领域。截至2024年底,集团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位列世界500强。‌中国大唐建成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我国首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内蒙古赤峰塞罕坝风电场、世界首台六缸六排汽百万千瓦机组——大唐东营发电公司。肩负着首都一半以上电力供应的重任,承担着“三北”地区近9.3亿平方米供热任务。
    2025-07-29 10:57
  • 锂离子精密光谱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锂离子精密光谱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制的亚稳态锂离子束源装置,在前期饱和荧光光谱方案的基础上,将光学Ramsey方法应用于离子束流测量,将谱线半高宽从50MHz压缩至5MHz,使Li+超精细结构光谱的测量精度从50kHz提升至10kHz,精度较国际上其他团队已发表的结果提高了1至2个数量级。进一步,通过高精度理论计算,科研团队直接在原子光谱中提取了锂的核参数。结果显示,6Li电四极矩的测量值与现有推荐值存在显著偏差,但与Gamow壳模型的核结构理论计算结果一致,对现有分子光谱测量方法提出了新挑战。这一成果为非微扰核理论提供了敏感的检验基准,有望推动原子核内部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A》(PhysicalReviewA)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
    2025-07-25 14:04
  • 深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取得新进展

    超高清、广色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正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然而符合BT.2020色域标准的OLED产品仍然稀缺,开发高色纯度发光材料体系及相关技术将成为推动OLED产业升级的关键。其中,蓝光材料的设计开发面临着很大挑战,尤其是其色纯度、器件效率、效率滚降、稳定性等难以兼顾。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卢灿忠课题组提出并阐述了多通道电荷转移(MPCT)激发态的构筑与调控策略,开发出一类基于可调控MPCT激发态的深蓝光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该研究以C1-N键连的双咔唑衍生物为多功能电子给体(D1-D2),以多重共振型硼氧稠环为电子受体(A),设计合成了一类D1-D2-A型TADF分子。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三维分子结构可以构建包括空间电荷转移、化学键电荷转移和多重共振电荷转移在内的多通道电荷转移激发态。通过调节D1和D2单元的相对和总体给电子强度,可以对激发态的跃迁组成和能级进行精准调控,最终实现高效蓝光发射和较高的反向系间窜越速率。同时,由于刚性三维结构和外围惰性基团叔丁基抑制分子间非辐射能量转移,材料的发光浓度淬灭效应得到显著抑制。除了发光性能,该类材料还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分子BO-BTC热分解温度达414 °C,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194 °C。以BO-BTC作为客体发光材料,实现了满足BT.2020标准的高效深蓝光OLED,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为24.7%,色坐标为(0.156,0.038),蓝光指数超过232cdA−1。值得注意的是,在20-50wt%的宽掺杂范围内器件EQEmax均大于21%,展现出很小的浓度淬灭。同时,由于具有较高的反向系间窜越速率,BO-BTC还可以作为敏化剂使用,以BO-BTC作为窄谱带蓝光客体v-DABNA的敏化剂所制备的敏化蓝光器件EQEmax达37.9%,色坐标为(0.118,0.106),蓝光指数高达308cdA−1。基于BO-BTC的蓝光OLED,无论是作为发光客体还是敏化剂,器件效率和色纯度在同类器件中均表现突出,展现出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D1-D2-A型分子结构来构建和调控MPCT激发态,能够有效解决深蓝光TADF材料设计中发光效率、色纯度和反向系间窜越速率难以平衡的关键问题。这种分子设计策略允许给受体在类型和数量上的多样化组合,为开发超高清显示所需的高性能深蓝光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ThermallyActivatedDelayedFluorescenceMaterialsFeaturingMulti-PathwayChargeTransferforHigh-EfficiencyBT.2020-CompliantDeep-BlueOLED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闽都创新实验室基金等的支持。
    2025-07-25 14:00
  • 安徽容知日新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027.62%至2179.59%

    7月23日晚间,安徽容知日新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至2.6亿元,同比增长13.67%至18.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00万元至150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027.62%至2179.5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300万元至1400万元,同比增幅更高达3034.24%至3275.33%。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受益于各行业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公司设备智能运维服务助力客户实现安全生产和降本增效目标,报告期内,公司在风电、石化等行业收入增长较大,带动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二是公司持续加强组织能力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效率,毛利率和整体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带动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容知日新董秘办人士表示,目前增长较大的行业主要是风电和石化,其中风电占比较大。国家对风电智能监测有政策要求,企业新上风机都要安装智能化监测产品。公司业绩预增的因素主要是政策层面鼓励并支持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所以下游企业对公司的智能运维服务等有需求。安徽容知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范围广泛,涵盖计算机软硬件、仪器仪表、机械零部件、自动化控制设备、传感器和监测站的开发、生产、销售、维修、系统设计与技术开发等。同时,还提供设备诊断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容知日新的产品与服务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品质,成功打入石化、电力、水泥等十多个行业。
    2025-07-25 13:56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在低维钙钛矿中垂直瞬态光电流太赫兹光谱探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超强激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联合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实现了低维钙钛矿材料中垂直方向超快电流传输过程的原位观测。相关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oftheTransientVerticalCurrentsinQuasi-2DPerovskites”为题发表于ACSEnergyLetters上。准二维钙钛矿结合了三维钙钛矿的高光电转换效率和二维疏水有机层的稳定性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光伏器件的理想候选者之一。然而不同维度相(n相)界面处电荷传输过程,如光生载流子在无机层间的垂直迁移及其跨维度转移,由于缺乏有效的原位、实时且方向敏感的探测手段,严重制约了材料设计与器件优化。基于此,研究团队融合了光泵浦太赫兹探测技术与太赫兹发射光谱技术,利用垂直方向亚皮秒瞬态光电流作为辐射源产生太赫兹波的物理原理,即,成功实现了对BA2MAn-1PbnIn+1准二维钙钛矿薄膜中垂直方向瞬态电流的原位、超快探测。本研究通过选择性激发特定n相的低维钙钛矿,清晰区分并量化了垂直方向上源于载流子浓度梯度的光生丹倍电流与界面电荷转移的相间传输电流,揭示了二者的竞争关系。同时,利用太赫兹光谱研究发现,薄膜中垂直方向的[PbI6]4-无机传输通道与相对有序的晶体取向,是使其载流子迁移率较无序样品提升2倍的直接原因,揭示了结晶质量与垂直光电流传输效率的直接联系。该成果为高效、稳定的新型钙钛矿光电器件中相分布与界面传输通道的设计与调控提供了物理依据和太赫兹原位表征工具。
    2025-07-25 13:52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在多波长同步皮秒光纤激光器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激光技术与系统部周佳琦研究员团队,在多波长同步皮秒光纤激光器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Synchronizedmulti-wavelengthpicosecondpulsegenerationbyasingle-frequencylaserseededRamanfiberamplifier”为题,发表在OpticsLetters上。重复频率同步的多波长超快激光在拉曼散射光谱、泵浦探测、相干光合成和差频产生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目前在光纤激光器中产生同步多波长超快激光脉冲的方法主要包括锁模技术和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锁模技术主要基于谐振腔结构,不同波长激光器腔长失配量被限制在厘米量级。基于自相位调制和超连续谱的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直接产生的目标波长脉冲能量较低,需要额外稀土掺杂光纤放大器进行放大,工作波长受限于稀土离子发射谱范围。研究团队基于单频种子注入的级联拉曼光纤放大器,利用增益开关二极管泵浦,可以产生重复频率连续可调的多波长同步高能量皮秒激光。在实验中,以增益开关二极管作为泵浦源,单频连续激光作为种子源,利用级联受激拉曼散射效应,可以分别产生以1065nm、1121nm和1178nm为中心的同步多波长皮秒脉冲。单频种子注入的拉曼光纤放大器无需复杂的腔长匹配,而且可以实现重频的灵活调节。利用增益开关二极管作为泵浦源,同步多波长脉冲的重频调节范围可达20MHz~50MHz。该技术为产生重复频率连续可调的同步多波长皮秒脉冲提供了新的途径,有望成为拉曼散射光谱、泵浦探测、相干光合成和差频产生等应用的理想光源。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2025-07-25 11:04